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省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与发展差距问题

2017-05-16尉巍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2期

尉巍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省区的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它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省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省区在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平衡性与发展差距的问题依然严重。

关键词:少数民族省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平衡性;发展差距

1 少数民族省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省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种状态:

第一种表现为少数民族省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问题将在下文中详细分析。

第二种表现为少数民族省区内部不同民族或地区之间相比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基础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省区内部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區之间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些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而有些民族及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却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2 少数民族省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

少数民族省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是经过较长的历史过程逐步形成的,它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2.1 差距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

纵观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差距的形成主要是由不同地区之间生产力发展速度与水平的差异造成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快的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发展速度不同等原因,中国形成了东、中、西三个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地带,其中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最为显著。下面主要分析少数民族省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差距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

2.1.1 差距的形成

少数民族省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并不是近些年出现的新现象,而是在近代以前就开始了。到鸦片战争前夕,东部沿海地区的封建经济已有了一、二千年的历史,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省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从原始公社制残余到封建地主制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应有尽有,其封建经济的发育程度也大大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到了近代,这种差距明显地呈现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

第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少数民族省区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仍没有明显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场手工业出现。

第二,工业布局东多西少的格局在近代就已经形成。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并不是其内部机制自行运转的结果,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干涉下,在本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极不充分的条件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畸形发展的产物,因而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先天不足。而在少数民族省区,这种先天不足的工业企业也屈指可数。1949年,在全国375家注册的工厂中,沿海五省竟占比达到了85%。1918年江苏一省的纱锭数约占全国的80.3%。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45%以上,而工业产值只占3%左右,这3%左右的工业产值主要其中在西安和兰州。云、贵、川、藏的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而工业产值只占6%。 由此可见,近代为数不多的工业企业,绝大部分在东部比较发达的地区,少数民族省区为数极少。

第三,少数民族省区近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低于东部地区。城市是商品经济集中发展的场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发展的摇篮,其发展对生产力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进程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城市数量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是判断一个地区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少数民族省区也曾由于陆路贸易的发展,形成过若干个商品集散地中心城市。但随着后来航海技术的发展,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沿海港口城市,曾兴盛一时的内陆边陲城市开始衰落,剩下的多为上层统治势力和寺庙的聚集地,以消费性城市为主,突出政治和行政职能,经济职能不显著。

2.1.2 差距由缩小到扩大

旧中国留给共产党人的是落后的农业、稚嫩的工业,而且规模狭小,畸形分布,自我循环。少数民族省区则主要是一些原始的、个体的、自然的小农(牧)经济。1949年,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只有36.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1。2亿元,工业总产值只有5.4亿元,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7.8%、9.6%和3.8%,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4.8%。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省区经济发展。例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在少数民族省区进行了较大规模投资,使少数民族省区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65年,少数民族省区工业与东部沿海地区的“静态不平衡差”(某一时点上,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上的差距)1952年为53.03,至1957年缩小到46.59。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缩小了6.5。 不仅工业方面的差距在缩小,而且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以及人均国民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也出现了全面缩小的趋势。

总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70年代,少数民族省区的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其它指标也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少数民族省区与国内其它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

从7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的产业政策发生了变化,投资重心向东部发达地区倾斜。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省区以重化工、原料生产和军工为主的工业企业,仍按计划经济的运行方式生产和经营,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省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出现了全面扩大的态势。这使得原本存在的源于社会发育程度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2.2 差距的具体体现

少数民族省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总量方面的差距。199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国为3890元,经济发达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分别为15204元、5785元、6149元、5386元、4473元、6380元,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少数民族八省区中除了新疆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5%、71.3%、39.9%、64.0%、51.0%、74.8%和69.0%,与广东省的差距分别为3367元、3608元、4827元、3890元、4396元、3470元和3695元。 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国为46531元,经济发达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分别为97370元、81874元、73002元、63472元、60879元、63469元,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少数民族八省区中除了内蒙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新疆、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4%、71.1%、56.8%、58.6%、62.9%、85.3%和89.9%,与广东省的差距分别为22821元、30379元、37032元、36205元、34217元、23798元和21635元。 1995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内蒙古为0.85%、广西为1.81%、贵州为0.61%、云南为1.31%、西藏为0.01%,青海为0.16%,宁夏为0.21%、新疆为0.87%。同年广东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0.4%、江苏省占12.9%、大大高于少数民族八省区的总和。 2014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内蒙古为3.46%、广西为2.66%、贵州为1.38%、云南为1.71%、西藏为0.03%,青海为0.42%,宁夏为0.43%、新疆为1.39%。同年广东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2.78%、江苏省所占比重为11.82%、均高于少数民族八省区的总和。 由此可知,从1994年到2014年少数民族八省区不管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与同时期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均呈现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第二,城乡人民生活方面的差距。除了经济总量方面的巨大差距外,少数民族省区和东部发达地区之间在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也存在着显著差距,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方面的差距。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国为8895.9元,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八省区分别比全国低300.2元、2105.0元、3461.9元、2754.6元、2317.7元、2699.5元、1964.9元和1599.4元。而浙江和广东两省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6106.0元和11669.3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科技、教育方面的差距。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由科技发展的差距造成的,而科技發展的基础是教育。少数民族省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在科技教育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1995年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全国为24人,内蒙古为16.07人,广西为13.21人,贵州为9.88人,云南为12.89人,西藏为16.16人,青海为15.24人,宁夏为20.83人,新疆为26.74人,除新疆略高于全国水平外,其它各省区均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2014年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全国为2576.70人,内蒙古为40.64人,广西为70.19人,贵州为46.04人,云南为57.70人,西藏为3.35人,青海为5.29人,宁夏为11.14人,新疆为29.04人,八省区的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不仅均大大低于全国水平,而且每个省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从1994年到2014年少数民族八省区在经济总量、农民人均纯收入、科技、教育等方面均落后于同时期的东部发达地区,而且它们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3 缩小少数民族省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也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依然不均衡,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少数民族省区的发展则相对缓慢,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距,而且这种区域性差距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两方面的特点。

3.1 立足区情,发挥区域优势

这是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省区经济的基础。首先是发挥少数民族省区的资源优势。少数民族省区地域辽阔,能源矿产资源丰富。辽阔的地带内,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分布着各时代的地层、岩浆岩,形成丰富多彩的矿石,而且资源空间组合比较理想,这为发展高耗能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是要发挥新疆、广西、云南、西藏和内蒙古等省区的边境优势,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对外贸易。最后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劳动力优势。

3.2 抓住机遇,抓住关键,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抓住机遇,就是要抓住我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瓶颈产业严重落后,是制约找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两大主要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将逐步向西部地区位移,这给少数民族省区发展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

抓住关健,就是要抓住影响少数民族省区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性间题,并努力把这些关键性问题解决好。一是抓住农业这个关键。通过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等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副产品商品化的进程,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抓交通运输这个关键。集中财力、物力,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扭转有资源运不出去的状况。三是抓住资源优势转化这个关键。少数民族省区的经济能不能发展起来,关键在于能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为商品优势,关键在于能不能依靠资源优势形成特色经济。因此,应根据自己的资源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大打名牌战略之仗,以其丰富的资源,廉价的成本,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各种名牌产品,进而打入市场,占领市场,实现其资源优势的转化。四是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重点应放在产业结构和工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上。要改变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偏向,投资增量和存量应逐步向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方面倾斜,使其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多样化、合理化。五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少数民族省区而言,尤其是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由吃饭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由此可见,对于少数民族省区来说,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加速超越的关键所在。

3.3 少数民族省区与东部发达地区要大力加强经济合作

少数民族省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应本着“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实行联合开发,资源双方共享,收益按比例分配。一是东部地区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对西部地区应给予帮助。东部地区应将一部分优秀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向西部地区输送和转让。二是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少数民族省区发展经济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东部地区应抽出一部分资金向少数民族省区注入。三是东部地区可通过多交税利,来支持少数民族省区的经济发展。当然,东部地区对少数民族省区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绝对不是无偿的,而是互惠互利的,东部地区在帮助少数民族省区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能够从中受到益处,如少数民族省区的资源开发可为东部地区提供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以及初级产品,为东部地区增强发展后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少数民族省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是缩小它们经济发展差距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经济合作, 少数民族省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换取、吸收、利用东部地区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少数民族省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陈敦义、胡积善.中国经济地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

[2]李竹青、那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