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物流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2017-05-16林生风秦敏汤伟

物联网技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安徽省

林生风+秦敏+汤伟

摘 要:在分析研究安徽省物流竞争力的过程中,通过建立物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式,使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处理16个地级市2015年的物流业相关数据。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物流竞争力水平为切入点,反映出安徽省物流竞争力的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分析,给出提升安徽省物流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9.27;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4-0-04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物流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业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作为产业中的“黑大陆”,经济活动的“第三利润源”,其利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安徽省物流业发展势头良好,物流的服务能力也有一定提升。经济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2016年,安徽省物流增加值由670亿元增长到1 280亿元。2015年安徽省物流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8%,占服务行业的比重提升到15.6%。物流产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由此,国内众多专家学者都对物流业做出研究分析,对物流竞争力进行探究分析的目的在于发现物流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因地制宜的改善策略,以促进物流业的长远快速发展。

1 分析构建安徽省物流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1 评价模型的建立(因子分析法)

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物流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1]:

其中,μ为城市物流综合竞争力综合得分,μj为利用主因子分析法提取出的主因子,有n个指标相关变量,m个因子(因子数不超过变量数)。

1.2 指标体系相关变量选择

当前,物流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服务行业,物流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也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物流业研究方面,国内外已有众多专家学者对物流竞争力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很多积极的理论原则。但并未形成统一的体系。本文在一些专家学者的理论基础上,以“系统性”“科学性”“可比较性”“可操作性”为原则[2,3]。从安徽省城市发展水平、物流人才竞争力、物流产业支撑能力、基础设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情况五个方面入手,选取以下21个指标作为构建评价体系的变量指数[4],具体见表1所列。

1.3 分析处理数据(因子分析法)

在上表已选择变量指数的基础上,根据安徽省统计局统计年鉴(2016)等相关资料,收集安徽省16个地级市物流竞争力发展指标数据[5]。将所选21个正向指标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1)数据标准化

基于可比较性原则,消除变量在数量级上的不同以及对所选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排除因各数据单位不同对评价指标产生的影响。标准化后的数据见表2所列。

(2)主因子的选择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旋转使得变量更具解释性,并依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和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确定主因子。解释的总方差见表3所列。

根据上表的结果显示,特征值12.785、5.024、1.462都大于1,且三个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1.762%>85%,即选出的三个主因子反映了21个变量中信息量的91.762%,达到了分析的要求。

(3)样本因子分析

关于主因子得分的计算,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通过正交旋转得出因子得分矩阵,由SPSS统计软件计算结果。第一主成分包括变量X2、X5、X6、X7、X8、X9、X10、X11、X12、X17、X19、X20,由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含外资)贷款总额、商品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普通高等学校数,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每十万人口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数,汽车拥有量(民用),邮政业和交通运输、仓储生产总值,接入网光缆线芯长度,年末固定电话组成;第二主成分包括变量X1、X3、X4、X13、X15、X16、X18,由人均GDP,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运营汽车拥有量,公路货物运输量,公路货物周转量,运输线路长度组成;第三主成分包括变量X14、X21,由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邮电通讯业从业人数及交通运输、仓储占在业人数比组成。第一主成分反映了物流发展的经济环境、物流人才资源及物流信息化水平。第二主成分反映了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及物流市场需求情况。第三主成分反映了物流行业从业人员比重,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情况[6]。

(4)城市物流竞争力排名情况

根据公式对因子 的值进行计算(其中a为成分得分系数,x为标准化数据),各城市因子得分及排名见表4所列。

根据评价模型:计算出各城市物流综合竞争力的得分,得出排名比较的结果,见表5所列。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城市间物流竞争力水平差异较大,最为明显的是省会合肥市与其他十五个地级市之间的差距,合肥市的物流综合竞争力水平与其他地级市相比要高得多。得分为正数的城市排名靠前,分别是合肥市,阜阳市,芜湖市,蚌埠市和六安市,而其他城市得分数均为负数。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近些年发展迅速,从因子μ1得到的高分可以看出,合肥市近些年在物流行业的经济环境,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以及物流信息化水平发展的支持,使得其物流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阜阳市和芜湖市分别作为安徽省北方和南方的重要城市,物流综合竞争力分列第二第三位,阜阳作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物流的基礎设施很完善,因此其在因子μ2上的得分很高。芜湖市近年来在民营物流方面发展迅速,如零担物流的佼佼者德邦物流促进了人员就业,此外芜湖市作为长江重要的港口城市,水运物流有重要优势,因此在因子μ3上得分很高。受安徽省行政地域规划的影响,工业城市如铜陵市,淮南市,马鞍山市综合得分排名相对不高,其中铜陵市和淮南市分别划入了枞阳县和寿县,这两个县都属于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县,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这些都拉低了两市的综合得分。

2 安徽省物流综合竞争力提升对策

2.1 发挥政策对物流行业发展的指导优势

应尽快出台促进物流业规范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优化物流资源的整合,以免造成各市为发展物流行业而造成资金、资源等的浪费。学习借鉴国内物流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宝贵经验,发挥联动作用,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物流网络,指导好物流业的发展。在物流行业融资、投资和税收方面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帮助物流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2.2 发挥地区联动作用,整合物流资源

由于拥有的物流资源不同,各市间物流的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各市应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整合各市的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总成本,创造社会价值和企业价值。物流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城市应该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物流业的发展,比如合肥市应该发挥安徽省中心城市的作用,积极带动周边各市的发展,周边城市也应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合肥市物流行业的发展,实现共赢。

2.3 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石,没有交通网络、物流载具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就没有物流行业的发展。应该加大公路、铁路、水路等建设的投资,提升交通网络等级。对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建立物流信息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平台,引入先进的管理运营模式,对于物流各中间环节及末端配送环节要规范管理,提高物流业的服务水平,促进物流综合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2.4 加快物流行业的人才培养

当前,物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化管理和技术人才。从数据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市,除合肥市高校建设水平及人口教育水平较高外,其余地区相对较低。各市高校在物流专业招生及教育方面参差不齐,导致未来物流行业就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良莠不齐,为物流企业在物流人才的引进及培养方面造成一些困难。因此,应该支持高校的物流专业建设,高校在培养物流专业学生时,应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要教授课本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实践,实现管理理论与专业技术水平的共同发展。企业也应积极引进其他地区的高水平物流人才,培养企业内部人员,提升员工的能力、素质。

3 结 语

由于目前还没有建立物流行业的专业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只能选取物流相关数据,对计算物流竞争力水平有一定影响。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分析发现物流发展的问题,并给出发展的意见建议,也希望物流行业专业指标能够尽早建立,使得研究分析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罗婕.广西与中部六省物流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兼论广西物流产业发展对策[J].物流技术, 2014 (17):274-276.

[2]刘莉,司文峰.环长株潭城市群物流竞争力评价与比较分析[J].物流技术(装备版), 2015, 34(18): 43-45.

[3]郁玉兵,曹有挥,曹言红.安徽省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物流科技,2008,31(1):88-93.

[4]吴竞鸿,吕能芳.皖江城市带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103-107.

[5]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6.

[6]刘圣春.基于因子分析的安徽省区域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8,27(4):76-78.

[7]張艳琴,张占领,刘艳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6,6(9):84-85.

[8]胡永生,任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5,5(11):77-78.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