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客平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设计与实践应用探讨
2017-05-16张娜
张娜
摘要:伴随市场经济快速高效的进程,职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越来越多的求职群体被逼向创新创业新空间。在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引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设计与实践应用的深度思考。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现实思考、基于创客平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设计的思路研究、基于创客平台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应用探讨三个话题,系统对创新创业硬、软件发展平台进行了的探究,旨在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探索出一条前景光明的创新创业之路。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业;教育设计;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48-02
时代跨步到今天,创新创业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源”,备受世界各国的推崇,而创新创业教育也作为焦点课题,摆上国内众多高職院校教改工作的议事日程。高职院校致力探索的创新创业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是全面提高综合人才素质的教育模式的思考。
一、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现实思考
1.创业人才培养认识的粗浅性。无论社会还是院校自身普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高看一眼,认为他们有着定向职业素质培养,就业途径得天独厚。而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则不乏有粗浅性的一面,创新创业无非是建处创业园、搞条创业街而已。综合认识的本质,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的综合培养,校方、教师与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普遍欠缺,未能形成三个层面教育认识的有机联动。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等同于“批量生产线”,缺乏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为其特征共性。
2.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模糊性。政府有关部门与高职院校已联手将创新创业作为高校人才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指标,也相继出台了系列大政方针与具体落实措施,但尚未将创新创业相关教育切实融入到高校综合育人体系中,创新创业相关教育还未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尚未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视,三方有机互动结合更无从谈起。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创新创业有着很大的资金缺口。尤其对于地方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相关教育仅徘徊于初级起步阶段。
3.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欠缺性。当下的高职院校已不是口号叫得响就能吸引人的,而是就业率上见高低。因此,在经历无数次市场磨炼之后,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由规模性扩张向内涵性发展转变,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创设校园文化的进程中,物质文化氛围与精神文化氛围作用并重,意义同等重大,而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未将创新创业提升至校园文化的视觉高度,主要表现在对创业社团的建设扶植力度不够,创业设计与职业规划的校园影响力明显不足,还未形成一个创新创业的新气候。
4.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的薄弱性。缺乏创业经历也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共性,抛开经验谈创业也只能是一句空谈。让教师置身企业经营与管理门外谈创新创业,专业训练难以维系,尤其“双师型”执教队伍的相对贫乏,是当下众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性的最突出表现。同时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资源明显偏少,且多为选修课或者讲座,与专业课程的核心联系不紧密,凭空作创新创业文章难成气候。
5.创新创业实践应用的单一性。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同属一块牌子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众多高职院校饱受尴尬之痛。概括而言,在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当中,创新创业实践应用的单一性是绝大多数院校出现的共同问题。无一例外的作作口头文章,除固有的专业实训基地外,难有实质性实践应用。
二、基于创客平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设计的思路研究
1.因势利导,逐步端正创新创业与时俱进的理念。在构建实践平台当中要务实于活动实践载体的倾向性搭建,要在实践应用中植根创新精神,标新创业意识,立异创造能力。要将实践育人作为突破口与切入点,切实贯穿于高职院校强化创业教育过程始终,创业实践要组织灵活、形式多样,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社会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全面形成观念意识上“被动就业”换位到“主动创业”的蜕变。政府相关部门、各高职院校应推广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战略,切合时宜引导学生完成就业观念的转变。
2.多策并举,逐步营造创新创业文化和谐的氛围。创新创业文化和谐的氛围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前提保证,要形成社会、企业与家庭众手推动的合力,全面达成多维式、立体型创新创业文化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使其在磨炼中完成自我人生升华。同时,高职院校应集聚创业社团群体的力量,以创新创业赛事为“源动力”,及时交流思想、总结经验,启动思路,实现深层次、多向发展。成立新颖的创新创业组织协会,系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及时树立创业典型,以榜样的现身说法增强创新创业的感染力,点燃起更多大学生创业的激情。
3.广为开源,逐步推进创新创业基地功能的整合。考虑以往的创业纠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与功能开发,亟需政府及社会力量的鼎力扶持,如“创业一条街”与“创业科技园”建设等。高职院校也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要安排创业师资力量,结合丰富的经验适时对一条街与创业园做出指导,别具一格地开展创业咨询与法律援助,以极具成效的项目孵化率提升创业基地品位,并通过项目间技术支持与业务支持的不断整合,营造起高品位创业基地的文化环境,全面提升整体社会影响力与号召力,在不断进取的演绎中促进创业基地整体性的协调发展与前瞻性的业务拓展。
三、基于创客平台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应用探讨
1.以创业园区的规模建设,促进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应用“一体化”进程。高职院校应及时与当地政府和企业互通有无,积极争取到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注重做好校内外的资源整合,建设起“教学功能”“实践功能”“模拟功能”“培训功能”四位一体的创业园区。在校内外可采用独资或合资共建的模式,集群式兴建开放性与包容性强、功能齐全的“一体化”创业园区,统一管理经营,统一标识门类,并实施统一化的财务结算。并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做好入驻项目的周评、月结与学期总结。实行创业学生持证上岗制,并实时进行监控,适时给予末位淘汰。以此不断激发大学生创业进取意识,不断培养其知识转化与实践动手能力,创设性地增强其的就业与创业适应能力。
2.以信息平台的综合搭建,实现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应用“信息化”工程。置身于高科技信息时代,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平台也极具信息化色彩,其全面构建尤其离不了信息化平台的鼎力支持。政府、企业与学校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沟通,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应用成为建设首要议程。三方共享状态下的信息化工程,最大的亮点在于区域经济式创新创业共享信息服务体系。基于这样的运作体系,可以合理形成创新创业共享性空间,并易于展开区域性产学研的合作、人才交流、成果转化等,三方联手共同實现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无论地方政府、社会企业,还是创新创业大学生,都能得到一种快捷、高效的平台服务,拥有一处大有可为的用武之地。
3.以实践课程的体系构建,演绎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应用“复合式”发展。高职院校应将集内容丰富性、层次多样性等多功能于一身的课程体系,纳入创新创业发展新领域。增设创业基础性课程,如风险论、创业学等;完善创业核心性课程,如创业管理与经营、创业财务与创业营销等;增设交叉课程,如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对于实践环节,主要通过创业设计与职业生涯大赛等具体灵活形式,激励大学生学以致用,实践创新,不断提升市场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方蕾.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2009,(6):19-20.
[2]陈虎,罗兴社.构建官产学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22-23.
The Discuss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Entrepreneur Educatio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on Maker Platform
ZHANG Na
(Department of Students' affair,Nanto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tong,Jiangsu 226007,China)
Abstract:With the efficient process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heavy competition,more and more applicants are forced to start up business.The great employment pressure have sparked the thinking in depth about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entrepreneur educatio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Combining the three topics about personnel training,entrepreneur education design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on maker platform,the article have do the study about the development platform on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he aim is to explore a new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Design;Application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