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宝龙同志在全省第八次平原绿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 要
2017-05-162017年3月28日
(2017年3月28日)
夏宝龙同志在
全省第八次平原绿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 要
(2017年3月28日)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他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并开创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为了推动植树造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不管多么忙碌,都坚持每年在清明节前后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身体力行,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植树造林工作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动力。
这些年来,我们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定不移地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平原绿化之路,浙江大地树更多了、山更青了、地更绿了。2010年初,全省平原林木覆盖率只有14.80%,到去年底平原绿化累计新增面积已突破247万余亩,平原林木覆盖率达到19.81%。今年全省要完成平原绿化任务11万亩以上,将提前3年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平原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0%以上”的目标。20%以上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了,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讲,平原绿化工作为美丽浙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对照总书记赋予浙江的新使命新要求新方位,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十三五”圆满收官时的浙江应该是怎么样的景象呢?那时的浙江,城林交融,城在林中、人在景中、水绿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那时的浙江,美丽乡村星罗棋布,山色如黛、翠幕如盖,小桥流水人家,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那时的浙江,生态红利尽情释放,绿色发展如火如荼,处处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彩故事。那时的浙江,就是一个如诗如画、赏心悦目的大花园。各地各部门要瞄准“五年绿化平原水乡,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的目标,坚持“植树造林没有止境、平原绿化上不封顶”,翻篇归零再出发,撸起袖子加油干,持续深入推进植树造林特别是平原绿化行动,为浙江大地披上更美的绿妆,以更优的生态环境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第一,要围绕“拆治归”,打好增绿添美拳。“拆治归”是整治浙江环境、淬变浙江凤凰涅槃、撑起浙江美好明天的根本之道。省委提出,要把“拆治归”进行到底,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拆违要一鼓作气、向死角盲区推进,向违法建筑、城乡危旧房、脏乱差的城中村发起全面围剿;治水要乘胜追击,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在全国率先消灭劣V类水;浙商回归要引进“高大上”、留住“根与基”。我们要自觉地把植树造林工作放在这套组合拳中来谋划和推进,找准发力点,打出配合拳,使出关键招,深挖增量动能,拓展绿色空间,为转型升级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支撑。比如,在“三改一拆”中,要把拆而未建、宜绿能绿的地方都尽快种上树,做到整治推进到哪里,绿化就跟进到哪里,拆除一点、绿化一点,整治一片、美化一片,决不给违章建筑、垃圾废品留下任何空间;比如,在“五水共治”中,要发挥好植树治水和湿地净水作用,推进水岸同治,积极主动助力打赢劣V类水剿灭战;比如,在浙商回归中,要发挥好林业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助推健康、养老、旅游等产业招商引资。
第二,要不断提升群众对绿色的获得感。植树造林是一件造福于民、功德无量的事情。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初省委决定把解决平原地区缺林少绿作为破解生态问题的突破口,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平原绿化的高潮,确实是抓到了要害处、干到了点子上。这项工作,如果我们当时不主动抓,现在再来抓就被动了。但因为我们主动了,提前布局、抢先行动,现在已经赢得支撑发展的绿色先机。就当前而言,要让人民共享绿色成果,持续提升绿色获得感,关键是要进一步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真正让自然禀赋转化为后发赶超优势,把美丽转化为生产力,使生态经济转化为富民经济。要以改革释放动能,大力推进林业综合改革,培育体制机制新优势,把全国唯一一块“深化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牌子擦得更亮。要提升生态经济发展层次,加快花木竹业、木本油料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培育森林旅游、休闲养生、林下经济等新兴产业,鼓励差异化发展,探索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把“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变成商品、变成服务,把好山好水变成真金白银。特别是要紧紧围绕服务巩固提升“消除4600”成果,加大林业资源转化为经济收入的探索力度,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普遍增收,让一方山水不仅养活一方人,也养富一方人、养好一方人。
第三,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提高森林质量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核心,也是植树造林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害处开刀,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从扩大森林面积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提升森林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重点要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全力打好“新植1亿株珍贵树”行动这记重拳。我省森林覆盖率和森林面积虽然连年增长,但大树少特别是珍贵用材资源匮乏,每年以珍贵木材为主的原木和锯材进口量达200多万立方米。珍贵树种是“蓄宝于山、藏富于民”的绿色银行,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如我省能普遍栽培的红豆杉,木材价格已经达3万元/立方米,是普通杉树、松树等木材价格的30倍。浙江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许多珍贵树种比较适合在我省生长。2016年,我省全面启动“新植1亿株珍贵树”五年行动。一年来新植了珍贵树2000多万株,已经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要加大力度,提升速度,多种珍贵树种、彩叶树种、经济树种。二是协同推进植树造林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当前,我省正在大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小城镇环境,让小城镇更宜居、更美丽,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加强绿化工作。有了足够的绿色,一个地方颜值就高了、韵味就足了、档次也就上去了。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要把林业规划与城乡规划衔接起来,把绿化工作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多种树、种好树,禁挖山、慎砍树、不填湖,积极呵护与修复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让每一个城镇林木葱郁、遍染绿色。
第四,要建立健全呵绿护绿的制度体系。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这些年,我们种了那么多的树,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要毁掉这些成果,可能就是一朝一夕的事。靠什么养好树、护好树呢?关键还是要靠严格的制度,靠制度的严格执行。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和《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系列制度,搭起了生态文明建设“四梁八柱”。在大体系大框架下,我们可以先行先试,尽快构建起向上无缝对接,中间环环相扣,向下务实接地的小体系小框架,用浙江实践为全国提供绿色前行的轨迹。特别是要开动脑筋、多出思路,在森林、林地、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上大胆探索,促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破坏绿化、破坏生态的行为,各地各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重拳惩治,让毁林损绿、破坏生态者付出惨痛代价,决不能手软,更不能下不为例。
第五,要把植树造林的接力棒一任接一任坚定传下去。
近几年来,中央和省委对领导干部的生态考核逐步加强,2015年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已经把责任范围拓展,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物多样性减少,亦或是自然资源资产损害都在其中。去年11月,省里出台了《浙江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很严、很细,也很实。当然,追责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负责。各级领导干部要扛起责任,恪尽职守,在生态建设、林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中,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保护、管理、利用、开发,做到“取之以时,用之有度”,不断做大自己的绿色政绩,决不能在生态保护上搞弹性执行,搞变通、打擦边球。特别是换届后的县级新班子、新班长,要接好前任接力棒,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接好植树造林的接力棒。希望县委书记们做植树护绿的表率,撸袖子、拿铲子,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引领党员干部跟上来,引领广大群众跟上来,让浙江大地更加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更加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