APP下载

我国农户供水的运行机制的研究

2017-05-16梁立娟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2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供水农户

摘要:过去,农用水的供应多是依靠开发新的水源、兴修水利工程等措施,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方式的,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寄托在水源供给上,而不考虑现有供给的运用情况,不注意充分地利用已有的水利设施,忽略了用水者节水的可能性,仅是千方百计地扩大供水量,其结果是水资源浪费的增加和低效。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人们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进而促使水资源供需观念发生转变,水资源管理方式亦由供水管理转变为需水管理,从以引水为主转变为首先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本文就我国农户供水的运行机制做一浅析。

关键词:农户;供水;运行机制

1.农户供水的筹资机制

农户单户或联户供水中,由单个农户承包经营和投资办水利的情况比较多,所占比重较大,大多数是规模狭小的水利“个体户”,其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农户的自有资金或借贷资金,投资规模较小。从对山东省近百户水利“个体户”的一项调查来看,投资超过10万元的只有2户,多数农户的投资局限于1-2万元之间,有的甚至只有几千元。

2. 农户供水的经营机制

由于个人能力、资金有限,农户供水的经营规模通常较小,灌溉服务面积也十分有限。如山东省费县农户供水经营者以单户为主,其经营格局一般是“一户一坝”或“一户两坝”,户均灌溉能力局限于20亩到亩50之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商家镇胡家村,全村6眼机井,分别由5户农民经营,户均服务面积只有100亩左右。山东省肥城市老城镇罗窑村的59眼机井由30多个经营户分散经营,户均2眼,灌溉面积亩。农户供水具体又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农户个人或合伙联户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获得集体兴建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集体仍拥有设施的所有权。承包或租赁是由集体根据工程造价和灌溉能力确定每年上交的承包租赁费用底数,然后公开竞价投标,将水利设施一定年限(一般为5-15年)内的经营使用权承包租赁给农户。双方签订承包租赁合同,在合同中写明承包租赁费用及上交时间、期限,还规定承包租赁者必须完成的水利服务任务和服务价格以及对水利设施的管护标准。拍卖是由集体根据工程造价和灌溉能力确定底价,然后公开竞价拍卖水利设施的经营使用权,年限一般也为5-15年,拍卖价款一次或两次交清。以上两种方式,有时也穿插在一起实行。第二种是经乡镇政府批准和水利主管部门选址、设计,农户个人或合伙联户投资购置、兴建新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以此来提供供水服务。此类水利工程设施的产权完成归投资者所有,并可转让、继承。如山东省肥城市以埠镇埠岭村,共有耕地2480亩,其中,因缺水不能保浇的面积800亩。根据肥城市农田水利改革的有关

规定,该村有16户农民报名申请建塘坝和大口井。其中,农民陈宝平个人投资3万元,动用土石500m3,投工10000多个,建成蓄水量10000m3的塘坝1座;村民步光金、王立全等5个农户,联合投资建成12000m3蓄水量的塘坝1座;村民贾庆军、辛衍喜等4户农民,联合投资建成蓄水量18000的塘坝2座;村民赵同五、王培路等6户农民,联合投资建大口井1眼。5处水利工程共扩大灌溉面积多1000亩,有利地改善了该村的农田灌溉条件。

3.农户供水的定价机制

农户供水实行在核算供水成本基础上的政府指导定价。在政府指导水价范围内可实行协议水价。对于承包、租赁的供水水价,一般在签订承包、租赁合同时,就由双方协商作了明确规定。对于新建设施的供水水价,一般会制定供水价格上限,防止出现垄断高价,损害农民利益。

4.农户供水的绩效分析

农户供水是对原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集体供水机制的改革和发展,在农用水的供水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

①分化出了一个新的产业,成为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戶供水盘活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其实质是把农业生产的水利服务环节从集体农事活动中分化和独立了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经济活动和产业。这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深入,进一步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在农村集体中确立了“水是商品”意识:促使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认清农业用水的商品属性,供水亦实现了商品化,用水交费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并成为调节农业用水的基本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农用水市场形成了,供水、用水都变成了市场买卖行为,受市场规则的约束。

③盘活了水利设施存量资产,成功实现了水利投入多元化:由于实行了谁投资、谁收益、谁所有的有偿服务机制和“以水养水”的滚动发展机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一改过去集体投资、集体管理、集体经营的老面孔,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投资办水利的积极性,形成了多元投资格局,实现了资源和资金的优化配置。

④调动了农民管好、用好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尤其是拥有水利设施管理使用权的农户,管好、用好水利设施的意识逐渐增强。为了更好地发挥水利设施的效用,他们主动投资对水利设施进行加固维修和配套完善为了赢得用水户的信赖、增加经营收入,他们还努力改善灌溉条件和服务质量,提高了灌溉效率。与集体管理、集体经营的时候相比,集体水利设施“用而不管”的问题解决了,水利服务水平低、质量差的问题也解决了,农田水利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⑤明晰了水利设施的产权,形成责、权、利对等的产权结构: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水利工程一度出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国家管不到的“三不管”局面,致使工程长期以来管理不善,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效益衰减。而农户供水则赋予供水经营者对工程的投资权、建设权、管理权和受益权等,建立起了责、权、利相统一,投资、经营、管理三位一体的农用水供应机制,解决了供水主体缺位的问题,消除了农业用水中的“免费搭车”现象,使农用水的供应真正实现了“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

⑥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用水交费机制的形成,在增强用水户交纳水费自觉性的同时,也唤醒了广大农民的节水意识,使他们实实在在看到,节水就是节约资金,节水

就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各种各样的节水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很快得到了推广应用,农田灌溉效益低下的状况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王雷、赵秀生、何建坤,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实践及问题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5

[2]Policy Irrigation Support Project for Asia and Near East,Sponsored by the U.S Aencv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作者简介:梁立娟(1983、9)专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供水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分区分压供水在雕鹗水厂供水中的应用
供水产销差的组成与管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