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瓷器历史的相关研究
2017-05-16冯遵瑞
冯遵瑞
摘 要: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关键词:瓷器;原始青瓷;白瓷;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245-03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中国真正的瓷器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浙江省开始出现的,其次,在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也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这些瓷片质地细腻,釉面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镜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立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通常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例如图1所示,三国朱雀笔洗。
西晋时又出现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虽天下战爭不断,但瓷器生产到了顶峰时代,特别是后周。可谓前无古人,延至今日无人超越。这种瓷器就是一百多年来的迷---柴窑。为什么能坚持一百多年呢?很简单;私心作怪呀。以自己为圆心,以利己为半径是不会找到柴窑的窑址和柴窑器的。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的话,哪就很简单了。我们知道周世宗柴荣生于河北省隆尧县柴家庄,其先人在唐代经营瓷器,五代时在北地创建柴家窑,由柴荣的大哥,柴穆,二哥柴茂,五弟柴贵负责经营,技冠天下。柴荣自幼跟姑父姑母在一起生活,并被收为义子,后因姑父家人被杀。柴荣继姑父郭威登基称帝。后兄弟封王,柴贵掌管柴窑也就是隆尧县朱家庄的哪个窑址,被封为御窑,集优秀工匠,精心设计,不断改进,产品档次极高,创造性地在釉中掺入玛瑙,金石等原料。工艺;柴窑瓷制作不是通常随意拉坯接驳成型,而是设计好照图尺寸制作,有整块练熟的胎泥,经内挖外削而成胎体。器型呈现出宏伟自然的线条。工艺高超别致。跟据当时的背景,郭威于公元九百五十四年正月十七驾崩,同年三月十九送葬。在这期间宫中珠宝库失火,珍珠,玛瑙,金石烧成一堆。工匠将之碾碎作釉。柴荣叫工匠烧一批瓷器以便送葬用之,工匠请旨,器为何色。柴荣想因父王驾崩,必须祭天,柴荣仰面观天,这时是1--2月雨过天晴的天气,柴荣百感交际思绪万千,天哪,晴吧,天下太平吧。柴王弹起龙爪答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意思是说,你看现在的天空晴朗了,雨过天晴云破的哪一点多好看呀,灰白如玉,就烧天上的哪样颜色吧,以顺天意吧。显然是灰白色,别无他色。不信看1--2月的天空。不要再说别的啦,仰面看天吧,天会说话的。我坚持啦三十多年啦,是叫天下的人争论的。今天我想明示一下,以告天下皆知。这种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哪。她的颜色要象灰白的天空的颜色;由于珍珠玛瑙金石作釉,因此器物釉润无流淌带玛瑙珍珠和金石光---即明如镜;薄如纸--是指釉层无积釉象纸一样厚薄;声如磬---特指敲击声音。关于开片有纹者真,无纹者甚优;意思是说;这种瓷器有蟹爪纹,鱼子纹,冰冽纹是真的;但是当使用玛瑙比例过大时,釉面无开片,釉表层无气泡,哪就更好啦。同时这种器物脚踏黄土,头顶青天的意境,稳重优雅,高贵华荣。此为设计者最高远之处。这些都是前期未能后来未及的巅峰杰作。独领风骚,称雄中国陶瓷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无人能仿造。你能用诸金石玛瑙入釉,釉层又薄如纸而出现珍珠泪吗?这些都是柴窑精品的特征,所以,断代鉴定及其明确,是不会与前朝后代想混的。是非钧非汝自成一派完全独立的瓷器。只要熟知中国各个时期制作烧造规律,柴釉宝石釉瓷是不难识别的。因为她实在有鹤立鸡群之美,可谓一目定江山。如图2所示。
柴窑瓷器隐含着不张扬的华丽贵气,柴窑这种由内而外的含蓄,内敛的美感,是能体现中国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实质,含蓄而不外露,自然而不雕琢,和谐而不冲突,华丽致远而又大气,全由整体品质而发出的光辉,使人折服,直接给赏者带来愉快的惊叹。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而汝窑为魁。因为有魁,要不先谈她就有点不和情理了,宋承周后,连江山都要夺取,当然不会舍此柴窑瓷器,但翻阅太祖太宗两朝内府秘档,找不到几件高档柴窑器,柴窑器不翼而飞,深藏不露了。宋帝才下令在汝州宝丰清凉寺村一带,加以继承定名——汝窑。我想谈到汝窑,大家已不陌生了,已有僵死的教条形而上学的观点约束着了,即蟹爪纹:鱼鳞状开片;香灰色的胎:釉色是天青色。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这个僵死的教条就漏洞百出了,由于汝瓷釉使用玛瑙入釉,比例不等时,蟹爪纹,鱼鳞状开片也不等;香灰色的胎,长期埋在地下的汝瓷片或汝窑器能跟传世的或一直流落在阳间的一样吗?天青色是否深浅有变化?人是活的,为什么把事物看死了呢?只有专家合议,才敢确定一件汝窑。有的还说世上只有多少件。民间的,地下的,他们都知道吗?由于个别人专横武断,飞扬跋扈,致使中国的真品流落在外和内部损坏的还少吗?
北宋时汝窑器常刻有‘奉化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北宋高宗幸清河郡王府;张俊进奉16件汝窑器,有碗,碟,酒器,奁,尊,香炉,香熏炉等。这些还要刻字吗?无名怕无名--刻字留名;有名不怕无名——无需刻字天下自有名。如图3所示。
有人说‘汝,官,哥,定,钧;还有的说;钧,汝,官,哥,定。我再谈一下钧瓷。钧瓷之所以名贵,首先在于其禹州神垕境内特有的土质、水源和气候。这里既有秉乘天地之灵气的大龙山、风翅山特有孔雀岩、豆腐石、玛瑙岩、虎皮绿的名贵矿石和独特的土质,又有含自然之精华的特有的颖河水配料,再加上暖温带季风型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这样矿藏丰富的土质,由寒风的冰冻,春暖的软化,夏日的暴晒,秋雨的浸润,就形成了禹州境内独特的烧制钧瓷的独特资源。自成五色瓷土,十色釉药,所烧制的钧瓷胎质精纯,坚实细腻,釉色浑然天成,乳光晶莹,绚丽多彩,相映生辉,极富诗情画意。其次是它的“窑变无双,钧瓷无对”。谁拥有任意一件钧瓷,谁就拥有了世界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其三是钧瓷那似琴如玲的开片声,拌似纵横交错的冰裂纹络使其莹润釉质更加透活欲滴。其四是它的烧制“十窑九不成”。
钧瓷自宋徽宗起被历代帝王钦定为御用珍品。宋徽宗[赵佶]1082年5月初5生,因信道,道说5月初5不算好,是屈原的忌日。赵佶就改为10月初10,即公历11月2日。就有[公元10821102---公元11350605]之说。宋徽宗有文人墨客之才,而无治国之能。宋徽宗用了6个年号,即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在这每一个年号公布后,就令工匠烧一批供宫中用的钧瓷器,共计36件,六次立国号共烧216件。不计成本,在窑中选优质的,富有寓意的,有浪漫的,有诗情画意的,能使人展開联想的,给人带来愉快的,欢乐的,兴奋的优雅的上品。其余都砸掉深埋,严禁在民间流传。钧同--君音,不许随藏。宋徽宗用奸臣较多,又加自己好玩,导致国衰。哪时的钧瓷只许皇家所有,不许私藏,因此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宋徽宗在任期间,爱妃王婉容怀孕六佳,宋徽宗赏她一个莲花尊花瓶。意思是说;爱妃,你看你为了生太子,身子变了,头发也变了,脚还是哪么美呀。这个宝贝居然存到了清代。当清朝灭亡时,慈禧随身带到山西太原,落难时用这个莲花瓶换食粮用了,至今落到一个普通的农民家中了。这真是;昔日王谢堂前燕,今朝寻常百姓家。
宋官钧是供宫中欣赏的,绝无大器而言,钧不赢尺。皇上自用的无须记号,记号对于皇上来讲,是一种画蛇添足,俗气加多余。记号太重,显得破损不完整。即使有,也要非常小,不能太明显。除皇上之外,哪就另作别论了。如图4所示。
赏钧者必须知君,宋徽宗是一代帝王,琴棋书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高不可攀的地步,特别是他的瘦金体,至今无人超越,上河图也是哪个年代创作的。帝王的品味及高啊。就是他在金兵囚禁期间,爱妃被金将抢走,他仍能写下这样的诗句;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徽。家山回手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这就可以想象出帝王的盖世才华以及他品味超俗的天赋了。只要你少动脑筋,你就会发现世上的哪些‘钧瓷,帝王会欣赏吗?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综上所述,瓷器文化源远流长,瓷器的发明实属中国五大发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