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2017-05-15李秋云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正比例反比例路程

李秋云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正、反比例意义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虽然初步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正、反比例的量,但是对正、反比例的概念和判断学生是比较混淆和出错的。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是对比例意义的进一步运用,也是解答比例应用题的基础和关键。那么如何准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分清三种量

首先要弄清两种量是不是相联的量,那种量是固定不变的量,“相关联”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相关联”就是有联系,有关系。即一种量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种量的变化。如速度和里程是有联系有关系的:功效和时间、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宽等都分别是相关联的量。路程和功效就不是相关联的量,因而久谈不上什么比例关系。圆的周长=直径×π,其中π就是固定不变的量。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什么比例判断中,其中从家到工厂的路程是固定不变的量,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例如:圆的周长一定时,直径和圆周率学生会误认为反比例。其实不是,这是因为周长一定,圆周率本身就一定,这三个量都成了定量,就不是比例关系了。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所以正确的说法是圆的周长跟直径成正比例,这里圆的周长不一定。

二、列出关系式

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存在着商或积的关系。这是判断正、反比例的核心所在,成正、反比例的两相同之处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之处是正比例变化方向相同,反比例变化方向相反,正、反比例关系式不相同,正比例是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反比例是积一定。例如“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是否成正比例”,这是因为:“总价/数量=单价(一定)”,所购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又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时,它的底和高是成什么比例?”我们稍加分析就得出:“底×高=平行四边行的面积(一定),”所以说底和高成反比例关系。例如:“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是否成比例。”从表面上看,正方形的面积是随着正方形边长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的,但是根据:S=a2得出:“S/a=a”,这里的边长a是一个变量,所以不符合正比例关系特征。又例如:“圆的面积和半径是否成正比例”,乍一想,圆的面积随半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但是根据:S=πr2得出S/r=πr,因为半径r不一定,所以πr就不一定,而S/r2=π(一定),因此,我们说,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正比例关系,而是圆的面积跟半径的平方才成正比例关系。

三、要找准常量

常量就是比例关系中的定量,这种现象在面积,体积等公式中经常会出现。例如: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它的底和高成什么比例?因为S=ah,公式中的给学生判断增加了难度,但是公式稍作变换可以得出ah=2S,因为S一定,即“2S”也一定,所以底和高成反比例關系。

四、等式非乘或除,不存在比例关系

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的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但两种量中的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也不一定,就不成比例,如人的身高和体重就不成比例,又例如:“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书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我们知道,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越多,剩下的就越少,它们是相关联的量,但是二者的关系是:已经播种的公顷书+剩下的公顷数=要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它们的和一定,而不是积一定,所以它们不是反比例关系。因此不能把“增加或减少”误认为是“扩大或缩小”。

五、乘除有机结合,判断正、反比例

因为乘法和除法是互为逆运算,由“因数×因数=积”可得出 “积÷因数=因数”。所以正、反比例可以统一为一个式子:因数×因数=积,如果积一定,两个因数就成反比例关系。其中一个因数一定,积和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关系。例如:“速度×时间=路程”关系式中,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的积就一定,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的商就一定,它们就成正比例关系。

总而言之,对正、反比例额判断一定要根据它们的意义来判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探究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猜你喜欢

正比例反比例路程
求最短路程勿忘勾股定理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多走的路程
多种方法求路程
走的路程短
人教版正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设计与点评
根据特征巧判断
一次函数考点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