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法与经济

2017-05-16李星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阶级生产力

李星

摘 要: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其中,经济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经济治理现代化关系着我国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而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我国经济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依据和理论依托。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体系现代化的历史环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对法及法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并以此来探求提升我国经济治理能力的意义和内涵,以期形成积极的理论认知。

关键词:法;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89-02

一、法的产生

诚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和规律,法也不例外。劳动发展史是马克思探求社会发展史的钥匙和途径,对于法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也应该借助于这把钥匙。“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并制约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影响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影响人们的意识,在经济基础变更的基础上,社会所有的上层建筑也会随之慢慢地发生变更。”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上,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及所决定的社会和生产关系中追溯法的产生和发展,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的基本立足点。国家和法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随着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经济的兴起,为了适应阶级统治和社会控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氏族社会的领导人开始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由社会公仆向社会主人转化,脱离了惯有的社会体系,权力的承接也由推举制转为世袭制,氏族机关也开始向奴隶制国进行转化,在社会道德和宗教文化中,也加入了类似保护私有财产和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观念和条款。私有阶级就随之产生了,并且制定了新的社会规范,如习惯法等,这就是法的萌芽。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法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与占大多数人口的被剥削阶级在政治经济利益和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从根本上是对立的,为了维护其不合理的剥削制度,仅仅靠原始社会的手段和方式显然无法满足,于是作为阶级斗争的产物,国家这一暴力机关便产生了,以国家的强制力和惩戒力为后盾的法也就满足了阶级统治和阶级剥削的需要而随之产生了。法的产生满足了奴隶主阶级统治镇压奴隶和维护奴隶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这是法产生的阶级基础。同时,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引起了经济关系、社会文化、宗教道德等社会全方面深刻的变革,从而使社会的控制和管理活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私有阶级为了进行社会强力的管理和控制,保护其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和阶级利益,常需要借助于暴力手段,国家和法适应和满足了这一需求。因此,法也是为了适应阶级社会强有力的控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法与经济基础

我们探讨法与经济基础的理论依据应该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及其辩证关系的基本观念之上,上层建筑要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基本观点。不能离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这个重要的物质基础进行孤立的分析,不然无法说明法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法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性质。也无法指出,特定的历史时期,法律既要保护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允许其他生产关系形式的存在和一定程度内的发展,肯定他們的合法权益。

经济基础对法的决定作用,集中体现在经济基础决定法的性质、内容、变化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经济基础决定法的性质。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处于统治地位和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为了其所依赖的生产关系以及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而制定法律。由此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法律与其相适应,为其服务。一定条件的物质生产条件就是一定法律的现实基础,这就是法律的物质条件和阶级性质所在。历史上的法,从本质上可以分为奴隶社会的法、封建主制定的法、资产阶级的法和无产阶级领导的全体人民制定的法。其次,经济基础决定法的内容。确定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肯定人们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义务、权利关系及其界限,是法律的主要内容。历史阶段经济基础的性质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决定了法律的内容。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剥削阶级通过占有所有权利,被剥削阶级占有所有义务。这是社会生产关系对抗的性质所决定的,这是法律的阶级性的一个突出的表现,也是剥削阶级社会法律的本质特点。再次,法律内容要随一定时期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法律变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同一社会形态下,经济基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尖锐化,基于发展巩固自身利益的需要,统治阶级需要进行不涉及社会根本制度的社会改革,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款,用来调整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利益。如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所制定的反托拉斯法、反垄断法。最后,经济基础决定法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性质。在不同历史时期,凡是统治阶级所维护的生产关系反映生产关系客观要求的,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在其之上的法律对这种生产关系的保护、巩固和发展,就会对社会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如果统治阶级所维护的生产关系是违反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不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那么立于其上的法律就将是落后的、反动的,妨害社会发展的。

总之,研究法与经济基础关系时,不能简单地把两者的关系固定化、公式化,我们应该立足于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立足于当时整个社会物质精神文明所能达到的情况上,立足于一定历史阶段阶级力量的对比状况来分析,对此要全面、历史、具体地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关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法,一定经济基础是一定法律的现实基础。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律的性质和内容。我国法律的制定要自觉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根据法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法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作为反映无产阶级意志的社会主义法律,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调整、推动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法律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根据矛盾的主次方面唯物辩证关系,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市场既通过自身的利益原动力和竞争机制去驱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又具有盲目性、滞后性、自发性等非有序化倾向和过于强调本位利益的反作用力,影响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所以,需要进行适当的计划调控和行政管理,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那么,如何做到将计划调控、行政管理与市场经济相耦合,保证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法治。因此,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律的保障和推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规范和保障的作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意志,而无产阶级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也必须反映解放、保护、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困难,大都是因为法制建设不健全或者比较滞后所造成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要我国的法律体系在包括对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的确认,权利义务关系的确认来保护其合法权益;对产权关系、市场体系、市场组织等市场经济制度的规定;对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化,市场交易双方等市场经济关系的界定;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规范和解决提供方方面面的保护,通过经济法规体系的完善和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备,保证市场行为的法制化、现代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更是法治经济。“法治”是相对“人治”而言的,基于市场经济的双重性,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权力经济行为和盲目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等而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生产关系,而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为了遏制和彻底杜绝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贪污腐败等行为的滋生和蔓延,只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全面法治化来规范和惩治违反生产关系和價值规律的行为,对公共权力加强制约,确保人民的权利服务于人民。运用完备的法治制度来组织管理市场生产经营行为,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机关、企业、个人都必须依法守法,在遵循法治原则的基础上为经济服务,使法律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调动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提升全民的经济法治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经济法治环境,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通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对法及法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知了法对提升经济治理能力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正处于“十三五”建设的重要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指导下,对我国各项事业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丰富了我国国家治理理论体系,也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坚持和扩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法制出版社,2014.

[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 卫兴华,张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 黄晓寒.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李春莲]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阶级生产力
来不及生产力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之探索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