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
2017-05-16山东省潍坊第七中学刘乐庆璩存峰
文 | 山东省潍坊第七中学 刘乐庆 璩存峰
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
文 | 山东省潍坊第七中学 刘乐庆 璩存峰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确实,那些凭借题海战术、死磕硬拼得到的学科知识、应试技巧与能力,会很快成为过眼烟云。但是,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起来的大写的人,他们学识深厚,谙熟文明礼仪,具有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情趣、高贵的气质、高尚的品格,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中流砥柱。
早在2000年,学校为了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与习惯,编选了《古诗文诵读》,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读物的编写和活动的开展,较2003年教育部制订与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早了三年。
现在想来,学校当时做出具有开拓性质的举措,是缘于传统文化对语文的补充与拓展作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调节学校一成不变的应试氛围,如今看来,开展文化传统教育正把握了文化育人的时代脉搏,打开了育人的新路径,契合了教育的真谛。
文化育人:让师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春风里
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家长、社会的高度关注。且不说每年一度的小升初、中高考,单是校园安全、学生活动,无不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于是,精细化管理、无缝隙管理、三全管理等纷纷出笼,一个个文件、一项项规定纷至沓来。这些文件、规定、制度在保障学校正常工作秩序的运行方面,的确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所学校难道仅仅靠这些硬性的制度来约束,就能办好了吗?
古人评价《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其实,《论语》于教育而言,不管是学习方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是习惯的养成,不管是个性化发展,还是行为品格的塑造,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在那里寻到根,找到需要的教育资源。于是我们把《论语》等国学文化请进了我们的班级,请进了教师办公室,请进了宿舍……学校制作了《论语》文化专栏,包括“原文”“出处”“译文”“题解”,张贴在走廊墙壁上,供同学们时时温习;学校楼宇也有了内涵丰富的名字:“笃志楼”“厚德楼”“知行楼”“修远楼”“弘毅楼”“凌云楼”“博学楼”……一个个响亮且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名字似乎在告诉着人们什么。
“涵养教育”“孝悌文化”“节俭文化”“家国情怀”“慎终追远”,每一项主题教育一一得到落实——落实到人,保证效果;“主题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了学校的一个特色、一个追求。春节前后,刘少伟同学的善念义行,登上了全国各大主流媒体,这或许正是学校坚持用传统文化育人的最好注解。
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虽然是国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但许多学校迫于高考升学压力,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艺术等课程早已被束之高阁。但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成就人生奠基。
正因如此,学校一直重视艺术教育,坚持每周一节艺术鉴赏课,一节艺术专业实践课,率先实行艺体教学选课走班制。每个教室是行政班级,本班学生一起上课;每个工作室则是来自不同班级的专业选修学生在一起上课。
多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走出了像穆雪峰、丁晓逵等活跃在春晚、世界舞台上的青年才俊,走出了荣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的杜月媚。2012年7月,学校还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命名为“全国特色学校”。
课程校本化:让学生多样化发展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及近两年的修订本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部分列举了一部分经典著作,包括《论语》《孟子》《庄子》等作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高中阶段应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
为此,学校相继开发了以学科为核心的系列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修订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选编》《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等。为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将校本课程活动化,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古诗文诵读比赛、青年节演讲比赛、“一二·九”读书报告会、主题辩论会、文学讲座、名家进校园、艺术文化节等。
眺望未来:以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学校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首先源于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从传统文化教育与建设工作中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今后,学校将在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方面,在教程化和系列化方面继续深入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