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探析
2017-05-16杨益王攀
杨益+王攀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建筑行业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筑行业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也在逐年增长,而绿色经济的提出也要求建筑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由此产生。其宗旨在于实现绿色环保与提高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的有机统一,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使用新材料,为人们设计出健康、舒适、经济的居住空间。
关键词:低碳环保;建筑;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97-03
一、低碳环保的内涵及其关系
自从我国打开封锁的国门,实施积极的开放政策,经济就呈现迅猛的发展之势,当然经济的发展是令人欣喜的,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也使一系列的问题逐渐凸显,这些问题当中环境问题最为引人关注,成为了我们探讨的焦点。经济的增长背后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尽管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环境资源的掠夺。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依赖能源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这就需要我国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而建筑业在我国的产业发展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发展低碳环保的建筑业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令人感叹的是,当前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并没有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资源能源的稀缺,资源的浪费及不合理利用状况依然发生。
(一)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所包含的内容
低碳环保的口号我们早已提出,把低碳环保的理念贯穿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是我们的责任,建筑的绿色低碳发展也是我们应做出的努力方向。那么什么是低碳环保节能的建筑呢?低碳环保节能的建筑是指将现有的能源资源高效率的整合利用,以期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并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最终以最小的成本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划算的健康而又舒适的居住场所。更为专业地讲,低碳环保节能建筑是一个集节能、节源、节水、节地等要素于一体的工程,并且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于建筑的开发、修建、使用、拆除整个过程。
低碳环保节能建筑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给人们提供不仅舒适又健康的居住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使居住者感受到家的温暖,人性化的情感体验也是绿色建筑考虑的重要因素。从其基本理念方面来说,低碳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着重于探索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如何在发展中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动态的平衡关系,以创造出生态化的建筑居住空间。不像绿色食品、绿色购物袋、绿色蔬菜等等,建筑业是我国产业链条当中举足轻重的产业,建筑业能否做到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能否绿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建筑业应转变原有的发展理念,转变原有的发展的模式,响应国家低碳环保的号召,将低碳环保的观念延伸到建筑当中。
当然,建筑作为人类的智慧结晶最大的使用价值就是居住,满足人类居住的需求,在满足居住的需求上,运用一切高科技手段或者创新的思维方式节约能源资源,充分提高我国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维持生态的平衡,控制环境的恶化。
(二) 建筑设计与低碳环保之间的关系
我们所倡导的低碳建筑意味着在整个的建筑过程当中都尽可能的提高各种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以降低有害物的排放和粉尘的污染。建筑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在施工的环节当中会有粉尘、化石能源等固化物的污染,数据调查也显示,自然当中有一半的废弃物品是由建筑施工产生的,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建筑和汽车尾气,其中建筑占据高达40%。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追求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所在。
二、当今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的建筑业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与欧美国家相较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发展速度也相对迟缓,在现代化的技术运用方面没有跟进,在建设低碳环保节能建筑的理念上也没有深刻的觉悟,具体表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低碳环保节能设计概念模糊
我国有关建筑条理规定我国将实施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实施这一政策后预计实现一半的节能减排目标,但是这一政策的规定仅仅是对当前总体建筑水平的一个总体指标,并没有规定一个建筑具体的节能目标。概念规定的界限不清晰,很容易给一些投机取巧之人钻取法律空缺,因此要想达到切实有效的效果,就要有相应的具体规定。
(二)建筑节能设计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意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也意识到能源资源的宝贵,我国顺应世界潮流提出了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建设生态家园等口号,以号召人们的积极响应。但遗憾的是,建筑行业的绿色环保工作量比较大,工作过程也是长期的,尽管国家积极推动却很难看到成效。另外,一些建筑设计人员自身素质能力不够,他们对低碳环保理念的接受和接受这一理念后运用自身所积累的知识设计出低碳环保的建筑也需要时间,再加上一些设计人员由于认识不到位而缺乏低碳环保建筑节能设计的责任感。
(三)节能设计与舒适居住未能实现完美结合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建筑都倾向于设计小窗户小户型,这样设计的优点是节省土地面积,同时也开拓人向外远望的视野,室内也比较明亮。但是,室内空间相对狭小再加上现代人青睐于空调长时间运转,因此室内空气流通性是比较差的。当然,还存在一些没有窗户的情况,室内空气受阻,长时间使用空调不仅消耗不必要的能源,而且也有损身体健康。
(四)缺乏严格的节能设计审查体制
要想政策实施有成效,就要有好的制度来保障政策的运行,现实当中存在的情况是国家颁布了好的政策,却缺少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来监督实施。众所周知,建筑施工需要以施工图为标准进行建筑施工,那么图纸是否涉及到节能环保至关重要,对图纸是否节能环保低碳进行严格审查也是把工作落实到位的关键环节。但不幸的是,一些审查单位本身就没有完善的体系制度,也缺少相关的知识,因此审查节能效果就大大折扣,久而久之形成了只走形式不见内容的风气。
三、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
(一)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原则及要求
以前的建筑已成为现实,我们在进行新的建筑时应该时刻谨记低碳环保节能的原则,各个城市的各类建筑倘若都按照规定的指标进行开发、设计、施工,那么我们的绿色居住、绿色生存,建设生态健康家园将是可尺可量,为保证建筑设计的顺利实施,对施工图纸也应加大审查力度,所以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应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是房屋建筑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因为建筑如若能够有效地利用有利的地形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可以延长建筑的寿命。因地制宜不仅仅指建筑所在地的地形,还指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生活习性等各个相关方面,如东北的建筑墙壁就比较厚,可以保暖;中原地区的建筑相对庄重,红砖细瓦,高门大院;江南的建筑相比北方的建筑就增加了不少的诗意,一眼看去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在东南丘陵一代则要因地形而选择建筑;一些地区比较湿热,一般把房屋建得高一些,下面不住人以便通风。因此,东北建筑应注重保暖,江南建筑注重排水,丘陵地区注重通风散热,我们不可人为地打破地形、气候随心所欲地进行设计,不能把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混淆,更不能照搬一個地区的建筑到另一个地区上。
2.建筑外围热工设计应遵循超前性的原则。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现在固有的建筑对建筑外围热工设计的规定部分是没有硬性指标的,就算是有也没有很高的规定,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建筑指标即使达到了规定的目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待提高,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然我们要想达到舒适健康的指标更要努力,把国家的各项指标规定做到位。随着我国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也要向集约型的方向发展,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也会随着经济发展其标准也会逐渐提高,进而我国关于建筑节能的标准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分阶段的进行修改,注重实现舒适性的提高、外围热工设计也随之提高。考虑到建筑寿命长达几十年,几十年间我国的外围热能标准可能在不断变化,倘若刚开始就达不到现有的标准或者刚刚达到现有的标准,那么几年过后又成为了不合格的建筑,等到几年后再按照新的标准维修,这样的工程就得不偿失。因此,建筑外围热工设计应遵循超前性的原则,尤其是在冬季特别寒冷或者夏季十分炎热的地区,这样目前看似经济投入较大,实际从长远角度来说是经济划算的,而且人们的舒适满意度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3.建筑设计人员心存社会责任感。作为社会主义家庭中的一员,每一个工作人员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遵循自己岗位所规定的道德准则,尤其对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来说更需要有一份重大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建筑工程时间长、工程大、消耗能源资源多,而今又提倡能源资源节约,建筑设计工作人员更要考虑后代的生存发展,考虑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把各种影响因素综合起来考查,找出一个折中的结果,协调各方矛盾。因此,每一位合格建筑设计人员都要心怀国家政策方针,心怀生态环境,把工作所赋予的责任寄嘱于心中。
(二)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设计本身就是事关各方复杂的综合体,但它不是各方复杂综合体的单纯叠加,它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想实现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应该综合分析各方因素,平衡各方矛盾,以最低的经济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即最大化地满足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最大化地实现绿色指标的规定。下面将从节能与环保两大系统进行设计。
1.节能建筑系统设计。节能建筑系统设计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利用建筑所在地的一切可用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的目的。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供暖或者排热设施,例如在东北地区冬季比较寒冷就要供暖气,安装空调设备就比集中供暖气或者直接使用地暖消耗更多能源;在中原地区可以安装小太阳等小型的供暖设备;南方地区则注重夏季的排热设施建设。个别地区还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如西北地区可利用风能与太阳能,青藏高原地区可利用水能和势能,太阳能、水能、风能这些能源都属于可再生洁净能源,我们应该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把这些清洁能源运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
2.环保建筑系统设计。环保建筑系统设计是在建设生态中国背景下提出的,也符合人类对建筑精益求精的要求,它的宗旨是尽可能地利用自然条件满足人们对通风、取暖、排热等需求。环保建筑系统设计追求的理想状态就是建筑本身就占有冬暖夏凉、通风取暖的优势,平时仅仅需要功率较小的设备辅助就可以使室内达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这一建筑设计对设计人员的要求极高,它既需要设计人员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气候、地形、习性等各种因素,然后在设计方案中优化建筑所在的方位、建筑呈现何种体型以及建筑怎样朝向才能更好地利用阳光等自然资源,又需要建筑设计人员所需建筑的材料,即楼板、外墙、窗框、玻璃等材料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此外,建筑设计师要想达到良好的环保效果,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建筑设计方案,预估建筑的能源资源消耗数量,计算出安装基础设备所需的功率,选择最恰当的设备。
倘若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建筑设计人员和建筑审查人员都能够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认真贯彻国家颁布的规定,积极响应低碳环保节能的号召,那么当前流于形式不求实际的风气就会大为改变,那些只求当前可以达到指标,功于业绩的现象也会遭到遏制。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们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得到了高效率的利用,无疑这也会大大推动舒适健康节能建筑的迅速发展,舒适健康节能建筑的迅速发展也会推动低碳经济的增长。目前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也清楚地知道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的后果将是不可设想的,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倡导绿色经济,创新经济增长新途径,创新经济新的增长点。毫无例外,我国也顺应世界潮流提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力求把绿色经济的意识融入到每一个国民心中。建筑业在我国经济的结构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我国产业当中最受关注的产业,无疑要发展绿色经济建筑行业是必须整改的行业。
当然,在实际的现实生活当中普及绿色生活、低碳生活的理念,首先当从转变人们的观念开始,建筑业作为大产业应当起到模范作用,注意加强建筑设计人员内心关于低碳节能意识的认同,促使建筑设计人员积极主动学习低碳环保知识,增强建筑设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低碳环保的建筑的节能设计将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相关技术人员应当齐心协力研究新技术,创新新材料,发掘绿色建筑的潜能,为人们建造一个健康、和谐、绿色的生活空间。
四、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综合思考
就当前的形势来说,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势在必行,不仅仅是我国大力倡导的一个理念,世界各国都在追求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目标,因为建筑行业属于能源資源消耗行业,这一提倡不仅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还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整合优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没有能源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保障,而我国恰巧是一个能源依赖性国家,国内的能源资源不足,需要进一步勘探未发现的能源地,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想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节能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样节能的行动才会有成效,才能落到实处。其次,欧美国家一些关于建筑节能的技术已达到科技前沿,我们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设施和技术来充实自己。再次,国家颁布的建筑节能规定需要与之相配的监督体系,没有强而有力的监督或者有效的奖惩规定就是一纸空文。最后,我们应积极营造相应的舆论氛围,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助于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
(二)积极宣传并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
绿色的生活方式的形成需要从建设者和全社会双方入手,对于建设者,建设者自身必须加强其对绿色生态的认同,因为他们是否认同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假设建设者自身都没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又何谈广大人民群众呢?建筑设计师也要承担起自身的使命,竭尽所学设计与时代相吻合的作品,还要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学习。对于全社会,绿色的生活方式、环保节能的理念应当融入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心中,只有在人人认同的情况下,全社会才能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绿色意识、节能意识。因此,只有整个社会中的成员一起奋斗,建筑市场的新需求才能形成,健康、经济、舒适的建筑才能成为现实。
总之,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就是追求绿色发展和提高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有机统一,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新需求,也是世界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的趋势所需。要想达到低碳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目标,不仅要强化人们的意识,从内心形成强烈认同,还要建立外在的约束机制,切实有效地实现和谐生态。
参考文献:
[1] 王英华.浅析建筑设计与环保节能[J].法制与社会,2009,(31):319.
[2] 李江涛,刘辉.浅谈节能环保型材料在我国建筑领域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2012,(24):141-142.
[3] 贾彤,王英群.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节能措施[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2,(10):45.
[4] 江浩.对建筑节能环保型建设材料的几点思考[J].建材发展史,2013,(15):117-119.
[5] 黄国辉.浅析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措施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1):86.
[责任编辑 刘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