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带一路”战略的领衔之作
2017-05-15林雪珍
【摘 要】 王义桅教授的《“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 立足于学术研究的推动,着眼于国内外舆论的引导,辩证地解读了“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务实地提出了相关挑战的应对策略,凸显了“世界养育中国,中国回馈世界”的主题,堪称学术界解读“一带一路”战略的领衔之作。
【关 键 词】“一带一路”;机遇;挑战
【作者单位】林雪珍,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风险积压,矛盾集聚,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我们需要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但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和运输渠道相对集中,比较单一,加之近年来南海局势变得紧张,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于是,实现我国原油进口的多元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和投资、贸易格局出现深刻的调整,世界经济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迫切需要调整与转变自对外开放以来主要面向西方发达国家的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我国周边东盟、南亚、中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前景广阔,亟须通过深化合作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际舆论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的发展抱持疑虑、担忧、戒备甚至敌视的态度,这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崛起不以损害他国利益为代价,不以侵犯他国主权为阶梯;随着中美战略博弈的白热化,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妄图遏制中国的良好发展势头,这需要我们有效化解美国的战略围堵,实现合作共赢。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10月间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呼吁相关各国一起打造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平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1],是我国最高决策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战略决策,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外界对它的误解、曲解层出不穷,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称之为中国的“新朝贡体系”“马歇尔计划”“西进战略”等。因此,中国理论界有必要及时围绕这一战略做出权威性的论证、阐述和宣传。王义桅教授的《“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立足于学术研究的推动,着眼于国内外舆论的引导,辩证地解读了这一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务实地提出了相关挑战的应对策略,且在戰略提出后不到两年即完成相关课题的研究并出版,堪称学术界解读“一带一路”战略的领衔之作。本书出版后,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于2015年7月推荐为“中国好书”,并入选中组部干部教育局、中宣部理论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的第11批学习书目,得到学界的普遍好评。
一、《“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之特点分析
1.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政策参考
(1)本书力图为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的顺利转型提供可行的建议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全国国土面积的72%、全国人口的27%,陆地边境线达1.85万千米,与13个国家接壤,但对外贸易总额仅占全国的6%,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所占的比重均不足全国的10%。因此,西部地区在我国的扩大对外开放中具有最大潜力,是我国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主攻区域。未来的西部大开发,需要在深化对外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的经济合作。本书从基础设施、交通、物流、人文交流等领域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增进中国—东盟战略互信的路径;从以历史交往为基础、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为契机、以民间和地方的交往为补充等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减少中国—印度战略互疑的手段;从资源及产业结构互补性的提升、交通物流互联互通的增强等方面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在中亚地区构建连接欧亚的战略通道的方式。这对于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战略在引领我国未来西部大开发、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本书力图为我国对外开放中产业和领域的拓展提供应对之策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出口至上主义”的外贸战略。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在恶化贸易条件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贸易的摩擦。本书从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双向投资、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融资平台、健全沟通机制等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在致力于经贸合作之外的相关基础产业合作的措施。这为充分显现“一带一路”战略在打造利益共同体方面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上的索骥之图。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落实,尤其是丝绸之路基金建立以来,西方从本国立场出发,把中国推行该战略的努力错误解读为在亚太地区谋求控制力乃至霸权。这要求我们“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契机,对口培训一批专业人才,组建一支中国文化传播基金,分期、分批建设一批中国文化体验设施等,从而打造对外传播新格局,真正提高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2]。对此,本书提出文化先行的倡议,把文化年、电影周、艺术节和旅游推介活动等作为文化交流中可以灵活运用的方式与方法。这为充分显现“一带一路”战略在打造命运共同体方面的作用提供了一些启示。
(3)本书力图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机制转型与经贸合作提供政策参考
新世纪之初,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遏制。但是,近年来国际经贸机制又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出现了新的动向。例如,美国推行的基本上囊括当前全部国际经贸新规则的TPP和TTIP谈判,意图通过面向21世纪的贸易新标准新规则的制订,将自身的价值观、发展理念、管理优势转化为经贸规则,并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推行[3]。为了因应这种局面,目前我国正在建立自贸区,已经涉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大部分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显然,“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密切相关。本书从重塑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与定位、使中国红利和中国模式惠及世界、带动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升级和整合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方向。这为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战略在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合作平台方面的作用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2.在国内率先从国际关系的视角来解读“一带一路”战略
(1)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从国际关系的视角来解读“一带一路”战略的学术著作
本书从世界地缘政治版图的重构、全球地缘经济秩序的再建、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自信与文明自觉的充分展示等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在推动中国从地域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从推动全球化向更具包容性的方向发展、推动欧亚大陆重新回归人类文明中心、实现全球再平衡等方面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海洋文明的开创中的作用。这是从全球化格局和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待“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效应,容易给人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本书从深度参与全球化出发辩证地解读了“一带一路”战略在推行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既全面地探讨了这方面的机遇,如全方位开放机遇、地区合作机遇、周边外交机遇、全球发展机遇等,又客观地分析了这方面的挑战,如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全面地分析机遇,有助于增强人们的信心,使人们及时把握历史性的机会;冷静地看待挑战,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风险意识,促使人们高度警惕潜在的风险,并对现实的风险做出周全的因应。显然,相关成果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2)本书采用历史的方法探讨“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论渊源,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其特色,体现了开阔的研究视野
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们在走每一步的时候都应当考虑:昨天的路是怎样走的,明天的路应该怎样走;别人的路是怎样走的,自己的路應该怎样走。本书不仅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性传承和创新型发展,而且展望了它的未来担当。本书从“亲善之路”“交流之路”“繁荣之路”三个方面考察了古今丝绸之路存在的一脉相承;从“时代性”“先进性”“开拓性”等方面诠释了“一带一路”战略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创新性发展;从注重发挥优势、促进互联互通、提供载体平台、打造节点城市、形成发展合力等方面展望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未来担当。本书不仅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对美国历史上马歇尔计划的超越,而且分析了当前其他一些国家的类似战略。本书从时代背景、实施意图、参与国构成、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比较了“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的差异,从内涵、境界与周期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对马歇尔计划的超越,从而有力地驳斥了那种把“一带一路”战略视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说法。本书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当前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的“新丝绸之路”、伊朗的“铁路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的“新丝绸之路”项目,从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角度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上述类似战略的超越。
3.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1)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具有较强的学理性
为了阐释“一带一路”战略所面临的政治风险的因素,本书借2015年2月在泉州召开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上与会沿线国家学者的发声,道出了这些国家所怀的各种心态,如弱国心态、小国心态、大国心态、强国心态等,真实而生动地突显了“一带一路”战略牵涉的地缘政治矛盾和地缘复杂性。本书还分类探讨了“一带一路”建设在不同地区面临的政治风险,如该战略在中亚面临颜色革命的影响、三股势力的干扰以及中亚国家“平衡外交”形成的大国博弈等政治风险;在非洲面临大国间的角力、非洲国家自身的一些问题、当地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冲击、非洲极端主义势力的破坏等政治风险。这些风险关联所有相关国家,具有全面性;涉及域外大国与域内小国、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等,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本书从合作架构的兼容、域外力量的包容、相关国家落实该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解决有关国家领海主权的双边谈判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推进相辅相成、双边合作与多边经济走廊相得益彰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相关政治风险的具体对策。这些对策倡导化敌为友、变对抗为合作的理念,暗含唯物辩证法的原理,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2)本书中的一些结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成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作者讲解和分析2005年“中石油并购PK公司案”的来龙去脉后指出,一旦所在国对特定项目的中国投资抱有猜疑态度,它们甚至会借助临时立法的方法来限制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从而对中国投资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法律风险。此外,作者还以近年来跨国公司或在境外投资的中资企业所经历的一连串事实为典型案例,阐释了“一带一路”战略由于劳工问题、环境问题,因经营不善、沿线国法律不完善、贸易等因素而可能面临的一系列法律风险。现实是冷酷的,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人们对于“一带一路”战略落实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不敢疏忽,不敢懈怠。吸取现实教训,总结实践经验,有助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
4.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2014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乌鲁木齐举办了“共建、共享、共赢、共荣丝绸之路经济带”会议。会议开幕后的第—天,国际与会嘉宾对中方的“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什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含哪些国家?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和风险?中国想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如何与已有的地区架构兼容?国外学者的这些言论,基本反映了各国对该战略的态度:欧美冷嘲热讽,俄罗斯冷眼旁观,中亚满腹狐疑,南亚一头雾水。经过中国官员、学者的耐心解释,第二天会议气氛和谐了不少。这说明,“一带一路”战略在国际上存在认知风险。为了避免陷入“文明的冲突”,作者从“一带一路”是战略、是中国的、是重“路”轻“带”、是借复兴以复古、是输出过剩产能、是中国版全球化、是中国中心主义的复活、是中国周边外交、是一个封闭的环、是中国以经济合作掩护军事扩张等方面归纳和分析了各种认知风险。显然,本书从宏观视角和理论层面对人们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疑问与误解做了阐释和纠正,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陆续推出英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韩文、中文繁体字等多种版本之后,成为一部面向国际讲述21世纪丝路故事、传播“一带一路”声音、弘扬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著作。
二、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以丝路梦成就中国梦,助推世界梦。落实这一战略的关键,需要扎实开展丝路公共外交。关于丝路公共外交,本书从丝绸之路本身、域外国家、域内国家三个角度阐明了其对象,从传播丝路文化、讲好丝路故事、阐明丝路精神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内涵,从复兴、包容、创新等视角探讨了其精髓。本书将“一带一路”定位为中国的国际合作倡议及国际公共产品,全面分析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融相通的“一带一路”路径,凸显了“世界养育中国,中国回馈世界”的主题,既展示了宽大开阔的历史视野,又奉献了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是人们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读物。
|参考文献|
[1] 吴敬东.“一带一路”:引领中欧共筑梦[J]. 党建,2014(12).
[2] 冼国义. 如何看国际经贸规则的新动向[N]. 学习时报,2013-12-23.
[3] 何明星,李红杰. 以“一带一路”,打造对外传播新格局[J]. 出版广角,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