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7-05-16佘正俊
佘正俊
学习迁移理论是学习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习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高中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它具有一定抽象性和复杂性,对学生的灵活性和对知识的迁移要求较高。所以,在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中渗透进学习迁移理论,无疑会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学科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许多的物理教师都开始强调学习迁移理论的教学,力求给学生更科学的学习方法,摆脱物理学习难的困扰。
1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构建知识框架
迁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指以往学习的经验和技能,在遇到新的问题时采用已有知识辅助解决,强调历史知识对当下的理解。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面对物理这个庞大、复杂的学科,知识的丰富性不言而喻,所以教师在物理的教学中,如果要想培养学生迁移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并倡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框架。
首先,学生只有学会概括总结学过的知识,才具备迁移的基本条件。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明确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知道这些知识点用于解决哪些不同的问题,如果能养成学习后都及时归纳整理的好习惯,以后进行新问题的求解时,自然就会引发联想,也就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比如,物理教师在教授牛顿第二定律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在上课前先不给出方程式,而是带领学生做一些具体的实验,进行多次后,让学生自行概括,最后总结出F=kma这个方程式,然后进行例题讲解后,要求学生课后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形式以及适用情况。每个知识点都要求学生总结概括是为了深化他们的基础,为迁移创造条件。
其次,学生只有将学过的知识概括总结并以框架的形式落实后,才能说把握了知识的本质,这是学习物理的关键。显然,物理的学习需要很强的逻辑,而以框架形式展示的知识,学生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学会更好地迁移应用知识。例如,高中物理涉及电场相关的内容比较多,各种感应电场、电场力、电场运动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所以在一开始的学习中,教师就应带领学生建立电场知识的框架,抓住电场知识板块主体,学习新的电场知识时迁移已有的知识帮助自己理解抽象的电场。
所以,在对知识的总结归纳中,建立大体的知识框架,是高中生学习物理的高效方法,教师应在小细节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创造迁移条件
高中物理章节的安排是遵循了一定学习规律的,所以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在向学生讲解时理清这些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师如果不注意教学程序的安排,学生在混乱的教学中,无法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根本无法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又何谈迁移呢?举个实际的例子,在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的多年中,黄老师一直都十分注重教学程序的安排。因为运动学需要以力学为基础,所以在课时安排中,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他还增加了力学讲解的课时,如此学生在掌握力学知识后进入运动学的学习就显得没那么吃力了。有时候课本的编排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黄老师在观察学生学习的效果后也会经常做出适当的调整,所以一直以来,黄老师教导的学生在碰到物理难题时,都比较有章法,懂得迁移,这也是黄老师教学安排有方的结果。
3 善用问题教学情境,引发知识迁移
情境教学和提问都是高中物理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更应该学会运用这两种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迁移。
一方面,迁移是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应用,所以理解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身临其境,自行領会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迁移对学生而言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比如,在讲解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这一课题时,如果直接抛给学生定义,他们不见得能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创设一个情境,将所有的学生设想为天文学家,提问他们如果人类想要到火星上居住,应该如何测量火星的质量和密度。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只要给学生时间,他们在思考中,自然就会迁移出以前学习的测量物体质量和密度的方法,并将其迁移用于当前的情境中,等到思考讨论结束后他们自然就理解了这一课题的含义,这样的教学不仅高效,显然也是学生喜爱的。
另一方面,迁移还需要一定的提问诱导。尤其是在物理新课的教学中,提问无疑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的一种手段。在教师的有意提问下,学生会有自己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完成知识的迁移。例如,在讲解万有引力与航天发展的关系时,教师可以以我国实际的航天事业为背景,对学生提问,引发学生对万有引力相关知识的迁移,从而理解万有引力与航天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确学习迁移理论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意义,正是基于它赋予教师教学如此多的帮助,所以备受广大物理教师学生的青睐。而随着科学的学习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师对学习迁移这一理论会有更多创新性的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理论会成为物理学科教学的热门。当前的学习迁移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仍存在许多不足,依然需要广大同仁共同努力,结合实践的反馈加以完善。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