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管窥与政策期待:乡村教师流动现状的实证分析

2017-05-15刘想元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

摘 要 教师流动是缩小师资队伍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我国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教师流动。现实中,教师流动往往通过两种方式得以实现,一种是通过教师个人的自主职业选择得以实现,一种是通过国家制度安排来实现,前者属于个体自主模式,后者属于政府主导模式。通过分析发现,教师们流入城镇自主意愿较大,薪资福利是教师选择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轮岗交流政策,教师们普遍认同,认为轮岗交流可以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并且希望在教师轮岗交流中,教育局统一安排和管理教师流动。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教师流动 教师轮岗

一、问题提出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资源,着力于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是促进农村教育整体质量提升的关键。在提升农村教师质量的举措中,加强教师交流是关键,因为教师交流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教师交流轮岗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的新举措,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学校之间师资不均衡的问题。关于教师交流,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其中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城市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交流任教”,2003年人事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区“积极推动中小学人员在校际、区域之间合理流动”,2012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这一系列关于教师交流的政策均为各地方积极开展教师交流轮岗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了解教师对于流动的意愿、对轮岗交流制度的认识、参与流动的动机及参与流动的政策期待等等,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教师交流系统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2015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在此大背景下,笔者通过对四川省美姑县、利州区、宜宾县,湖南省麻阳县,湖北省利川县,甘肃东乡县、崇信县,河南省济源县,山东省沂源县,贵州省威宁县,重庆市綦江区等11县(区)208所乡村学校2888名乡村教师的教师流动相关情况开展实证调研,以期能够为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献言献策。对本次调研所得的量化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

1.教师流动进城的意愿与年龄、工龄、性别的关系

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对于流动进城的意愿较为强烈。在调查的2888份有效问卷中(部分问卷为缺失问卷,部分为城镇教师),愿意进城的(包括非常希望)占65.2%,其中强烈希望进城流动的占23.7%,可以接受进城流动的占比25.1%。只有9.7%的教师不愿意进城流动。由此可见,农村教师流动到城市的实际需求强烈,这与鼓励城市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的政策要求相背离。同时,利用Pearson卡方,可以得出教师年龄、工龄、性别与教师流动意愿的关系。从表1可以看出,教师年龄与教师流动意愿的相关性系数为0.211,对应的显著性为0.000,设置显著性水平为0.01,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年龄与流动意愿总体趋势有一致性,且显著相关。

同样利用Pearson卡方,可以得出教师年龄与教师流动意愿的相关性系数为0.211,对应的显著性为0.000,设置显著性水平为0.01,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工龄与流动意愿总体趋势有一致性,且显著相关。具体详见表2。

除年龄、工龄外,教师性别是影响教师流动意愿的重要变量,通过研究发现,教师性别与教师流动意愿的相关性系数为0.063,对应的显著性为0.015,设置显著性水平为0.01,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工龄与流动意愿总体趋势有一致性,且显著相关。具体详见表3。

为更加明确教师性别与教师流动之间的管理,笔者通过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性别与流动意愿的差异,sig值小于0.05,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情况详见表4。

2.参与流动的教师教学水平、流入学校教学质量状况

我国各个学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教师流动现象,规模较大的教师流动及流失会影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流动现象会让人们产生思考,教师流动是否是流向教学质量更好的学校?是不是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作出流动的选择更大?从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调查来看,21.8%的教师表示,周边参与流动的教师流入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其原来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相比要好很多,25.3%的教师表示好一点,36.6%的教师表示流入学校与原学校教学质量差不多。还有教师表示,周边参与流动的教师中,有选择去教学质量比原来所在学校教学质量还要差的,但所占比例较小,仅占5%。剩下的11.3%的教师表示没有流动过。另外,在问卷调查中还了解到,44.1%的教师提到,其周边参与流动的教师教学质量与其他没有参加流动的教师教学质量相比是优秀的。40.4%的教师认为,参与流动的教师教学质量处于一般水平,仅有4.8%的教师认为参与流动的教师教学质量较差。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教师交流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绝大部分教师都积极参与了教师交流,但是依然存在部分教师没有参与教师交流,让最后一部分人也动起来不仅是政策的要求,也是现实教育发展之需。

3.教师参与流动的原因

教师的工资以及教师的晋升机会、人际关系、工作环境、交通问题、子女教育、工作负担等因素,都影响着教师的流动意向。在一个有关多项选择“乡村教师参与流动的主要原因”调查中,有67.6%的乡村教师只选择一个原因,32.4%的乡村教师选择多个原因。其中,22.1%的教师认为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上班方便,14%的教师因为孩子上学而流动,4.9%的教师由于婚恋问题参与流动,2.8%的教师不适应本地生活习惯选择流动,为提高工资、晋升职称的教师分别占8.9%、5.1%,分别有2.9%、1.2%的教师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和不能胜任当前学校工作而流动,0.3%的教师人际关系相处不好而参与流动,工作出色没有得到奖励或认同的教师有5.4%。此外,有的教师选择多个流动原因。其中选择两个原因的教师为:选择上班方便、孩子上学的教师有6.7%,选择上班方便、提高职称的教师比例为4.6%,选择提高工资、提高职称的教师为2.8%,选择婚恋问题、提高工资的教师为3.5%,选择提高工资、工作压力太大的教师为3.4%。选择三个原因的教师为:选择上班方便、孩子上学、婚恋问题的教师为2.5%,选择上班方便、孩子上学、提高工资的教师为3.7%,选择提高工资、提高职称、工作压力大的教师为3.8%,选择孩子上学、提高工资、提高职称的教师为1.4%。

4.对于是否可以通过教师轮岗交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

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缩小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师资差距,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来弥补。并且,教师交流轮岗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教师自身职业倦怠,突破教师职业瓶颈期,县域内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流动方式与流动范围上,县域内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乡镇中心学校与教学点之间、各教学点之间交流都是县域内城乡教师轮岗交流的可选择方式。问卷调查显示,有34.2的教师是认可教师通过县域内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交换轮岗,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63.9%的教师认为,同一区域内校际之间的教师流动和校长流动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大部分教师积极支持建立教师流动制度。通过教师交流轮岗,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持续提高。在乡镇范围内推动中心校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交换轮岗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策略上,61.7%的教师是积极认同,并且高达31.2%的教师非常认同这一途径。这一数据充分说明,农村教师流动拥有充分的群众基础,为此,我们在教师交流的途径中要积极推进县域内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交换轮岗和乡镇范围内推动中心校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交换轮岗的方式,把好的政策贯彻好、执行好。

5.教师对于轮岗交流的政策期待

第一,对于流动补偿的期待。城乡教师流动作为一种政策导向,在教师流动补偿方面,最希望得到工资方面的补偿,占比42.3%。其次是职称方面得到补偿,占比23.6%,同时住房补贴、交通补贴及子女受教育方面也是参与流动的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对参与流动的教师给予补助,尤其是到边远地区进行交流的教师进行补助,基本成为共识。

第二,优先参与轮岗教师的候选。对于哪部分教师应该优先参与轮岗的认识上,大部分教师认为应该让优秀骨干教师率先轮岗,占比41.1%。其次是年轻教师率先轮岗,占比23.1%。再次为学校富余教师优先轮岗,占比为19.9%。认为学校随机分配教师参与轮岗交流的比例为15.9%。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师流动过程中优秀骨干老师与年轻老师的中坚作用。

第三,对于轮岗交流周期的认识。调查显示,认为在同一所学校呆1~2年进行流动的比例为12.3%,认为在同一所学校呆3~4年进行流动的比例为28.9%,认为在同一所学校呆5~6年进行流动的比例为34.6%,认为在同一所学校呆6年以上进行流动的比例为24.2%。这与参与走访农村学校对交流教师任职期限至少应为3年的要求基本吻合。

第四,轮岗交流教师工作安排及人事档案管理。调查得出,44.2%的教师认为,轮岗交流教师的工作应该由区(县)教育局安排,由学校统筹安排的次之,占比28.5%;根据个人意愿安排的占比23.1%。并且,在对参与轮岗交流教师的人事档案接管方面,54.6%的教师认为应该由区(县)教育局统一管理。

四、分析与讨论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建立是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赞之举。由于城乡二元化结构,身处不同背景下的城乡教师对教师交流态度不一,在交流制度管理、财政分配及城乡教师间价值观念等方面影响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目前城乡教师交流没有达到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究其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交流制度管理、财政分配以及教师个人观念等。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教师生存场域不同,城市教师不愿“下乡”,乡村教师不愿“留下”。二元结构造成城乡教师单向度交流,为缓解乡村教师紧缺现状而演变为一种“制度指令的约束”[1]。交流制度管理的不完善、政策上下通达、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教师交流管理的缺位致使教师交流的对象、时间、范围、工作安排及人事档案等问题频频。笔者通过调研发展,在教师交流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到以下三方面的共识。

首先,教师们认识到交流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重要价值。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是国家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是否得到教师的真正认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34.2%的教师对城乡教师交流持有非常高的认可度。其次,薪资福利等是教师选择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城乡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巨大差异,导致农村教师进城流动的意愿较为强烈,绝大多数教师有进城流动的意愿。并且,调查中教师们反映到,目前已经参与流动的教师选择流动的原因是工资、交通、职称的问题,工资直接影响教师的生活与消费,而职称、交通等问题,间接影响教师的工资收入,所以,经济条件待遇是影响教师流动的重要因素。最后,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轮岗交流应由教育局统筹安排。在教师对于轮岗交流的政策期待调查中發现,无论是对于轮岗交流教师的工作安排,还是教师的人事管理,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应该由教育局统筹安排。

五、政策建议

让农村教师“教得好”是农村教育发展的起点与归宿,城乡教师交流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证。逐步弱化二元结构,规范交流程序,培养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教师,需要在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稳定和流动机制等各方面做文章,并非某项单一政策可以奏效。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从教吸引力

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增强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让优秀人员进入农村教师队伍是提升农村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农村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留不住人严重地限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其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主要与农村教师生活环境差、待遇低相关。调研中了解到,农村教师向城镇流动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城镇交通便利,城市生活方便。因此,为了让优秀教师愿意来农村,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让农村教师体验、感受更多的职业与生活归宿感,让他们安居乐业,就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与便利的交通。

2.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改善农村教师福利待遇

城乡教师生活条件差距较大是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的主要原因,另外,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教师工资待遇与城市差距太大,且得不到及时改善,致使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不愿意长期扎根贫困地区或农村任教,造成师资流失。调研中了解到,教师参与流动,希望得到最强烈的补偿是工资待遇。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努力改善农村地区工资,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使农村教师享受更全面、更人性化的福利待遇,且做好在边远地区工作的农村教师津贴保障问题。如此才能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才能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合理安排交流教师,提高轮岗交流效率

教育局和学校做好教师轮岗交流统筹安排,区教育局根据各学校情况,做好城乡间学校交流的安排[2]。由于交流轮岗制度并未形成惯例和风气,一些基层政府和学校未能正确对待;同时,也缺乏制度性的保障,轮岗教师有一些实际困难,如许多乡村学校不具备教师周转住房、轮岗教师自身的家庭生活、子女教育等如何兼顾等等。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的城市提出教师流动并不一定是人的流动,而是智力的流动,它可以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学区化管理、通过城区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定点帮扶等措施,实现教师交流的目标。在我国教师没有实行公务员制度的情况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具有操作性、替代性的思路[3]。

4.促进农村学校内在发展,推进“县管校聘”

教师流动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但是,教师流动作为一种制度推动,其必然面临一些问题,如留人不留心,教师流动是一种形式交流,难以真正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質量。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还在于激发学校内在发展动力的形成,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建立是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国家从多方面对症下药,如实行“县管校聘”、鼓励县域内(乡镇内)优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采取跨校竞聘、学校联盟、学区一体化管理等方式促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我国各地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教师流动。这种方式是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以此推动区域内的教师交流轮岗。这样,教育部门具有更多教师调配的自主权,有利于推进教师流动。2014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教师交流轮岗”的专项性政策,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以实现教师交流轮岗。各地在今后改革中,应积极落实“县管校聘”政策,推进教师轮岗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

参考文献

[1] 夏仕武,姚计海.试点区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政策实施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3).

[2] 操太圣,吴蔚.从外在支援到内在发展: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实施重点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2).

[3] 姜超,邬志辉.“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前提与风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4] 方征,谢辰.“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困境与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6(8).

[作者:刘想元(1968-),男,湖北应城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
新形势下乡村教师职业定位和专业成长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