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
2017-05-16王廷
王廷
摘 要: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育的培养,其中思想道德的进化不仅是教育培养过程中的连续性、系统性的内化结果,而且还是人在自我发展,形成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现阶段,随着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逐渐落实,各省市、县基层教学单位都积极建立了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际情况出发,就如何构建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生态系统提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思想道德;参考建议
一、前言
为了加强和改进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部要求各基层单位必须认真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牵头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专家、学者起草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中强调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必须本着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将学校的德育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并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尊师重道、团结互助等传统教育,将德育教育工作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二、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农村人口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截止2015年底,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18岁未成年人数量约为3.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1%,其中男性约为1.71亿,女性约为1.49亿,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3%。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不容忽视。
2.农村德育教育引导这未来社会道德走向
党和政府历来就十分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小学学校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摇篮,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主要来自于学校,农村中小学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曾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农村人口是社会重要力量,其思想道德的培养引导着国家的道德走向。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做保障,更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依托。因此,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构建农村中小学德育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
1.构建课堂教学德育生态
传统认识上,德育课程似乎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基于此,中小学德育教育有名无实。德育教育不是基于思想道德单一层面的简单传递和,而是需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统一建立在道德标准的认识上。因此,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生态的建立,不仅要依靠日常思想教育课程,还要在充分解放思想,对教学大纲认真解读的基础上,有效结合学生关注焦点、社会热点等内容,将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大部分课程添加德育教育环节,并在教学任务设计中应有创造性的将德育思想进行融合,由此构建全学科的德育教育生态循环。
2.构建校园文化德育生态
校園文化建设一直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能够建立起校园文化德育生态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所谓校园文化德育生态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宣传使教师、学生产生道德共鸣,促进思想觉悟提升,这其中可以是爱国教育,也可以是团结友爱、尊师重道、日常行为规范等。此外,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有限,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现有资源,并围绕这些资源构建校园文化道德生态系统,例如:充分利用升旗仪式,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升旗仪式这样神圣的活动中来,而不是将升旗仪式变成只有班级优等生才享有的“特权”,更不能将升旗仪式当成每周的负担。校园运动场是建立和谐互助,团结进步的重要阵地,体育的精神就在于公平、公正,要把这种精神无私的传递出去,让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也能感受到班级的尊重,从而建立自信。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3.构建师生关系德育生态
师生关系紧张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不关注学生,学生反过来不尊敬教师,由此产生家长对学校失去信任,这一切容易造成道德沦陷。在道德观念不断被提升的今天,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师生关系理应得到进一步改善。日常师生礼仪不仅是尊师重道的要求,更是建立师生尊卑有序的制度。在师生礼仪的生态系统中,主体间关系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充分重视教师的主体意识,将教师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而不是一味的纵容学生,任由摆布和制约,建立以尊师重道为原则的师生礼仪是师生关系生态的基本秩序。
4.构建课余生活德育生态
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校园内,应该把道德认识真正地用于课堂外的生活中。校外活动组织是实现德育教育升华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的校园德育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慰问敬老院等,不仅能增进学生德育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社会百态的认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德育教育,将校内与校外融会贯通,这比日常的德育课程更加生动有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无论在教育过程,还是在教育效果上确实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不能仅从德育课程开展的好坏来简单的衡量。德育教育需要针对中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生态系统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李天燕、王大雷.论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时代教育,2014(1):110-112.
[2] 覃红柜、李晓红.中学生道德行为理性选择初探.东方教育论坛,2014(3)89-93.
[3] 谭兰,王儒林.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7)217-220.
[4] 付慧欣,李杰凯.初中生道德判断能力、同情心对其助人倾向的影响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4)21-25.
[5] 马雁琳.中小学生道德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运用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10)7-13.
此论文为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批号:BY[2016]G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