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就是一个人内在天赋的一部分
2017-05-16
王:王季迁(1907—2003),旅美中国书画收藏、鉴定家
徐:徐小虎,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艺术史学者
王:在中国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听起来颇为崇高,但其实我们是在说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高雅,最后还是要“雅”……
徐:我懂了。中国人发誓要逃避俗。
王:事实上,一个人不需要读那么多的书或行那么多的路,如果你注意四周,你会发现有些人生来就极雅,而别人也许读了万卷书但最后仍然是俗的,这对绘画或任何事情来说都一样。换句话说,笔墨就是一个人内在天赋的一部分。
徐:倪瓒是“雅”的极致,他的用笔完美,表现出来的是完全的轻松不用劲,他可算是极含蓄的。
王:是的,另一方面,李唐的笔墨显得有力,但是力量中也有含蓄,这一点在鉴定笔墨时也很重要,例如《万壑松风图》。有力量是一回事,可是你展现多少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李唐就不会让力量完全暴露出来,虽然他用侧笔,却从来不露锋芒,他的笔锋不会滑来滑去,画成扁的或是无意义的空笔。
徐:真的,有些人觉得用方笔画出来的作品就是扁的跟坏的。
王:那是因为他们读不懂笔墨。李唐最令人称许的是他能收敛自己的力量,他的笔墨不疾不徐,看他笔的转折,各方面都很稳当,他可以控制它们,不会滑出笔画的中心。但是,有一些明代早期的院派画家,他们的内在就完全暴露出来,一点都不含蓄,结果使所有趣味都浮在表面,外观、笔墨都成了浮动的装饰效果,他们不再收敛力量,失去了从容和控制,虽然他们自称是南宋的传人,但失去了南宋大师努力练成的舒适和高雅。
徐:明代浙派艺术家没有抓住宋代笔墨的质与量,却做出另外一套,您可以说明他们做出了什么吗?
王:嗯,在浙派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多数都是“信笔”或陈腐的笔墨,这种笔墨毫无目的,横冲直撞,甚至没有内在的平衡、高雅的含蓄或约束。
徐:含蓄是节制、收敛,不展现所有的力量。关于笔墨内在变化的另一个审美观点,您是否认为画家应该把他所能做的变化都收敛起来呢?
王:笔墨的变化是笔墨的内在生命,在轻轻转动笔的时候画出具有动感的线条,一下圆、一下斜、一下粗、一下细,可是这种变化太多又会有紧张、激动、停不下来的感觉。我们需要收敛这些变化,而整个构图的变化也不必过于夸张,否则又会给人无法停止的印象,或是引人侧目。可是当构图以抽象方式来做笔墨的变化时,就像王原祁的作品,完全由他操纵。他在方寸之中放入许多变化。他的笔墨永远是头等的。
徐:有一天我和傅申在他家讨论起“含蓄”,他有一个很妙的观察,他说含蓄不是只有一种,虽然它和个人收敛力量的潜能或手腕的力量有着重要的关联,也和这个人力量强弱程度有关。他说:“李唐在他的画中展露百分之八十的力量,但他的力量是一百分。而周臣只显出了三十分,所以我们就以为他也很伟大,但这是错的,因为周臣的力量只有四十分,不像李唐有一百分。”所以,不仅和含蓄的比例有关,也和根本的深度有关。
王:傅申是对的,他说得很有道理,很合乎逻辑。
徐:让我们用书法来证明这点。
王:好主意,我的画室刚好挂有文徵明书黄庭坚体的大幅书法。现在以二玄社复制的黄氏《伏波神祠诗卷》和文书来比较,你看他的每个笔画多么圆啊!和文徵明的一比,你可以很容易看出黄氏的笔画是稳当的、立体的、细微的……
徐:是的,我受到了震撼,好奇妙啊!我听到了音乐。黄氏的线像成熟的、健康的蚕,圆胖的身体随着长短来伸缩,圆韧而立体。哦,我现在了解它完全是自然天成。
王:你开始去“看”了。现在你看我收藏的“文徵明”,你会看见他在收笔处比较显露锋芒,笔锋显得有点呆板,笔墨薄而不实,给人一种脆弱感。黄庭坚的看起来就韧而刚,可是你仍然可以感觉到柔和弹性。
徐:是的,像一个巨人、大力士,有着温柔有肉的手指。
王:他的力量如橡胶般可伸展,可是又不像橡胶那样完全的柔软,他是软、硬兼而有之。以两者作品中都有的“水”字为例,你可以看黄氏如何收放,非常含蓄。再看文徵明,看这一捺过了这一点还向右去时他所有的力量都流失了,笔墨成为空的,这是一种弱的收笔。再比较两人的收笔处,在最后一笔,你看黄庭坚是多么慢地移向终点,并且还保留许多。再看文氏,力气在到达终点前就用尽了,他这条线扁得像擦在纸面上。他将一切都告诉你了,没有保留,也没有暗示。
徐:是,我看到了。这种比较方式多妙啊!谢谢您。
王:黄山谷有很大的力气,但显出的却很少,他写字时只用了三分,所以底下仍有很多力量没有展露,而文氏笔墨中的肌肉已经露出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可以说这是时代的问题,明代多数的艺术家都暴露得太多。
徐:是的。我在这个奇妙的方法中“看”到您所谈的东西了。文氏的笔墨看起来弱而湿,像是一片密密麻麻地覆盖在纸面,和黄氏一比,黄氏的内在实质令人震撼。哎呀!我看到黄氏的好处,以后就不可能再去喜欢文氏的作品。是的,我看到他收笔处尤其虚,力量都被用掉了,笔锋离开纸面时早已是精疲力竭。
王:我想这是一种时代特性,明代的艺术家、画家和书法家有把什么都表现出来的倾向,在一小块的有限空间显示出他们全部的内涵,伸展他们所有的能力。黄公望和倪瓒只用他们笔力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而沈周就展现了他大部分的力量。
徐:明代笔墨看起来弱而露骨,是不是因为他们运笔动作加快了?
王:是的,有一些滑的样子是从这种较快的笔墨而来。虽然一条线慢慢画未必就会使它充满质、量或立体感,可是画得快绝对会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