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赤子 汇古泽今
2017-05-16路瑶
【摘 要】邓散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大家,成就卓著。他一生自励,治学严谨,对书刻艺术精益求精。本文从邓散木的书法、篆刻作品来浅析他在艺术生涯中不懈的进取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键词】邓散木 书法 篆刻 艺术
邓散木(1898—1963年)上海人,原名铁,字钝铁。30岁后易名“粪翁”,居室名“厕简楼”,自号“厕简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散木”。1960年后因病截去左下肢,又号“夔”“一足”等。邓散木将自己的艺术归纳为“三长两短”,“三长”即“诗文、书法、印章”,“两短”即“绘画和填词”,因此定书房名为“三长两短之斋”。邓散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大家,成就卓著。
一、罢学回家归杜门
邓散木于1908年进入英国人办的华童公学读书,学习用功,成绩优秀,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功课外,他尤其酷爱古典文学。1913年秋,因英籍教师怀疑邓散木所写的文章是出自他人之手,硬要邓散木承认,散木却大声说:“文章是自己写的,决不撒谎。”英藉教师为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狠狠打了散木一巴掌。年仅15岁的邓散木被激怒了,他无法忍受这种侮辱,他将全部英文课本撕得粉碎,继而罢学回家决定自修古文,好好练字,立志要像古代书法家那样书一笔好字,作一手好文章。从此,邓散木走上了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他晚年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在《六十自讼》中写到“教师碧眼胡,贱我如奴星。我亦强哉矫,罢学归杜门。埋首故纸堆,无师自钻寻。朝取暮或弃,杂猎凭爱憎。”
二、严以自律彰精神
邓散木严以自律,在篆刻艺术上他以秦汉古玺为基础,学习了钟鼎、封泥,并且临遍浙皖诸派,吸各家之长。在书法上,他认真临帖,仔细揣摩,在20岁就以精湛的书法篆刻艺术崛起于上海艺坛。1928年邓散木正式拜入虞山派大师赵古泥的门下学习篆刻,又拜于虞山派萧蜕庵处学习书法。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更加刻苦努力。为节约时间研习书刻艺术,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设计并请友人加工制造了磨墨机。磨墨机以手柄连接拉杆和齿轮,可以夹住四块或数块墨块,摇动手柄就可使齿轮带动墨块在墨海中迅速转动研磨,省时省力。邓散木一年四季每天天不亮便起床,研磨一大墨海墨或书写或著述,从不懈怠。
邓散木一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研究书刻艺术,一边深感时间紧迫。他曾在日记中记载:“今日起实行日光节约法,将时钟调快一小时。”为了杜绝自己有稍微的懈怠,还制定了《自课》自勉自律。《自课》中写到:“上午:六时临池,七时作书,九时治印。下午:一时治印,三时著述,七时进酒,九时读书。星期六下午闲散会客,工作时间恕不见客。”(见图1)从此,他除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外,始终按照自己制定的《自课》严格执行约束自己,直到晚年。
三、书法、篆刻成大家
邓散木的书法真、草、隶、篆各种书体无所不精。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当时报界誉为书坛的“江南祭酒”,篆刻有“北齐南邓”的美誉。邓散木篆书初始于秦《峄山碑》,后又取法钟鼎款识、石鼓文、篆文字,旁搜博秉,临摹学习、研究,将篆书写得浑厚圆转,神完气足。
如邓散木书“七子九孙各有喜,左龙右虎辟不祥”篆书联,章法布局疏密有致,笔法挺拔,柔中带刚,既有篆书的笔意,又深得古文字的精髓(见图2)。楷书先学习颜平原,取其雄健浑厚的特点,后又学欧阳询,取其法度森严的特点,遍临北碑和摩崖石刻。行草书熔二王、张旭、怀素之长于一炉,再研习王觉斯、黄道周的笔意,形成了奔放中不失含蓄,错综中又有点画狼藉的书法艺术。如邓散木集宋人词草书联“满目繁华尽是旧时手种红药,为谁攀折拟将幽恨试写残花”字大逾尺,字势连贯,流利奔放,纵横磅礴,一气呵成,韵律和节奏感极强,是邓散木早期的代表作(见图3)。邓散木的隶书始学《张迁碑》的笔法,后临遍汉碑,又参以伊墨卿的笔意,使他所写的隶书更显浑厚劲健,遒丽洒脱。
邓散木中期的书法作品已经完全以他独特的个人风貌出现,所作正、草、隶、篆各体皆精,擘窠、蝇头大小由之。大如丈四狂草长联,八尺中楷隶书等,无不笔酣墨饱,力透纸背。小至蝇头细楷,字字工整典雅,一笔不苟。如拟简扎隶书联“绘镜月来纵帘队户,碧莆膏沐佩玉辟邪”,用笔舒展潇洒,气韵生动,既有汉碑笔意,又有竹木简的韵味,是邓散木中期隶书精品之作(见图4)。
邓散木晚年书法融会了各种书法的笔意特点,篆书带有甲骨、金文和竹简的韵味,隶书又参以篆书笔法,行书吸取了篆书的凝重,草书看上去似狂放而不经意,但细细揣摩又笔笔精到。他还自创草篆、草隶,风格更加古茂天然,如草隶“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此作章法相互生让,有行无律,用笔洒脱,款字相互照应,一气贯通,风格高古(见图5)。
邓散木的篆刻艺术早年以秦汉印为本,遍临秦汉古玺,兼秉封泥钟鼎,旁及浙皖诸派,汲取艺术营养。他说:“古印不尽可学,要当择善而从。”临古不为古人所囿,临其神不临其貌,取其长不取其短。早年报端评价他的篆刻艺术“白文直逼秦汉,朱文好仆浙皖”。如散木刻“粪翁”印,青田石料,长方形,黄色,篆刻朱文印,无款,是早期自用印。此印以内密外疏法,刀笔精湛,为精心之作。壮岁师从赵古泥先生,兼取封泥、陶壁、钟鼎等艺术营养,因学赵不为赵所囿而独树一帜。
鄧散木治印注重印章的整体意境,意在笔先,将每方印章的文字都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从印文的轻重、粗细、疏密、屈伸等变化,使刀法、章法和印文篆法协调,以达到和谐统一、融会贯通的美。刻印先言章法,邓散木在《篆刻学》一书中写到“治印之必须言章法,犹之大匠建屋,必先审地势,次立间架,俟胸有全屋,然后量材兴构。”又说“印章有朱文、白文之分,印有大小方圆之别,印文有疏密繁简之异……所以,印章中的文字应该逐字成章,合章成印。”“指点江山”白文印是拟汉代铸印法,古拙朴茂,印文以挪让错落见巧思,奏以双刀和切刀,刀笔粗细有别,使印章于端庄沉稳中见古朴雅致。正所谓肥中有骨,无臃肿之态,瘦中有筋,无枯槁之弊。印章多为三四字印,而多字印刀法不易布局,还易板滞(见图6)。邓散木刻“毛泽东咏昆仑山词”一多字巨型印,构思别致,全印百字,有行无列,外紧内松,篆法多变,笔笔精神到位。加之若断似连得边栏,看上去字多不滞而通透,正如古人所云“宽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容针”(见图7)。邓散木在《篆刻学》一书中也讲:一字有一字之章法,全印有全印之章法,约而言之,不外虚实轻重而已。
邓散木也非常重视章法、刀法和印文内容的和谐、统一、协调。刻豪语印如重锤响鼓,声势凌冽粗犷朴厚,如他于1962年刻“九州生气恃风雷”朱文印,气势雄浑,笔法生动精悍,章法错落生姿。如“九州生”三个字笔画少,就将“九州”二字作盘旋势,并以“生”字逼边,其余四个字笔画多以平正篆之。且将“雷”字下部分的“田”字作回旋状,以左边逼边,借作边栏,使右上“九州”与左下“雷”字相呼应,印底布白较多,并且底边线条硬朗大气。这方印章法独特生动,摇曳生姿,结体严谨,分朱布白,虚实互用,使空气流动舒畅,繁简相成,疏密得体,刀法雄健泼辣,气势凌冽(见图8)。
边款是印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印之镌旁款,犹画之题识也。邓散木也非常重视印章的边款,在其作品中不仅有常见的楷书作边款。也有草书、隶书、篆书等各种书体作印章的边款,有时还以短语、造像、肖形作边款,可见散木先生刀笔合一的功力之深,令人叹为观止。如刻毛主席“沁园春”诗词二十六方组印的边款,“问苍茫大地”印刻篆书款,“看万山红遍”印刻草书款,“指点江山”印刻隶书款,“大梵天坠落凡夫”印是楷书和造像款,而刻“灌”夫印是篆书和造像款。这些边款中篆书款古朴凝重,草书款流转如风,隶书款沉雄朴厚,楷书款端庄秀逸,而人物造像笔画细腻、形神兼备,虽寥寥数笔,却栩栩如生。边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篆刻时间,还为后人学习研究作品的艺术特点、作者成长的艺术道路和分期提供可靠的依据。
邓散木篆刻的艺术原则是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要有时代风格,不要一味死守古法,主张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金石篆刻都是以篆文入印,以繁体字入印。20世纪50年代随着文字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用简化汉字已是大势所趋。但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写法不同、间架结构不同,章法的安排与布局也不易整齐匀称。因此以简化字入印更是无人敢为天下先,邓散木大胆尝试,走以简化字入印的新路,“跃进书生”“为工农”等印章就是邓散木在这一时期的杰作。
“跃进书生”朱文印,结体、章法的聚合均有所创造,疏密和谐自然成趣,具有高雅的格调。以楷书作边款书“以简化字入印,亦大胆创造,故自不恶戊戌夏,散木作此以为跃进之劵”。(见图9)“为工农”朱文印,章法设计大胆妥帖,笔法方圆并用,和谐统一,刀法舒朗,古朴苍劲。款“白石老人胆大如斗,独未敢取简化字入印。今试为之,颇似埃及古印。一足记。”邓散木开创了用简化字入印之先河,恰实是胆大如斗。
邓散木能用各种质地的印材入印。他说印材有大小方圆之别,印文有疏密繁简之异,不能苟同,不容强合,必须各得其宜,方为完璧,否则圆凿方枘,格格不能相入矣。他腕力惊人,善用各种材质入印,无论金、银、铜、铁,还是玉、象牙、水晶、玛瑙、翡翠都可以奏刀治印,并可以与刻石有异曲同工之妙。象牙質韧而腻,不易入刀,但他仍可游刃有余。如“三长两短之斋”朱文牙印,是邓散木师从赵古泥先生后的早期作品,此印是仿古封泥印,章法率意天真,神似其师赵古泥的治印风格。“风苏雨赋江南春”牙印是邓散木中期治印,他遗貌取神,逐渐挣脱师门,形成自己的治印风格。印章构思精湛,用刀细腻,章法茂密中见松灵(见图10)。玉坚而滑,不易奏刀。玛瑙、鸡血石质地更硬,镌治更艰难,但他仍能取其质地的印材治印,如“粪翁信鈢”水晶印、“卷娄”鸡血石印、“叶倩玉”玛瑙印等。邓散木都能以手硬入,得心应手,可见其攻坚之功力。
四、历尽艰辛泽后人
晚年邓散木被错打成“右派”,又加上伤腕、截肢、切胃、癌变,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遭受重创,生活相当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锯足伤腕后,他用左手执笔握刀,坚持作书刻印,嘴里还不停地念叨“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谁云病未能”印就是用左手凿刻而成的,印面透出一股奇崛之气,印款云“病腕作书亦有神采来之(笔),因攘王右丞句,琢此以记,一足,时年六十又五。”表达了他乐观进取的精神。“一足之迹”印章青田石料,篆书朱文印,作于1960年。此印章法尽得离合之势,章法布白亦不同凡响,是邓散木晚年的精品印作。“红旗三面兀东风”印,作于1962年,为建国13周年国庆献礼精心所创,章法、字法、刀法均富功力。“老而不死”印,章法妥帖,刀法凝练苍劲,笔势生动浑厚,这方印作反应了一位老艺术家博大的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无怪乎艺坛评论邓散木晚年篆刻艺术“风格老辣古拙,一股奇倔之气透出印面,越来越显意态宏大”“从最不经意当中透露出最独特最深厚的功力来”。
邓散木一生自励,治学严谨,对书刻艺术精益求精,乐此不疲。他一生刻了五千余方印,为后人留下了《三长两短之斋印存》《厕简楼编年印存》《粪翁治印》《高士传印谱》《一足印稿》《散木印集》等数十部印谱和一部《篆刻学》。金石篆刻的理论著作《篆刻学》是邓散木几十年来对篆刻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学习篆刻艺术的精辟论著。起初《篆刻学》是邓散木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讲授金石篆刻的“课徒稿”,后来在借鉴学习古人及各流派之长的同时,通过几十年对篆刻艺术经验的不断总结和研究,几经修改和补充而成。书中用简练的笔墨,从文字的起源、构成到演变,详实扼要地对金石篆刻的流派及章法、刀法都作了论述和介绍,对诸流派的继承和创新作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精辟独到的见解。尤其在章法一文中,从临古、疏密、轻重、增损、屈伸、挪让、承应、巧拙、宜忌、变化、盘错、离合、界面、边缘等方面都加以说明,澄清谬说明辨是非,于读者大有裨益。全书八万余字全部以蝇头小楷书之,一丝不苟(见图11),是我们学习书法篆刻的最好教材。将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是研究金石篆刻理论和技法的专业论著,是书刻史上的里程碑。
邓散木是位多才多艺、艺术全面而多产的著名艺术家。他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创作出大量气势磅礴的书刻艺术,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书法篆刻作品、手迹和论著。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不仅是我们学习研究邓散木书刻艺术的珍贵史料,也是我们学习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他在艺术上不懈的进取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路瑶 黑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