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圆月如盘 游月坛怀古中秋游月坛

2017-05-15陆杨

时尚北京 2016年9期
关键词:月坛赏月皇家

陆杨

今年的9月15日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月满之日,正是赏月佳时。如今的人们赏月,古人也不例外。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古人不仅赏月,还要祭月,月坛便是明清皇家的祭月坛场。

皇家垄断了祭月权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日月这两大天体,分别为阴阳的代表,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因此古人很重视对日月的祭祀。据史书记载,秦汉之前,天子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先秦典籍《国语》有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朝日夕月,就是祭祀日月的礼仪。

月坛位于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外南礼土路西侧的月坛公园,古称“夕月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之神(即月神)、二十八宿神、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神和周天星辰之神的地方。它与朝阳门外的“朝日坛”一西一东,遥相呼应。

月坛中原来的祭坛长宽各四丈,高四尺六寸,坛面为白色琉璃铺砌,代表月亮。祭坛东、南、西、北四面各设六级白色石I价。祭坛周围是方形壝墙,四面均设棂星门,其中东门三门六柱,其他三门均为一门二柱。外周是坛垣,方形,东面和北面各开一座天门。作为国家祭祀场所,这里还设有瘗坎、燎炉、祭器库、乐器库、具服殿、钟楼等多种礼仪建筑。如今的月坛公园里,完好地保存着钟楼、天门、神库等古建筑。

《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古时,皇家每次祭月时,都要黄土垫道,净水泼街。平日里安静的月坛开始热闹起来,有的打扫坛场,有的清洗祭器,有的宰杀羊猪,有的摆放祭品,忙碌着迎接一场盛大的仪式。祭祀前,要进行为期两天的斋戒。在仪式现场,则在执事官的安排下、在陪祀官和乐舞生的配合下,完成迎神、奠玉帛、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赐福胙、撤馔、送神等一系列程序,诚挚地向神明表达谢忱和祝福之意。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民间却没有祭月的记载。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在“绝地天通”之后,像日月这样代表陰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自然是无缘祭享的。

近年来,每到中秋,月坛公园都会举行中秋皇家祭月礼仪展示表演,并以月坛钟楼鸣钟的方式来表达祝福,再现了古代皇家祭祀盛典。

中秋为什么要赏月

1955年,北京市政府批准将月坛建成公园,对外开放。如今的月坛公园分为南园和北园两部分。北园以红砖绿瓦的古建筑和规则式的道路为主;而南园又名“邀月园”或“蟾宫园”,以山石水池、迂回曲折的园路组成一个自然山水园的格局。古时的月坛,皇帝在祭月完毕后,便可把酒言欢,举头赏月了。

其实所谓的月坛赏月,并非一个“赏”字那么简单,严格来讲,“赏月”应该是由“祭月”演化而来。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又日:“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魏晋至唐代以来,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们逐渐将祭月礼制进—步深化,并把“祭月”与“赏月”融为一体。唐玄宗晚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以后,祭月和赏月之风迅速从官宦之家进入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由于“秋分”这个时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了“中秋”满月日。中秋祭月的仪式也慢慢简化,反而把赏月的活动越搞越隆重。

北宋初年,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并规定中秋放假一日。宋代中秋夜是不眠之夜,主管治安的官员还取消例行的宵禁。《宋史》记载有“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食玩月羹”等,其中还有描绘宋都东京中秋的热闹景象,“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北京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喜欢在中秋夜前往当时风景极佳的西直门外的长河、东便门外的二闸等地,登临岸边的酒楼茶肆或者去什刹海、陶然亭、天宁寺等名胜庙宇的亭阁殿堂临窗赏月。赏月的同时,又品茗饮酒、吟诗谈词,往往至夜方归,透露出旧时北京文人的一种闲情雅趣。

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

在中秋节的众多风俗中,吃月饼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就是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日“胡饼”。唐代,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随口而出“月饼”一词,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但“月饼”一词的书面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形状并非都是圆形,而且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

月饼虽然出现的很早,但真正与中秋联系起来,已经是元代的事了。当时,蒙元统治中国,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的残酷统治,纷纷起兵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人马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于是,军师刘伯温想出一个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人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起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攻占了许多城池。身为吴王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命徐达北征,攻打元大都,最终将元顺帝从北京赶至漠北。消息传来,已经称帝的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明代,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明代的月饼已经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并且成为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明《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人们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更大的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清朝杨光辅有诗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当时的月饼和现在的已颇为相近了。

如今的月饼种类繁多,而自来红和自来白算是老北京月饼的代表。相传这是广寒宫的嫦娥仙子,派遣她身边那只会捣药的玉兔,也就是后来的兔爷,下几到人间救冶疾苦百姓,开的红白处方药,后来这两种药演化成了自来白和自来红月饼。虽然这两种月饼就差一个字,但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自来白用的水面皮,烤出来是酥皮点心,里面包着枣泥、豆沙不同口味;而自来红是烫面皮,也叫红月饼,面皮里还要和着浓浓的香油、白糖和冰糖渣,里面包进去的是青红丝果脯。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月坛也失去了国家祭祀场所的功能。不过,作为明清时期的礼仪建筑,月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并化身为了公共活动空间——月坛公园。

猜你喜欢

月坛赏月皇家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临水游憩空间研究——以月坛公园为例
“月坛小哥”为城市治理“穿针引线”
“月坛小哥”为城市治理“穿针引线”
中秋赏月邀请会
中秋赏月
谁说皇家无真情
中秋一起来赏月
加拿大皇家空军
别样的中秋赏月
丹麦皇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