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向性技术进步测算、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文献综述

2017-05-16鞠市委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12期

鞠市委

摘 要:对偏向型技术进步的理论演进进行回顾,对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定义及侧度方法在不同生产函数下的表达形式进行阐释。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决定因素主要有要素相对价格及禀赋、国际贸易以及政府因素。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的应用主要在于解释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事实及“技能溢价之谜”,其他方面都是这两方面的延伸。

关键词:偏向性技术进步;技能溢价;要素替代弹性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03-04

引言

主流经济学长期以来一直忽略技术进步的偏向性。以Solow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且是中性的,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内生增长理论(Romer(1990)、Grossman and Helpman(1990)、Aghion and Howitt(1992)等)虽然将技术进步进行了内生化,把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归结于企业自身利益驱动的研发而产生的创新之上,但仍然未就技术进步方向做进一步分析。

但是现实中技术进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中性的(Acemoglu,2002)。早在1932年,Hicks就在其著作《工资理论》中对技术进步有过“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本身就是激发技术发明的动力,也就是对特定类型技术发明——偏向于节约使用已经变得相对昂贵要素的技术发明的激发动力”的论述;之后,Fellner(1961)、Kennedy(1964)以及Samuelson(1965) 从不同方面对希克斯的论述进行了扩展,然而由于这些论述都缺乏微观基础(Nordhaus,1973),因此并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

Acemoglu(2002,2003a,2007,2012a,2012b) 通过模型化Hicks(1932)等有关技术进步偏向的早期思想,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框架下,从微观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研究了要素价格变化和创新产品的市场规模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从而为技术进步的偏向性找到了微观基础,关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研究才重回人们的视野。Acemoglu最开始将偏技术进步应用于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來的美国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技能溢价现象。之后,偏技术进步理论逐渐成为理解劳动力市场收入差距、国民收入分配等一系列非均衡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的新思路(Autor et al,2003;Autor et al,2006;黄先海和徐圣,2009)。

一、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定义及测度

(一)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定义

Hicks(1932)在《工资理论》中给出了技术进步偏向定义,即当资本劳动比不变条件下,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劳动边际产出比的变化情况。Acemoglu(2002)在Hicks(1932)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定义,指出如果技术进步使得要素 Z 的边际产出高于其他生产要素,则称技术进步偏向 Z,或者说偏向 Z 的技术进步( Z-biased Technical Change)。因此,Hicks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可以表示为:

即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为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资本劳动边际产出比的增长率。如果Hbias>0,则表明技术进步偏向K,如果Hbias<0,则表明技术进步偏向L,如果Hbias=0,则表明技术进步为中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Diamond(1965)也曾给出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的定义,即:

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的含义则为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资本边际产出增长率和劳动边际产出增长率之差。Dbias和Hbias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两者可以相互推导。

(二)不同函数下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

现有研究对于生产函数的设定主要有C-D、CES和超越对数三种,其中C-D生产函数忽视了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因此在测算技术进步偏向时,主要使用CES生产函数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CES生产函数应用最广泛(Acemoglu(2002)等),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由于其可变的要素产出弹性可以反映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和交互作用,同时形式较为灵活,能够避免由于生产函数误设带来的偏差(涂正革和肖耿,2005),近年来的使用变得频繁。

1.CES生产函数形式

假定生产函数为如下的CES形式,即:

其中γ为分配参数,反映生产中劳动L和非劳动要素Z(可以为资本、技能劳动或者土地等)的相对重要性;σ为劳动和要素Z之间的替代弹性;AL表示劳动增强型技术,AZ为要素Z增强型技术。

由(4)式可以看出,当Z增强型技术进步AZ的增长率大于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AL的增长率时,技术的进步偏向可以直接通过替代弹性σ的大小来判断:当σ>1,即两种生产要素为替代品时,技术进步偏向Z;反之,若σ<1,则技术进步偏向L;如果σ=1,则技术进步是中性的。

2.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

假定生产函数为如下的超越对数形式,即:

(三)偏向型技术进步测度方法

在Acemoglu(2002,2003a)的开拓性研究之后,兴起了一股研究技术进步偏向及其影响的热潮。摆在学者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测度技术进步偏向,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其中使用最普遍的主要有Klump(2008)基于CES生产函数的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Sato and Morita(2009)开发的指数测度方法、Leon-ledesmas等(2010)使用的Kmenta两方程估计方法,以及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测算方法(张月玲和叶阿忠,2014)。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Leon-ledesmas等(2010)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比较了各种测算方法后发现,Klump的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的估计结果最为稳健。

二、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决定因素及诱发机制

国外学者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从微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决定因素展开了大量研究(Acemoglu,1998,2002,2003a,2007;Kiley,1999;Xu,2001;Thoening and Verdier)。综合起来看,决定技术进步偏向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要素相对价格及要素禀赋;(2)国际贸易;(3)政府干预因素。

(一)要素相对价格及要素禀赋对于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

早在1932年,Hicks便指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对技术进步方向产生影响,技术进步偏向于节约使用已经变得相对昂贵的要素。Hayami and Ruttan(1985)则认为,当某种生产要素相对充足时,偏向于该要素的技术会更有价值,进而激励厂商研发偏向于该充足要素的技术。

Acemoglu(2002,2003a,2007)对技术进步偏向决定因素的研究最为深入和系统,他在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从微观厂商利润最大化出发,研究了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及要素禀赋对厂商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他认为,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及要素禀赋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决定存在两种效应:一种是价格效应( Price Effect),即技术进步偏向相对价格较高的要素,一方面通过研发偏向于该要素的技术进步可以节约该要素的使用,另一方面相对价格较高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价格相对更加昂贵,两个方面都会提高利润;另一种是市场规模效应(Market Size Effect),即技术进步偏向相对丰裕的要素,研发偏向于相对丰裕的要素的技术,意味着该技术在更广阔的市场。而最终何种效应发挥主导作用则取决于两种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如果两种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大于1,市场规模效应将起主导作用,技术进步偏向于丰裕要素,而且两种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大于2 时,还会出现强均衡偏向,丰裕要素的价格会随着丰裕要素的持续增加而上升;如果两种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小于1,则价格效应起主导作用,技术进步偏向于相对价格较高的要素。

(二)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

Wood(1994)最早提出国家贸易会影响技术进步的偏向,Acemoglu(2002)、Brambilla et al(2012)、Caselli(2014)等在研究国际贸易对技能溢價影响时进一步发现,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的技术进步偏向都会产生影响。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际贸易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机制影响技术进步的偏向。

1.防御性创新。Wood(1995)、Thoenig and Verdier(2003)认为贸易开放后,面对外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压力,国内企业会进行防御性创新,增加对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的研发,从而使得技术进步偏向得到跨国传递。

2.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大量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技术前沿国家的技术进步总体为资本偏向(Wilkinson,1968;Sato,1970;Panik,1976),若落后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起技术,则技术进步必定为偏向资本。Acemoglu 和 Zilibotti(2001)、Gancia和 Zilibotti(2009)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戴天仕、徐现祥(2010) 研究认为,国外偏向资本的技术扩散到我国是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其中一个原因。

3.产品相对价格上升诱致利润变化的结果。Acemoglu(2003b,

2015) 注意到国际贸易与偏向型技术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后发现,资本和技能劳动丰裕的发达国家与技能稀缺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会因竞争力较强而具有较高的价格,从而使生产更加有利可图,进而促使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和技能劳动。

4.市场规模效应诱致利润变化的结果。Acemoglu et al(2012c,

2015)研究了外包业务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对一般均衡求解后发现,离岸外包与技术进步的方向呈倒“U”型关系,当离岸外包水平较低时,外包机会增加会引起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偏向于技能劳动,但是随着外包业务量的继续增加,市场规模效应将引致技术进步由技能偏向型向非技能劳动偏向型转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国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内生于该国的要素禀赋和要素投入结构,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如果发展中国家直接引进使用发达国家的前沿技术,将会导致技术与本国要素结构的非匹配,即非适宜技术(林毅夫,2006)。

(三)政府干预因素

Gerschenkron(1962)认为,落后国家具有“后发优势”(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落后国家可以通过低成本引进成熟技术,而在政府主导下通过研发“赶超战略”则可以快速缩小与已知前沿的技术差距。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行业政策、环境政策、产权保护政策、金融抑制等影响技术进步的偏向。

三、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影响

虽然早在1932年Hicks就提出了偏向型技术进步,但直到Acemoglu的一系列论文才使得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溢价、劳动收入份额等联系起来,成为解释这些经济现象的新理论(Autor et al,2003;Autor et al,2006;黄先海和徐圣,2009)。

(一)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

Keynes(1939)曾说,要素收入份额“引人注目的稳定”是一个“奇迹般的事实”,Kaldor(1961)更是将这一经济现象归结为现代经济六大典型化事实(Stylized facts)之一,而且这一“事实”在20实际70年代之前广泛得到了来自欧美各国经验数据的支持(Solow,1958)。但是近四十年来,全球范围的劳动收入份额却出现了持续性的下降(Blanchard and Phelps(1997),Gollin(2002),Harrison(2005),Rodríguez and Jayade(2010)),Kaldor典型事实正不断受到经验证据的冲击和挑战(Blanchard et al.,1997)。

学者们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展开探索,Acemoglu(1998,2003,2002,2007)通过修正技术进步中性的假设,系统的论证了有偏技术进步(Biased Technical Change)可通过非均等提高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影响不同要素在总收入中的分配比例。

Bentolila and saint-paul(2003)利用 12个 OECD国家13个产业1972—1993年的面板数据以及Guscina(2006)利用18个工业化国家1960—200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结果都发现技术进步表现出资本增进特征并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负向影响。

(二)技能溢价

Wood(1995)就曾指出,为了应对贸易自由化后的国外竞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会选择防御性创新,进而使技术进步偏向于技能劳动,增加了对熟练劳动的需求,扩大了熟练与非熟练劳动的工资差距。

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当时大学毕业生供给的增加,导致了大学工资溢价( College Wage Premium)经历了十年的下降,20世纪80年代之后,尽管大学毕业生数量依旧持续增长,但大学工资溢价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Acemoglu(1998,2002) 用近几十年来现代部门发生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上述现象进行了解释:技能劳动供给短期内的大幅增长通过“市场规模效应”和“要素价格效应”来影响技术进步的偏向,当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之间的替代弹性σ>1时,“市场规模效应”主导了新技术的走向,技术进步偏向于丰裕要素——技能劳动,并且当 σ>2 时,强均衡偏向将使得大学工资溢价会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而上升。

除此之外,近年来也有部分国内学者将其与就业(刘国辉,2016)、经济增长(钟世川,2014)、产业结构升级(孔宪丽,2015)联系起来考察,这些都是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及技能溢价的进一步延伸。

四、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一)结论

本文在對偏向型技术进步的理论演进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定义及侧度方法在不同生产函数下的表达形式进行了阐释。当前测算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主流方法是基于CES函数基础上的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基于超越对数函数形式的测算法也在逐渐兴起。关于技术进步偏向型的决定因素,Acemoglu(2002,2003a,2007)对封闭条件下要素相对价格及要素禀赋对于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理论阐释,并将其归纳为“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综合效应则取决于两要素替代弹性的大小,当替代弹性大于1时,“市场规模效应”将起主导作用。此外,国际贸易及政府干预也会对技术进步的偏向性产生影响。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的应用主要在于解释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事实及“技能溢价之谜”,其他方面都是这两方面的延伸。

(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偏向型技术进步在发达国家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在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偏向的决定因素相对简单,但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决定因素则相对复杂,进一步探究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决定因素是一个研究方向。尤其是我国,什么原因致使中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 中国技术进步偏向为何呈现逆要素禀赋结构特征?一般认为我国是劳动丰裕国家,现有文献的研究都相对不足。

国外学者认为,劳动力丰裕的发展中国家应进行“适宜的技术选择”(Galenson and Leiben-stein,1955),最大限度地运用劳动偏向型技术(Atkinson and Stiglitz,1969);林毅夫(2003)也认为,我国应进行适宜的技术选择,避免在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前出现过早的资本深化,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是否采用了非适宜技术?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