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解武夷悬棺之谜

2017-05-16金国范

中国科技纵横 2017年7期
关键词:棺木武夷武夷山

金国范

摘 要:本文从武夷悬棺的特征出发,通过对武夷山地理与气候条件的分析,首先科学地论述其形成的原因,摒弃了过去对悬棺成因的各种图腾崇拜、神鬼假说以及弥高至孝等不切实际猜想;之后又浅谈了其安放方法因其成因分为四组七个方法,分别独立又互有关联,把悬棺的起始、发展和成熟分别展现出来,还事实真像于天下。

关键词:新解悬棺;气候与悬棺;船棺与洪水;杠杆吊悬棺;架梯法;绳索悬吊;悬棺与脚手架;悬棺与杠杆;悬棺的七个安放方法;四组七法;僰人悬棺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240-02

1 武夷悬棺出现的原因

悬棺之谜最令世人感兴趣的是如何安放,但如果不知悬棺成因就去猜想如何安放是很不妥当的,有如断章取义。

当年悬棺专家梅华全曾经有过对悬棺特征的总结:“高崖临水,棺为船形”。从此特征中可以看出悬棺离不开高崖洞穴,船形棺也说明不能没有水,也就是说悬棺是由本地地理环境与频繁的雨水共同作用而催生出来的特殊产物。

我国处在太平洋西岸,每年都会得到太平洋送来的大量水气,另外每年还会有超过二十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我国,而福建省武夷山就成为阻挡西太平洋水和台风的第一道屏障,每年经过这里的季风和台风都因武夷山的阻挡使携带的大量雨水降落。

武夷山的地理环境依旧,那么三千多年前曾经有过那么多雨水吗?

我国气相学家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中指出近五千年的时间,根据材料的性质,可分为四个时期。

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前1100年)一一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用碳-14同位素测定为约5600——6080年前)和河南安阳殷墟(约公元前1400——公元前1100年)的发掘表明,当时猎获的野兽中有竹鼠、麞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而现在西安和安阳一带已经不存在这些动物了。此外,在殷代留下来的甲骨文上可以看出当时安阳人种稻比现在大约要早一个月。在山东历城县发掘龙山文化遗迹中找到一块炭化竹节,有些陶器外表也似竹节。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竹类的分布在黄河流域,可直到东部沿海。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假设,五千年以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1—3个纬度。

对照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温度,可以说5000年前的仰韶到3000年前的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平均温度高3—5℃。

中国的许多方块字,用会意象形来表示。在周朝(公元前1066年开始,定都于西安附近的镐京)初年的文件中,如衣帽、器皿、书籍、家具和乐器等名称都以“竹”为头,表示这些东西最初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可见周初黄河流域竹类广泛生长,而现在则不行了。商周时代,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对于他们,季节的运行是很重要的事。人民采用各种方法来定春分,作为农业操作的开始时期。当时位于山东近海的郯国人民,每年观测家燕的最初来到以定春分,但是现在家燕3月22日才到长江下游。郯城和长江下游的上海两地的年平均温度相差1.5℃,正月平均温度相差4.6℃。这个结果与考古时期用竹子分布区域变化的方法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周初温暖的气候不久就恶化了,汉江在公元前903 年和公元前897 年就两次结冰。但是,到春秋时期(前770—前481年)又和暖了。

上面讲了很多竹子与温度的问题,要知道竹子有喜温更喜水的自然习性,缺少雨水的自然条件是不适合竹子生长的。而竹简与甲骨文机乎同时出现,至少也可以说明四千多年前竹子就生长在北方了。

1974至1975年间,在陕西宝鸡市西周早期茹家庄2号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青铜器。此器形状似羊非羊,似猪非猪,体态肥满,大圆耳,两目圆睁,长吻前伸,腹部微垂,4个兽蹄样的足较短,尾巴短小卷曲,器体中空,背部开方口,上有四角椭圆方盖。盖上立一虎,虎头前伸,双目直视。两耳、两肩胛和后臀上均饰圆涡形卷曲兽体纹。此器通高18.6厘米,通长30.8厘米,重3.25公斤,出土时同一铜盘相配,应是一套盥洗器,而不是酒尊。考古学家对此器的定名一直把握不准,初时因观其似羊,故起名“羊尊”,并一直延续此称谓,一些出版物上也都采用此名。直到1993年春,当时的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到宝鸡考察,经过仔细观察、反复琢磨,认为还是定名为“貘尊”好。在这之后,一些有关青铜器的书如《中国青铜器》、《中国青铜器全集》都采用此說。

貘科仅1属5种。分布于东南亚(1种)和南美洲(4种)。现存最原始的奇蹄类,保持前肢4趾后肢3趾等原始特征。亚洲貘分布于东南亚从缅甸、泰国南部经马来半岛到苏门达腊岛,体型较大,身体黑白两色,易于辨认。貘是喜水的动物,从不离开森林的水边,常常呆在水中或泥中,一来为了逃避敌人,二来为了冷却身体,在水里游泳时可以将长鼻子伸出水面来进行呼吸。

既然在没有现代交通和通讯的西周早期的陕西地区能出土貘尊,说明当时当地应该有貘的存在,而貘的习性则说明当时当地既有温暖的气候,也有充足的雨水。

由金栋生和郑芬所著的《福建省中部沿海地区十二万年来的古气候》一书中指出暖热湿润的长乐期,距今0.8—0.3万年。这样的气候不可能不影响近在咫尺的武夷山。

或许你认为以上的论据还不够直接,但我们都知道悬棺即船棺,船棺即是用整根的闽楠木制成,说明当时武夷山的闽楠木资源十分丰富,而闽楠木须要丰沛的降水才能生长良好,今天我们可以通分析船棺楠木的年轮来判断它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逝去的人安息在船形棺内,那么他活着的时候也必然与船朝夕相伴,谁会说那是一条旱船呢!

以上几条论据同时指出距今三千多年前我国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武夷山地区出现频繁降雨应该在情理之中,与梅华全对悬棺特征的总结相互印证,与武夷悬棺出现的时间段正好重合。

综上所述得出因武夷山地区山高陡峭,峡谷幽深,崖洞资源丰富,丰沛的降水冲毁了土葬墓穴,人们为了尸棺的安全才改土葬为崖葬,也正因如此给后人留下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与文物资源。

2 武夷悬棺的安放方法

(1)直接安放法:武夷山的崖洞资源十分丰富,但它们的位置却高低不同,起初人们把棺木放在洞穴内旨在寄存,所选洞穴只在水位线上,可以用船或竹筏载棺至洞口,然后将棺直接移入洞内。这就是悬棺安放的第一种方法,会不会有人大跌眼镜呢?

(2)架梯安放法:要知道每季、每年的降雨是不一样的,洞穴也并不都在近水面处,有的可能高于水面三五米,有的时候水位低于过去的水位线,这时会露出一些洞口,但不安全。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利用梯子来安放棺木。但有的目标洞穴用梯子够不到,那么搭建脚手架也可以完成。同时人们会发现越高越安全。

(3)绳索悬吊法:由于洞穴数量的限制迫使人们向更高、更宽绰也更安全的洞穴发展,用绳索悬吊是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用两三条绳索将棺木吊起至崖洞口,再搭脚手架,然后就能将棺木移入洞中。悬吊的方法就如同把"吊"字倒过来,下面的棺木牢系在上面的一根横木的中间或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处。上这时悬棺的安放已突破了高度的限制。为什么不用单绳?因为单绳提升能力低下,又无法搭建脚手架,提升过程中尸棺在空还会旋转,同时荡来荡去很不安全,也会使随葬品倾倒,使尸体移位,甚至是绳索断掉,尸棺跌落。

(4)绳索悬吊脚手架杠杆提升法:为了能够更安全的(主要指尸棺)到达目的地洞穴,人们又将脚手架先吊至洞口,再用杠杆把棺木吊上来。这样就可以占领所有的崖洞,甚至不放过崖缝。该方法是悬棺安放技术最成熟的、最可靠的方法,直至最后。

在中国的悬棺中僰人悬棺也非常受观注,僰人悬棺并非放在天然洞穴之中,而是人为的凿龛安葬或凿孔插木以放棺,因此应该是将脚手架吊在合适的位置,工匠在其上施工,最后借助脚手架再将棺安放好。

此套方案分为直接安放法一种、架梯安放法二种、绳索悬吊杠杆提升法二种和绳索悬吊脚手架杠杆提升棺木法二种共四组七个方法,余者略之。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就能翘起地球”。这无疑说明了杠杆的能力。而杠杆被人们利用的历史已不止几千年。

以上方案所用材料仅为竹木、绳索和皮革,可以说古今皆有,并且就地取材。

至此可以看出悬棺的安放顺序大至为由点到面、自下而上、先易后难。

部份悬棺应该存在二次安放的过程,由于人的死亡时间是不确定的,而崖洞是可以、同时也是有必要提前选取的,因为没有棺木的洞穴就是没有主人的洞穴,随时可以有人占领。这样在人死后把尸体运至洞口,取出棺木放入尸体及随葬品后再放回洞穴。僰人悬棺同样有这个必要,因为凿龛是很费时间的,但凿孔插木却比较容易,可以即时操作。

今天我们看到的悬棺都在十几米、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崖,误认为悬棺都应该在高处,其实不然:(1)低处的棺木应该安放的较早,同时由于工具和观念等因素早期的悬末必一定使用闽楠木,棺也不一定就是船形,可能因腐朽消失;(2)在雨量较大的年份,洪水漫过一些位置较低的洞穴,将棺木带走了;(3)人为的破坏。

人们一直想找到一种安放悬棺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个错误,事物总是由发生走向发展再到成熟,最后消亡,悬棺也不例外,即不是一夜之间的产物,也不会一直墨守成规只用一种方法去安放,更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完美的方案。今天我们解不开悬棺安放之谜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真理。

3 理性认知悬棺之谜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也不可否认夏商周是有断带的。众所周知甲骨文的发现源于中药`龙骨,而后经过研究后确信夏商周是真实存在过的。古代江南被称作蛮夷之地,文明发展滞后,武夷悬棺未有文字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

以前有多人次在刊物上发表对悬棺之谜的成因和安放方法的猜想,在我看来有如作秀,其说辞不过是在重复别人的猜想,并无新意,这是其一;其二:以前的各种说辞都是建立在秦汉以来人们的各种论述拼凑所得,与悬棺形成的年代相差甚远,各种论述根本无立足点。其三:拿各种迷信之词、腐朽之论来摇旗呐喊,我想可能他自己都不认同,只是一种欺世盗名不负责任的表现。古人因掌握的知识面所限而未能作出正确判断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经过学校的系统学习,同时又得到网络传来的海量信息,更应该理性的看待悬棺之谜。请不要把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复杂化,也不要迷信此事无解。

多年来无人能解此謎,因此也没有专家再为此费心,而我的见解也缕遭尴尬,不由让我想起当年的卞和。

总之,武夷悬棺体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永不低头,顽强抗争,并且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一不争的事实;同时也表明人类即热爱大自然,又敬畏大自然,最终溶入大自然。希望我的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能有专家老师批评指导。

猜你喜欢

棺木武夷武夷山
《武夷天下秀》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棋事
李瓶儿、秦可卿“棺木”新解
大美武夷山
武夷学院
蝴蝶与棺木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士兵将梅里诺的棺木抬出总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