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思品教学中法制教育的研究
2017-05-16程庆丰
程庆丰
近年来社会中触目惊心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然而大部分案例都发生在初中生这一群体中。由于现如今学校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还未正式提上日程,导致学生的法律安全意识存在漏洞,因此引起社会人士的激烈讨论和重视。我们理应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思品课堂是传输法制教育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必须利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案,将一例例揪心事件融合到备课内容中,时刻强调法制课堂的重要性,切莫亡羊补牢。
本文试图向初中生及教师介绍了法制教育对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提醒,能够唤醒各位教师强烈提倡法制教育的意识,让初中思品课堂成为学生撷取相关法律条例的重要来源。这篇文章同时从“措施”这个角度入手,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争取为学生和家长谋取更多安全上的保障。
1 将法制教育渗透于初中思品教学中的重大意义
1.1 塑造了初中生奉公守法的良好观念
家长把孩子送入学校是想让他们接受较为高等的素质教育,现如今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已被淘汰,埋没在历史长河中。为了与时俱进,学生接受法制教育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在现代社会中中学生愤世嫉俗,酿成灾难的事例也时有发生。《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都构成犯罪,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向初中生宣传法制教育可塑造一种奉公守法的好习惯,形成优秀的心理素质条件,不会让他们误入歧途,同时为建设文明社会增添了一道屏障。
1.2 降低危害社会等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
初中生的年龄普遍处于12-15岁,如果没有教师的谆谆教诲,他们是极其缺乏法治意识的。正是由于这一缺陷,很多丧心病狂、想要报复社会的不法分子选择中学作为他们的作案地点,导致每年都会有许多孩子在学校无辜遇害,这是学校和保卫科、包括教师的严重失职。如若社会重视让学生从初中便开始接受法制教育,一定会大大减少事故发生率,因此学生除了学习中的埋头苦干,思想行为上的熏陶也格外重要,思品课堂与法制教育密不可分,教师在课堂时间内应多加强调其地位。只有拥有正确的指向标,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2 在初中思品教学中凸出体现法制教育的措施
2.1 定期开展法制教育班会或者讲座
初中思品课堂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我保护意识,高举法制教育的旗帜。然而光凭课堂这一载体并不能完全凸显出其重要性,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比如可以开展法制讲座,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通常这类讲座富含很强的法制意识,能够对口地完善学生的法制安全观念。
很多学生不了解遇险时应保持见机行事,镇定自若的态度,也正是缺乏宣传法制教育的机遇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所以在学习《防范侵犯,保卫自我》这一章节内容之前,学校可以专门以这一内容为主题请相关人员来为学生普及基础知识。讲座内容亦可包括呼吁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到法制教育的活动中来,因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职责,也是父母应承担的责任。家庭是学生的启蒙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学校应当通过开班会或是家长会以及发短信的形式鼓励父母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铸造起法制教育的高墙。
2.2 采集相关案例事件从正、反两面激励学生
尽管中学生法制安全意识淡薄,但也绝非对社会中的“害群之马”及“冷漠事件”毫无忌惮之心,所以教师可以搜集各类除课本教材以外的有用文档,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着手,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事件非常能够反映一段时期的社会风气,无论是优秀的楷模,还是令人唾弃的反面人物,都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只有两面夹击才能抵制学校乃至社会的恶俗,从而让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强,及法制教育知识面更广。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珍爱生命》中的“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模块时,部分教师为了向学生灌输生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思想用尽十八般武艺,可也未能取得卓越成效。现在初中生心理承受能力远远低于应有水平,因此一旦遭到老师的批评或是同学的嘲笑,都会产生消极思想,甚至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思品教師应该以名人为例,比如《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身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却仍与命运作斗争,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交通肇事故意杀人犯药家鑫被判处死刑因为他蔑视了法制教育,轻易拿生命开玩笑。前者是乐观积极的正面素材,而后者属于直戳人心的反面警示。其实学生享有各项权利却也要履行公民义务,这也是必须要树立起的法制教育意识。
3 总结
在我国持续实行教育改革的新时期过程中,对初中生进行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一大热点,在缔造素质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生的年龄处于形成法律意识的初级阶段,因此为达让初中生获取健全法律意识的目的,在这一特殊时期,思品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让每一位初中生能够在遇险时临危不乱,具有维权意识,而这种思想会在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海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