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改革应为推进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2017-05-15重庆市黔江中学校郑小波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方寸科目素质教育

□文/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郑小波

高考改革应为推进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文/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郑小波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真谛。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中就主张教师“教之以事而喻诸德”。当前的高中教育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分离,在备战高考时将题海战术和应试技巧放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智慧的培养。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中,强调对学生知识的培养和素质的发展必须双管齐下,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重在强调素质教育。那么,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如何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促进高考理念的转变:方外与方内的结合

高中教育是人生成长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以“分数”评价学生甚至决定他们能否升上大学,已经成为当下一个套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破除这个魔咒的一个最重要办法,就是使高中教育由关注“分数”“升学率”转向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的智慧,乃至最为重要的诚信;当然,素质教育包含的学生知识、技能,同样会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彰显。

学习在于掌握方寸。方寸外的学习是表象,方寸内的学习是获得。方寸外的学习多由教师传授,通过考试、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进步。方寸内的学习则是内在的、灵动的、激越的,经过内心震荡产生的学习效果,是决定一个高中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关键因素。方外与方内的结合,就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建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等在内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这些素质皆会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方式呈现。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融合,加强校内外、课内外的沟通也是必要的,因为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只依靠某一种力量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得到包括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等全方位的关注。

二、抓好高考改革的三板斧

目前,高考改革出现了三种大德变化:一是会考,二是评价,三是贫困县自主招生。这三大变化的核心是由“只看结果”转向“重过程与常态”。

高中13门学科的合格与等级考试构成近30次的“小高考”,这一变革给我们带来7大新问题: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怎么选择?3门高考科目与11门学业水平考试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科目选择情况配置来培养相应的专业教师?如何针对地区特点选择等级性考试的科目?如何把握等级性考试的基础性和拓展性要求?如何动态监控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3门科目教学过程和结果?如何综合测评并确定其合格性成绩?

师生破解这7大新问题的过程需要研究,参与研究的本身就是改革的成果。近30次的“小高考”无疑拉长了高考的“过程”,让“高考”成为常态。特别是在学业水平科目的选择上,让每个学生在共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以自身的方式参与“过程”,就是呈现学生自我价值的过程。

在“自主招生分到更大蛋糕”,是区县中学在新高考中挖掘高考潜质的重要途径。根据官方统计,2003年开始启动试点,目前,试点高校共有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人数的5%,2013年录取2.5万名左右。根据非官方统计远远超过这个数据,以清华、北大为例,2014年在重庆高考裸分录取49人,而通过自主招生录取115人。2014年清华北大自主招生有五条途径:校长实名制、音体美特长生、夏令营冬令营选拨生、领军计划、自强计划、自主招生计划。区县中学生中有众多天赋特殊的学生,他们有权利得到高考的发现与尊重,以自主招生的价值取向培养个性化特长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手段,同时也能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明代 仇英 《采莲图卷》

三、夯实素质教育的四块阵地:立体培养人才

(一)课程阵地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对教育理念的践行。我国目前的课程模式是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的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国家和地方教育理念的体现,校本课程是学校结合自身情况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发展,应将学校的办学思想、价值取向、学校精神和历史文化融入进去,促进学生情感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课程建设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三级课程的实施应注重整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倡导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并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放在了知识的掌握之前。强调学生能够自主制订学习计划、能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馈。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来不断完善自我。

(二)教师阵地

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随着对教育的不同要求而发生着变化。在之前的高中教育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知识的传递者,但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中对教师角色有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考试要求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材进行重组和加工,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站稳新高考阵地,这需要教师以置身式的态度,从门外走进门内,和门内的人一起思考困惑,共同体验学习中的喜与愁,从而产生“共生体验”。

(三)社团阵地

社团活动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索人生和认识世界为目的,由学会自主设计与实施的实践活动。它是校本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是学生兴趣的土壤,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基地。

社团组织是学生自主成立的,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对于学生能力的锻炼很有助益。因为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性,不只是像一般的学习活动一样参与其中,更多的是作为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对于活动形式和具体的组织都要参与进去。每一次社团活动的举行都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每一次活动的成功都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学生在一次次的锻炼与肯定中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与当前对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是一致的。

(四)特长生阵地

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引导学生将之发展为自己的优势。首先,教师和家长要秉持着“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的理念,要肯定他们做得好的方面。其次,教师和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展学生的特长。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在高考中能有所帮助,更多的是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让他们学着去坚持一件事情,并体会到其中的趣味。 ◇

猜你喜欢

方寸科目素质教育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方寸之处
历史的方寸
飘逸在方寸里的国粹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