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改变学校教学的三维视角
2017-05-15郑智伟曹辉
郑智伟 曹辉
摘 要 在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同时,学校教学亦在发生改变。立足于大数据对于学校教学的影响这一崭新命题,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群体三维视角,对学校教学中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人员的专业化、工作职责的明确化,对学校教研组织中学术功能定位缺失、职责不明、不够开放以及对学生自治组织中目标缺乏高度、组织缺乏吸引力、活动缺乏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与时俱进、迫在眉睫的紧要议题。
关键词 大数据 三维视角 学校教学
“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进一步现代化,使教育领域中大数据平台广泛运用于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已成必然趋势。本文拟以大数据对于学校教学的巨大影响为出发点,从学校教学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三维视角对大数据改变学校教学进行分析研究。
一、学校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三维视角
1.教学管理组织
教学管理组织,在我国学校一般称为教学处(教务处或教导处),是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对学校教学和日常教务进行组织管理工作,对于学校教学有关的一切活动行使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管理部门。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挥枢纽,教学处一方面要接受来自校长的行政命令,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策略转化成工作方案向下传达给教师,另一方面又要把收集到的来自一线教师的信息、需求等情况向上传达给学校管理者。
我国学校教学处的组织结构并未有相对固定的形态,其中各要素之间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从总体上看,仍以直线职能型的组织结构为主。教学处基本任务主要有: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学期和学年教学工作安排,其制定应由全校教师共同讨论,征求教师意见并经校长同意;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管理,进行检查、考评、指导和帮助;对教师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和联系,要对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班主任、教研组、年级组长,教师与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和协调,要及时掌握教师各方面的情况,针对教师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管理和解决,并协同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及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教学处应制定学校教学质量标准,并监督教师认真执行,对未能达到标准的教师进行有效辅导;对学生的管理,包括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此外,要组织召开学生家长会,一方面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做好教学工作总结。
2.学校教研组织
学校教研组织是指学校基层负责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支持性组织,其主要任务是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服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织,因其教研理念、功能定位、运行机制不同而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我国中小学常见的教研组织主要有教研组、备课组、教科室、名师工作室等。从组织功能上看,教研组是面向全体教师,以学校教学工作为研究主题的组织形式,主要以跨学科、同学科的教学研究為主要活动内容。备课组是教研组的子组织,以年级为单位的学科教研组织形式,主要以同年级、同学科教学研究为主要活动内容。教科室是以课题研究为主线,打破学科和年级的界限,组织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进行教学研究的组织。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为组织核心,以师徒传授为教研方式,处于非正式与正式组织之间的教研团体。
3.学校学生自治组织
学生自治组织,是从学生自治的理念出发,经相互频繁交流沟通,由学生自发成立、自愿参加、自主发展、自行运作、自主活动、自我治理、自然形成核心人物,以活动为平台,其结构功能日趋完善,并与外部环境保持持续联系的三人以上的学生集体或群体,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组织[1]。在学校中,学生作为最重要的主体,借助于学生自治组织,实现其多样化的存在,帮助学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课外活动中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位置进行自我学习;实现其多元化的发展,帮助学生在语言能力、逻辑能力、节奏能力、空间能力、动觉能力、交往能力、反省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实现其多层次的诉求,帮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中,有效提出有关教学的建议进行自我服务与管理。
二、学校教学中三维视角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学校教学处组织结构多属于直线职能型,阻碍数据联通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处主要是以直线职能型的组织结构为主,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科层制模式。该模式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也存在明显弊端。从组织内部的信息结构来看,该结构十分强调组织层级的差别,下级主要是同自己的上级进行垂直沟通,横向沟通比较少,导致层级之间学校数据流动受到明显阻碍。学校管理者难以快速把握现场情况,不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导致决策时过境迁。与此同时,由于下级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于各类事物通常都是报喜不报忧,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致使许多信息传递到学校管理者时已严重失真。
(2)教学处工作职责存在“教务管理有余,专业引导不足”问题
作为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中枢,教学处不论是在学校层面的制度规定还是具体的职责履行中都更多的是处理一些“教务”职能,比如安排每学期的课程,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征订与发放教材、统计学生成绩等。这些日常的教务工作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教学处工作职责中的一小部分,甚至只是最基础的部分。教学处作为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中枢,不仅仅是从微观层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基本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从宏观层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理论指导。但由于我国长期强调教学处的“教务”职能,而忽视了教学处的“引导”职能,导致我国目前学校普遍存在“教务管理有余,专业引导不足”的现象。有研究者指出,教学处应该在抓好日常教务的同时,认真履行好“导”的基本职能,具体包括对教学理论的“指导”职能,对教学研究的“引导”职能,对教学行为的“督导”职能,以及对青年教师的“辅导”职能[2]。
(3)教学处工作人员普遍缺乏服务理念
罗伯特·K·格林里夫(RobertK.Greenleaf)提出的仆人式领导是一种存在于实践中的无私的领导哲学,仆人式的领导者以身作则,乐意成为仆人,以服侍来领导,其领导的结果亦是为了延展其服务功能。教学处的工作人员应该树立服务理念,为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服务。首先,为学生服务,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关注其问题和需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校环境,如发现有的学科作业负担过重,要马上和教师商讨改进措施。其次,为教师服务,帮助教师解决各种困难,使教师能够顺利进行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最后,为管理者服务,给学校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全面而真实的信息和较周密的参考方案。但在学校的现实中,学校管理者对教学处工作人员,尤其是一般教务人员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并认为只要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按章办事、遵守相关制度的规定即可,但对于管理人员的个人文化素质等综合能力的要求较低。这导致教学处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理念,教学管理处工作人员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3]。
2.学校教研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研活动存在局限性,资源整合机制亟待突破
同学科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在课程整合的改革背景下,单科性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成长的作用逐渐弱化。鉴于此,跨学科的教研活动在影响教师成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基层备课组、教研组层面的学科融合活动需要有顶层设计,从课题设计、课例研究和小课题设计等方面激发教研组、备课组和教科室等基层教研组织变革教研方式,完成由传统教研向新形势下创新教研的转变。在大数据背景下,跨时空教研已经成为借鉴优势资源、整合区域优势的必然之路,目前在利用信息媒体完成资源整合的理念、操作和制度层面还处于保守和等待变革阶段。
(2)教研组织承担基层教研活动,形式重于内容
学校教研内容泛化,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活动效率低下,活力严重不足,导致其逐渐丧失对教师的吸引力,不能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效果。教研活动成为教师配合学校的“面子活动”,教研活动的重点在行政管理上引导教师走向统一规范,但在业务管理上引导教师走向个性和创新还远远不够[4]。备课组的“实战指导”功能在整体策划、活动连续性和实效性上效果不甚理想。教科室是学校的科研管理组织,但由于其在学校组织层级中非常特殊,“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教育科研是重中之重的工作,科研兴校工作开张得热火朝天;在其他大部分时间,教科室就只能‘靠边站”。教科室的组织定位是学校为“科研兴校”而设置的科研部门,但是由于在人员设置、功能定位和制度设计方面的欠缺导致教科室的工作亦是“形式大于内容”。
(3)不同基层教研组织之间的职责不明
教研组、备课组和教科室都主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这些活动本质是一致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功能定位的规划和设计,不同教研组织之间就会出现“越位”“缺位”和“标准不一”的现象。“备课组能否取代教研组?”“教研组和备课组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出现这些声音是因为在实践中出现如下现象:“有些学校每周安排一次备课活动,并安排行政人员定点参与,但对教研组活动却很少关注,甚至无人问津。”[5]在学校实践中,教研组是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之间的教研合作,而备课组则侧重于同一年级的学科教师之间的教研活动。很显然,日常的教学研究活动因为缺乏两类组织教研任务的分配和功能界限的厘清,而导致学校中出现“重备课组,轻教研组”或者“重教研组,轻备课组”的现象。事实上,虽然这是两类不同的教研组织,但在进行教学教研活动时,参与者是同一人群,都是学校的学科教师。所以,对于学校组织而言,首先要对学校组织中的“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功能进行界定,然后教师明白不同的组织承担的组织功能和差异,就会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履行不同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3.学校学生自治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自治组织目标模糊、指向单一并且缺乏高度,对以往数据的整合分析太少,导致多数学生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形成以兴趣为导向,更别谈对自身的人生规划。多数学生自治组织的目标是在成员的头脑中或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没有用文字清晰地描述在纸面上,更谈不上认真地研究和讨论,组织目标围绕学生学习和学业的居多,仅仅指向学科学习是不够的,并且组织目标缺乏高度、远见与视野。应从升学考试走向服务社会,面向公益慈善,肩负担当和责任;应从班級走向年级,融入学校,面向社会;应从学生群体出发帮助弱势群体,走向广大的民众。有的学生组织没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生的个性需要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学生的意愿与选择没有得到尊重,对于学生的能力有着质疑,并且没有给予学生自主权。学生自治组织因资金、场地等资源的限制而影响发展,而同时,社会、政府层面有很多可以为学生自治组织提供服务的社会资源,只是尚且没有恰当的服务机制进行相关合作引导。学生自治组织还受到考试的制约,受到家长眼前利益、升学压力的影响,受到对学生、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的扭曲,受到社会传统的人才观、成长观的驱使。学生在校只是机械地读学做练,其中存在重复劳动,没有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归划整合,学生的课余时间被挤占,学生的好奇心被扼杀,学生的思想被统一,学生的创造思维、批判思维被泯灭,学生自治组织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三、大数据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影响
1.大数据对学校管理者的影响
学校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将这些原本零散的数据从原来各部门、各教研组、各年级、各班、各科教师处进行挖掘、采集以及建构,逐步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平台,再对数据进行提炼、分析以及研究,进而便于学校管理者发现学校教学的变革需求,敏锐而准确地把握变革方向,提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变革目标。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是学校教学变革的重要趋势。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数据,现代学校情况也复杂多变,信息丰富的大数据环境之中,缺乏大数据、缺乏信息化的封闭式管理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负责学校教学事务的教学处更应重视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平台,能够清晰地反映学校的发展历史、现状,能够预测学校未来的发展变化。为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深入学校教学活动中,直接获取各类教学信息,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对大数据平台进行丰富。学校管理者通过大数据平台了解教学中存在的情况、问题和动态,教师与学生的建议;强化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专业教室等教学支持性组织与设施的教学功能;掌握办学质量的变化,各次调研及评估的结果。
学校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当今学校组织结构最可预见的变革趋势,随着高考的改革,大数据必然会在学校中有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在学校招生与考试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字化学习研究与实施方面,学校的垂直结构被破除,有效减少了管理层次,并且增加了管理幅度。扁平化组织的特点包括以工作流程为中心,来构建组织结构;组织的纵向管理层次简化,中层管理者被削减;资源和权力下放于基层等。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建构,教学处被撤销,抑或是被调整与合并,使得教学管理组织变得更加灵活敏捷,更加强调系统和管理层次的简化、管理幅度的增加与分权[6]。大数据平台把教学、教评打通,改进学校教学质量。通过对教师教学数据的分析,改变以往对教师所采取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避免一刀切地对教师进行评价,要注重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从而提高学校教学效果。
2.大数据对学校教师的影响
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研究以及教学行为的分析,对全校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分析新的课程标准、研究新课改理论、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的专业技能进行指导,提升教师教学理论素养;大数据平台可以有效引导教师开展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科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科研活动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督导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专业技能,让教师的教學行为科学化、合理化。
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有助于教研活动实施跨学科教研、跨学校教研、跨时空教研,改变传统教研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从只关注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向跨学科教研进行转变,要更多地关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数据的关系,教学的重点由接受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当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学习素材是生活中的问题时,教师必须从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用多种学科融合的逻辑与知识结构解读和解释,意味着教师要掌握学科整合知识框架、了解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理解学科整合教授方式的设计与事实。各校数据的打通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制度优化、观念更新,最终为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服务。教师根据学生以往学习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数据,精准把握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中存在的问题,并高效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大数据对学生的影响
作为学校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大数据对于学生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多样性、个性化和精细化的实现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且对其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及学情对其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以及品德的形成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发掘其自身的薄弱环节,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重复性。
“一张试卷,它带给我们的数据是什么?分数的背后,还能读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的太少。”这是卡耐基在梅隆大学教育学院介绍中的一句感慨,这同样是美国十大教育类年会中出镜率最高的核心议题[7]。学校教学中要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学生在学业分数背后的原因与过程进行分析,与学生平时作业完成的情况、课堂表现的状态以及课外活动中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关联和解读,帮助学生精细化、个性化、高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德标.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德育实效[J].中国民族教育,2013(2).
[2] 邓正平.教导处应强化“四导”职能[J].教学与管理,2010(1).
[3] 刘冷.高校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4] 顾凤.初中年级组在学校管理中的定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 徐惠仁.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功能与运行[J].人民教育,2010(22).
[6] 盛佳伟.浅谈高校组织扁平化管理[J].北京教育:高教,2014(1).
[7] 张韫.大数据改变教育[J].上海教育,2013(4).
[作者:郑智伟(1994-),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曹辉(1971-),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