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促进对策
2017-05-16张影
张影
摘 要:目前我国的科研院所是科研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偏低,是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特点以及其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成果,找出制约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层原因,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217-01
1 前言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实力和生产力的重要方式。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基地,对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评价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没有形成有权威性的评价体系。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增强国家以及科研院所的持续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创新科技发展。
2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
2.1 科研立项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生产应用联系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支持不够
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指标和较强的先进性,但成熟性和实用性则是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薄弱之处,片面的追求成果学术水平和获奖级别,许多科研人员重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而忽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成果轻推广的思想指导下,部分科研选题脱离生产实际,缺乏推广应用的基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结合不够紧密,成果中试孵化基地不多,配套资金不到位,原因是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一般都只有研制费,较少或没有中试费和推广费[1]。凡是科技应用项目都需要经过中试才能进入实际应用,即使实验室成果很优秀,不经过中试检验也难以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中试和生产示范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中介环节。实验专用设备和模具、材料、检测以及生产规模扩大后产生的复杂生产技术难题,所有这些难题只有通过中试才能得到圆满解决。而目前许多科研院所均缺乏可供中试的基地和资金,既无法将实验室成果进行中试,也无力承担中试所带来的风险。因此中试问题成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瓶颈。
2.2 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未充分激发
尽管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是媒体宣传和大家关注的热点,但科研院所相关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够,原因是无指标考核压力,科研院所的考核指标目前不涉及成果转化考核,缺乏动力。科研成果立项、研究阶段大费苦心,获奖后成果就被束之高阁的现象屡见不鲜。
2.3 科研院所缺乏高水平复合型的成果转化人才且激励机制不完善
我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大多还是事业单位运作,效率普遍较低,原因在于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知识产权、商务、金融、法律等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方面人才培养周期长,且人才培养未市场化。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人员明文规定有激励,但是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人员却鲜有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本身是创新活动,需要专业化的服务,然而现实是对他们的重视和激励不够[2]。
3 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系,调动科研院所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科研院所选题脱离实际和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太长的问题,应制订政策鼓励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合作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相互交叉任职,建立长期伙伴关系,相互支持、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科研院所在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切实把好科研项目选题的第一关。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完成中试环节,达到快速推广融入市场的效果[3]。
3.2 加大对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中介服务,但目前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大都是机关职能管理部门,缺乏专业化的运营和管理。懂技术、懂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应鼓励和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走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提高对早期技术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评估水平,引导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打造技术转移服务集群。
3.3 加大政策的协调性,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协调转化行为
成果转化链条长,在转化过程中涉及环节多,关系复杂,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为保证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顺利实施,不同部门之间及政策规定之间缺乏协同和衔接都会阻碍成果的转移转化。建议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信息化平台,使科研院所、科委、工商、税务实现信息共享,简化操作流程。
4 结语
科技成果转化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今天,意义重大。同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成果、新业态层出不穷,科技成果的时效性也越来越弱。这就要求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增加科技转化的意识,明确科技成果的应用方向,不断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查敏,钱旭潮,王龙.基于转化主体与方式的科技成果轉化评估[J].企业经济,2013(6):174-177.
[2]周时昌.湖南科技发展战略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樊春良.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政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