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嫩江大桥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

2017-05-15

东北水利水电 2017年5期
关键词:桥位河势嫩江

(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00)

嫩江大桥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

张正波

(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00)

绥满高速公路齐甘段,主线嫩江大桥桥址所处河段,多为三汊、四汊河道,属汊网型河道。为了对桥孔布置、新疏浚河道位置进行方案比选,判断在修建大桥后桥址处的河道稳定性及河势变化,需开展动床河工模型试验进行模拟。通过动床试验研究,将方案2作为推荐桥位方案,在该桥位处,建桥后桥址区的河道基本保持稳定,在新疏浚河道河底及两岸均需要进行防护,以保证汊道不发育,确保主槽的稳定。另外,为防止新疏浚河道水流顶冲明月岛的右侧岛头,该处需进行防护。

动床模型试验;河道演变;嫩江

0 引言

绥芬河至满洲里国家高速公路齐齐哈尔至甘南(黑蒙界)段的扩建工程,拟在嫩江上修建绥满高速公路齐甘段主线桥一座,该桥位于绥满公路现有嫩江公路大桥上游3.4 km处,设计方案2个、设计标准为300年一遇。由于桥址区河道多为三汊、四汊,河道演变复杂,为了对桥孔布置、新疏浚河道位置进行方案比选、判断在修建大桥后桥址处的河道稳定性及河势变化,需开展动床河工模型试验进行模拟。

1 模型设计

动床模型几何比尺同定床模型。根据现场勘查及以往对于嫩江干流的研究经验,嫩江河道中对造床起决定性作用的为推移质泥沙(现场取样颗粒级配推移质泥沙中值粒径d50=3.1 mm,图1所示),所以本模型定为变态推移质动床河工模型,选用塑料沙(离子交换树脂d50=0.15 mm,如图1所示)作为模型沙。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方案1

图1 原型、模型沙颗粒级配曲线

绥满高速公路齐甘段,主线嫩江大桥B调整II线全长3 880m,东江桥60×30 m,汊河桥32×30 m,西江桥20×30 m+75 m+2×125 m+75 m+4×30 m,设计标准为300年一遇。该方案疏浚河道宽度80 m,河底高程143 m。

试验测得方案1桥位分流比如表1所示,新疏浚河道冲刷拓宽使汊河桥分流比增加4%~5%,西江桥分流比相应减小4%~5%,东江桥分流比保持不变。

系列年的汛后在河道两岸堤防以及下游明月岛围堤的约束下,除新疏浚河道外,基本没有发生大的河势演变。

左汊桥位上游河床在平面及垂向上基本没发生变化,东江桥中间部分滩桥处略有淤积,右侧滩桥处略有冲刷。东江桥下游在左岸堤防及明月岛的控制下,河床平面形态无大的变化。

表1 B调整II线设计方案1桥位分流比表%

新疏浚河道附近河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平面形态上,新疏浚河道拓宽近80 m,新疏浚河道进口处受上游左侧汊流冲刷,宽度达到400 m,新疏浚河道右侧滩地受水流影响下移已与原汊河右侧滩岛连成一片,在垂向形态上,新疏浚河道河床冲深至142.6 m。明月岛左侧岛头冲刷比较严重,河床平面在围堤控制下并未发生剧烈的变化,而垂向河床下切,严重威胁堤防基础。可见,新疏浚河道的疏浚引起了局部河床的演变,在新疏浚河道进出口、河槽两侧及明月岛左侧岛头均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以稳定河床。

右汊进口处河道在汛后地形与原地形保持一致;主河槽左岸淤积,有束窄萎缩的趋势,原因是上游新疏浚河道流程缩短,分流量增加,右侧主汊处分流比减小,水流挟沙力降低所致,为了防止右侧主汊萎缩对通航产生影响,在右汊河道的左岸应采取防护措施以保证主汊的优势地位。西江桥下游河道中的几个较小的滩地受水流影响向下发展,与下游岛屿连成一片。两汊汇合后,受明月岛和右侧堤防的约束,河道平面形态基本未发生变化,但从垂向上主槽受水流冲刷,最深点高程为140.0 m。

桥线处左汊流速较小,因此桥线上下游冲淤变化不大,仅在左汊右侧的桥头处由于绕流造成一定的冲刷,冲坑最深点高程为144.5 m;汊河处由于分流比增加,流速增加,桥位处均呈现为冲刷状态,尤其是两侧桥头处,受绕流影响,冲刷较深,左侧冲深达到1.2 m,右侧冲深达到1.9 m;左侧主汊桥头处冲刷非常严重,冲刷深度达到1.6 m,西江桥左侧滩桥以及桥位附近滩地淤积。

2.2 方案2

绥满高速公路齐甘段,主线嫩江大桥B调整II线全长3 850 m,东江桥60×30 m,西江桥51× 30 m+75 m+2×125 m+75 m+4×30 m,设计标准为300年一遇。该方案疏浚河道宽度80 m,河底高程143 m。

试验测得方案2桥位分流比如表2所示,西江桥分流比在55%以上,居主导地位。

表2 方案2桥位分流比表%

汛后地形左汊河道与方案1的冲淤情况基本一致。新疏浚河道的左岸受公路桥堤防控制,右岸受明月岛上游围堤控制,新疏浚河道平面形态无大变化的可能。其具体表现为:左岸基本没有变化,右岸受冲刷后退,由此河道深泓线向明月岛方向靠近,河床冲深0.3~0.5 m,河底高程为142.5~142.7 m,可见新疏浚河道两侧应采取防护措施。在明月岛左侧岛头处,受水流绕流冲刷,该处河道冲深拓宽,河道弯道处的小岛在水流的冲击下消失,此处应采取防护措施控制河床平面的发展。

右汊深槽冲刷拓宽,深泓线向右岸摆动,西江桥前的滩地北缘受水流顶冲,滩地有向南(下游)、向东发展的趋势。

桥线处左汊桥头处冲刷与设计方案1基本一致;右汊桥线处由于要宣泄原河道中汊河和主汊两汊的分流量,因此桥线处流速增加较多,且原汊河处分流量需要绕过主汊左侧的桥头转而从明月岛前下泄,行洪不畅,因此桥头处绕流流速较大,绕流冲刷比较严重,汛后此处形成一个较大的冲坑,最深点高程为143.0 m,冲刷深度达到2.9 m,为防止水流绕流冲刷,应在桥头做抛石防护。

3 结论

通过动床试验发现:

1)方案1在经历系列年洪水后,新疏浚河道以及右汊发生了河势变化,新疏浚河道冲深拓宽,泄流量显著增加,右侧主汊略有萎缩,滩地稍有淤积,河道有萎缩的趋势。在汊河桥下游,水流直接顶冲明月岛堤防,冲刷十分严重。在此方案下,在新疏浚河道进出口、新疏浚河道两岸、明月岛左侧岛头、各桥头位置均需采取防护工程以保证河势的稳定和通航的顺畅。

2)方案2在经历系列年洪水后,没有发生大的河势演变,仅在西江桥桥墩及桥头附近冲淤较大,桥下游较小的沙洲向下向右发展,沙洲右侧的支汊有淤积的趋势;疏浚河道段河槽冲深拓宽,明月岛岛头处河道冲刷形成冲坑。在新疏浚河道进出口、两岸、明月岛左侧围堤转弯处以及西江桥左侧桥头需采取防护措施。

综合比较上述方案,方案2的桥孔布置及新疏浚河道位置从河道演变、维持多汊河道稳定方面优于方案1;从经济角度考虑,该线需采取的防护工程也相对较少,因此,将此方案作为推荐方案。

1002-0624(2017)05-0039-02

TV83

A

2017-01-22

猜你喜欢

桥位河势嫩江
推进嫩江市霍龙门镇社会全面振兴 做到“六个坚持”实施“六大战略”
CO在 Ni(110)面的吸附研究
百年嫩江
山岭重丘区农村公路桥梁桥位及桥型方案比选分析
倒运海水道近年河床演变分析
山区地形对桥位风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石牌汉江公路桥桥位选择研究
嫩江情
梁喜才:嫩江水畔的领头雁
长江口长兴水道潘石港附近岸线利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