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利用文史迁移效应的探索
2017-05-16沙妙芬
沙妙芬
摘 要 文史结合古已有之。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好地培养综合性人才,根据心理学有关迁移的理论,本人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利用文史迁移效应在知识的沟通、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迁移 文史结合 综合
心理学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称作迁移。这种影响表现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获得的影响,已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掌握的影响,还有已形成的一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活动的影响等。根据对学习影响的性质不同,迁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类是负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消极的干扰或抑制作用。学习的迁移可以发生在同一学科内,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学科之内。实现迁移的首要条件是两种学习内容之间要存在共同因素。根据以上心理学理论,我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尝试不同学科内正迁移的最佳选择是文史结合。
1文史迁移的必要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文中有史,史中有文。“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再现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阐明历史概念,本身就离不开“文”。同时,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她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史结合也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的需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要“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要注意“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因此,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如何把“文”与“史”有机地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2文史迁移的探索
2.1文史知识沟通,促进迁移
(1)利用成语、典故、名言、名句、歇后语等促进迁移。如讲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时,可介绍“揭竿而起”、“斩木为兵”是怎么一回事;讲楚汉战争可用“约法三章”、“四面楚歌”;讲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时,可引用“萧规曹随”的成语;讲祖逖北伐时可介绍“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出典;讲淝水之战时可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清整个战役的过程;讲三国历史时,可提到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借荆州--有借无还”,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禅降魏“乐不思蜀”等;讲西晋建立时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讲北宋的建立时用“黄袍加身”;讲秦朝奸相赵高“指鹿为马”,南宋奸相秦桧“莫须有”;讲“书圣”王羲之书法“入木三分”,画家张僧繇“画龙点睛”;介绍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时可以解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 ;讲古代军事家孙武时,可学习他的名言“知彼知己,百站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
(2)利用诗词促进迁移。诗词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包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教师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耳熟能详的诗词来辅助历史教学。
如讲授三国历史时可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撸灰飞烟灭”来描述赤壁之战的战争场面;讲授士族制度时用《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来形容士族制度的盛衰;分析隋朝大运河的影响时出示胡曾的《汴水》、李敬方《汴河直进船》、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诗圣”杜甫的《忆昔》可让学生感受唐朝开元盛世的繁盛,《石壕吏》让学生感受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痛苦 ;讲授 《屈辱的岁月 》时,可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来控诉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讲授台湾问题时可引用余光中写的《乡愁》来抒发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心声……
革命领袖毛泽东,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精彩的诗篇,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用。如讲授红军长征的内容时,可结合他的《七律·长征》,通过学习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不但能领略到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且借助形象思维,可深刻地记住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等知识点。又如,在讲到1949年渡江战役时,可结合他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3)利用名著促进迁移。语文学科中的名著教学一般都会分析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中人物原型等,这些都会涉及一定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如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西天取经”就是根据玄奘西游创作的;学习“八股取士”可结合《儒林外史》;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就涉及到学生非常熟悉的《一千零一夜》;八(下)第五单元第一课中”商人的地位变了“,可结合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来学习……
2.2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文史迁移
歷史与社会教师可借鉴语文老师教语文的某些方法教历史与社会。如字词教学,让学生读准字音(历史与社会课本中有一些字词比较冷僻,如秦王嬴政的”嬴“、张骞”的“骞”、“禅让”、“兀术”、“拓拔”、“玄奘”。有些字有特定的读音如“公车上书”中的“车”要读作“j€"薄?让学生了解字、词含义。如明清两代的“改土归流”,“土”是指“土司”。讲授启蒙运动时可解释“启蒙”原意是“开启懵懵懂懂”,引申为“启迪智慧,把人们从迷信和偏见中解放出来”。教学生学会缩句,找中心句,划分层次,概括主题等等。这些方法均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扎扎实实地掌握历史与社会知识。
2.3指导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文史迁移
让学生用学语文的某些方法来学历史与社会。如记忆(记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如写作(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写小论文;或让学生穿越时空,发挥想象力,扮演某一历史人物自问自答,给某一历史事件续写结果等等)。
文史迁移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实现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双赢。但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把历史与社会课上成语文课,用于沟通的各种语文材料要精心选择,要告诉学生:文学作品大多有虚构、创作的情节,不能等同于历史本身,否则,会发生负迁移,对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带来干扰。
参考文献
[1] 郭景扬,林丙义.历史教育心理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01
[2] 刘孙贤.略论历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J].邵阳学院学报,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