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能人论坛一:回顾历史 讲述风能人自己的故事
2017-05-15本刊赵福艳
本刊 | 赵福艳
风能人论坛一:回顾历史 讲述风能人自己的故事
本刊 | 赵福艳
2016年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简称“风能专委会”)35岁生日,在这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里,本次茶话会上特别举行了以“风能人对话:我与风电不能不说的故事”为主题的论坛,在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的主持下,参加该论坛的代表以讲故事的形式立体展示了35年来在我国风能产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也高度评价了产业这些年取得的成就。他们的对话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今天风电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更让我们对未来风电的发展充满信心,坚信风电会有更辉煌的未来。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施鹏飞
八达岭试验站是我国最早的风电试验基地之一,按照国家当时的要求,该站将逐步建设成为面向全国的风电科研中心、技术培训中心、科技情报和技术推广中心。1983年原水利电力部将八达岭风电试验站交由华北电业管理局北京电力科学研究所接管并负责筹建。此后不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和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到八达岭风电试验站参观。由此说明,在那个时候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已经注意到风能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个试验站也是我们最初进行测试与研发的成果,随后一些样机也都来这里鉴定,所以我认为这个试验站是我们国家最初风力发电的见证。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于午铭
今天我想讲一下达坂城的故事。当时达坂城接收了丹麦政府14台150千瓦的机组,现在看来会觉得很少,在当时就容量来说是比较领先的。达坂城项目是中国相对较早的一个风电场项目,自从我国风力发电得到快速发展后,达坂城的风电也飞速发展,拥有了从100千瓦至3兆瓦的机组,可以说这里曾经是风电历史的博物馆。根据预测,如果风能资源继续在这里开发的话,达坂城的装机量有可能达到1000万千瓦,真正一个地区做到1000万千瓦可能只有达坂城这一块风水宝地了。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朱瑞兆
第四次风能资源的普查显示,风能资源开发量有27亿千瓦,只占我国风能资源的20%-30%,但这对于发展风电已足够。其实早在35年前,我国根本没有机组,七几年开了一次风能的会议,从那以后气象部门开始重视风能资源。那时,我们向科技部申请资金,共申请了十几万元开始发展风电,不仅在国内发展,在国外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后来,我国在国际气候组织上也有了话语权。
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李俊峰
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做出承诺,要在“十三五”期间彻底解决弃风弃光问题,做到与做不到我们都应该为这个承诺鼓掌。另外,我认为电力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动,这件事情希望能在“十三五”时期有所突破,否则中国的能源转型就是一句空话。我总是讲述这个道理,目的是给所有的电力企业鼓劲,因为中国的能源转型要靠电力改革。只要中国的电力转型,我们的能源转型就有希望。
三峡集团副总经理 毕亚雄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三峡响水风电项目,可以说,这是海上风电特许权一个比较特殊的项目。2006年三峡建设完成,此时正好赶上要发展风电,也就是说,政府要求三峡集团在推进滩涂风电时要加快近海风电的进展,于是就有了三峡响水20.2万千瓦的示范项目,后来又有了22万千瓦的第二个项目,这也可以说是为了满足国产化的要求,而且,其目前的运行情况已经超出我们的预期。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谢长军
《可再生能源法》为风力发展提供了保障,特许权和电价为风电的发展机制提供了保证,因此法制和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要。今天风电发展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我想表达几个观点:一是政策可以调整,但不要调整得太频繁,有两个重要的政策一定要出台,配额制和绿色证书;二是电价可以下降,但是不能降得太狠太快,要考虑一个度的问题;三是从技术角度讲是允许限电的,但不能越来越严重,也应该有度;最后是要提高政府、社会、人民群众对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对风电的认识。
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传卫
风能专委会成立35周年,是几代人共同拼搏努力的结果,那些曾经为风能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前辈们是布道者和开拓者,而我们是受益者也应该是奋斗者。如今中国有超过3000万人从事着和风电有关的工作,上万亿的工业产值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我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个行业的生态营造好、维护好、发展好,希望我们风能界有更强的声音,也能有更多的发声,共同形成更强的产业发展态势,为国家的绿色发展贡献我们风能人的智慧和才干。
(以上按嘉宾发言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