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的幸福
2017-05-15孙刚成张丹
孙刚成+张丹
摘 要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与承载体。教育不仅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着重大影响,也对个体人生幸福的实现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从人之幸福是教育的根本诉求、快乐学习的教育过程是幸福的累积、人的幸福是教育永恒的生命力三个维度来阐明教育與人之幸福获得之间的密切联系,旨在让人们在解构教育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体认并感悟教育在人之幸福获得中积极效用的同时,能够将人之幸福的获得认同为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最终归宿,这一观念的转变是教育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趋向文明与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教育 人的幸福 生命力 终身教育 快乐学习
幸福实质上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教育活动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存在,引导参与其中的人能体验到幸福,拥有幸福。人的幸福是教育的应然诉求和基本归宿,教育应该以人的幸福能力提升与幸福感养育为旨归[1]。可以说,对幸福的追逐是人之为人的永恒精髓。
一、人之幸福是教育的根本诉求
“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2]在教育中,人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可塑性,通过教育最大限度调动人们潜在的发展力,使其发挥作用,以实现人性的升华,这将是人类的永恒诉求和教育旨归。所以,“教育是对人的灵魂净化所进行的实践活动”[3]。换言之,教育让人们的幸福观永葆生机且不断增值的同时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1.教育的本质内涵乃是实现人的幸福追求
教育是关于人的事业,人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核心。雅思贝尔斯指出:“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教育将新生一代带入到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世界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3],使人们成为精神富足的文明人,从而实现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因此,教育的价值关乎到人能否有意义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关乎到人类社会是否能顺利走向与自然协调双赢的状态。人只有尽最大努力去充实自己的灵魂,生命的意义才会得到完美诠释。要想拥有幸福的人生,必须有追求本体价值的教育参与其中。
在教育的本体价值层面,“教育的本质乃是用知识守护人性并孕育德性,以提升人生的尊严感和幸福感”[4],其“本质是借助对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增强人的学习技能,激发探索欲望,培育人的成长与发展”[5]。所以,人接受教育应该是一种幸福体验和美好经历,更应该是实现终生幸福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以提高个体对世界、社会、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而去塑造自身的幸福追求。如此行动,无论结果还是过程,教育与受教育活动本身都是一种幸福。由此推论,教育的重要价值“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心智相对完满,具有恬静心灵和完整人格的最好的自己”[5],即教育旨在追寻与探析人的内在发展潜力和可塑之处,使之朝向最佳状态的实践活动。
2.教育是获取人之幸福的主要媒介
本体价值层面的教育旨在实现人的幸福,而人幸福的实现则必须依靠本真教育借助环境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而实现。
(1)富有人文关怀的人道主义教育是启迪人之幸福的灯塔
人的幸福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富有人文关怀的人道主义教育才能启迪人之幸福。基于人文关怀视域下,让人在爱中体验幸福,并逐步获得追求幸福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人追求幸福的智慧,这种智慧囊括了人对幸福的认知意识、发现与创造幸福的能力、品味与欣赏幸福的睿智。它不仅是一种高尚的生活艺术,更是一种洞悉旷达人生的境界。”[6]
人道主义视角下的关怀教育是民主与自由教育理念下真正的教育。因为人文关怀教育“其中富含着理性的思维、散发着卓越的能力、洋溢着美善的德性以及一切与真、善、美相关的元素,这有助于人们形成幸福的能力”[6]。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独特的,而关怀教育正是在最大程度上尊重每个个体不同的发展意念,去感知生命存在的幸福感,启迪人们去追寻幸福的美好意义。
(2)学校教育的感染力陶冶着人之幸福的素养形成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基地,“是向年轻一代施行教育所设计的机关,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7]。浓厚的文化气息弥散于学校的每个角落,人们在学校习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在掌握一些生存技能和处世礼仪之后,进而实现所追求的理想人生,收获幸福。
学校教育是人们形成幸福能力和理性思维必走的路径,其基本宗旨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他们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8]。当“儿童以纯净无瑕的整个身心投入到学校的怀抱,并以明净通晓的心灵甚至更康健的身体离开学校”[9]时,学生应该具有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更强大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帮助自己驾驭生活获取幸福的能力。所以,“学校应义不容辞地为每一个人创设出一个智力灵动与精神静美的天堂”[3]。
学校在个体幸福素养形成中发挥的感染力是不可替代的。学校作为一个微型的学习型社会,其学习氛围更有利于个体获得知识,他们所应获得知识的内在价值不在于简单的知识丰富,更在于培养他们的幸福能力,帮助他们获得幸福。所以,个体通过学校教育中文化知识的学习,形成理性与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实现人生幸福的必经渠道。
(3)人之幸福的实现得益于好的教育者
只有拥有幸福的教育者才可能指引受教育者成功追逐属于自己的幸福。好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模范和导向的作用。教育者更重要的职责是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创造幸福状态并积极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乌申斯基说:“教师的情感与人格魅力作为潜在的教育力量,其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5]所以,只有教育者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成为学生追逐幸福的引路者。
人之幸福的实现离不开好的教育者,而且只有享有并实现人生幸福的教育者才能成为启迪他人步入幸福之路的导师。拥有幸福的优秀教育者能精心呵护每个孩子,每个孩子绽放的欢心愉悦之情也强化着教育者内心的幸福感。所以,教育者一方面应从自身做起,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获得自身发展带来的幸福体验;另一方面,教育者应尊重孩子,呵护每个孩子健康地成长,努力在施教过程中成为孩子成长之路的向导。
(4)回归生命诉求的教育评价是人之幸福加速实现的助推器
瞩目于人的幸福需求与实现的教育评价才是真评价。教育评价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使人在理智的思维下调控自身的行为活动。“当个体自我认知水平处于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下时,便能有目的地,自覺、自为且自发地影响自身的发展。”[10]将人的幸福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既是对教育本质诉求的遵循,又是对生命的尊重。人之幸福是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实现的,认识自己乃是教育评价的首要前提。只有自我认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才可能收获幸福的果实[4]。回归人之幸福的评价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趋向最好的自己,逐步变得智慧而丰富。
二、快乐学习的教育过程是幸福的累积
教育培育了个体感受幸福的能力,为谋取终身的福祉创造了条件。快乐学习的教育过程既是个体快乐成长的历程,又是人生幸福累积的必经通道。
1.教育过程中的快乐学习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初步基础
“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幸福的过程”[11],这一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3]。快乐学习是精神成长的过程,而幸福则是快乐学习的完美结果。只有把教育变成快乐的学习过程,人才可能收获幸福。
(1)自由是快乐学习的首要前提
“自由是人追求的目标,又是达到目标的手段”[12],“只有自由的生活才符合人性的自然状态,人才会感到幸福和快乐”[13]。所以,自由是快乐学习的基础,真正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思想自由驰骋的过程,是不断尝试、试误和提升与完善的过程,是快乐的情绪体验不断饱和的过程。健康向上的幸福观依赖于自由基础上的快乐因子,也是收获完满人生的根基。
在教育过程中只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保障快乐学习的实现。理想的教育是给予孩子在未成年时充分的自由,给予孩子充分的积极关注,促使孩子形成发展的不定向性,以便让孩子在试误中经历困难与挫折,闯出自己的幸福天地。给予孩子自由,是孩子快乐学习的重要渠道。“真正拥有自由的人,只全力去做那些他喜欢做、能做、想做的事。”[4]只有在自由的国度里,人才能更真实地享受幸福。
(2)快乐学习需要兴趣的指引
“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与活动”[14],是学习者充满学习动力的重要保障,是一个人快乐学习、追逐幸福的人生导师。“基于兴趣而不断奋斗的人,可以毫不迟疑地去完成他做出的各种决定,并会沉浸在欢心愉悦之中。”[14]兴趣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幸福体验,使个体沉浸于快乐之中,却不会乐而不动,而是乐而忘返、不知疲觉地享受于过程和行动之中。纯粹的知识或信息的堆积,并不能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只有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使得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化,才能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收获幸福。
(3)快乐学习是求真、向善、粹美的过程
快乐学习是求真、尚善、粹美的过程,更是收获幸福的过程。“个体在学习的历程中,其精神将始终感悟到教育所带来的欣慰与幸福的悸动。”[15]对真、善、美的追寻将成为在学习中保持快乐情感的必需品,只有如此,才能将学习过程中饱含的快乐情愫升华为幸福人生的厚实积淀。
快乐学习是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石,在学习中付出努力并经历困惑与探索是必需的。在此过程中,只有用真、善、美的情怀才能使“真理之光照耀远行的征途,幸福的光泽才会普惠人生的旅程”[4],将学习中的快乐内化为幸福源泉,使快乐成为实现幸福的动力。人生经历的磨难与坎坷可以塑造出刚毅的品性,练就人们不畏困难、意志坚定的性情。学习过程正如人生的成长,同样会遇到困惑,只有去求索、尝试,不断在失误与纠错中自由前行才可能体验到幸福。
真、善、美是幸福的完美诠释,而幸福则是完美人性的展现,这种人性融智慧、情感、道德于一体。受过真教育的人,他所学的知识越广博,对幸福的认识就愈深刻,愈能感触到更多的幸福悸动。
2.在快乐学习中实现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
快乐学习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超越的过程。快乐是幸福的过程,幸福是快乐的结果。教育的优秀在于是否能够帮助人理解并感悟生命的价值,并帮助人在不断的超越自我中,去实现幸福的追寻。
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正是人之幸福的追求之路。本我即符合社会人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应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本我是自我形成的基础,自我是个体在趋向社会人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兴趣倾向并形成相对独特的个体心理。超我是个体发展的最高境界,实际上指的是个体所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做出的完美诠释。
快乐学习是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过程。人们通过教育,形成具有个性倾向性的人格品质,在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以达到自我实现。当自我实现在人的发展中得到满足时,人们也就获得了幸福感。只有快乐学习才能完成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才能促成快乐集聚下的人生幸福实现。
三、人的幸福是教育永恒的生命力
教育的生命力来源于教育符合人性发展需求的基本遵循,依赖于与人的个性化需求和现实生活的融合度,离开了人的内在需求,脱离了教育的本真,教育将成为无根的教育,缺乏活力与生气的形式化活动。人的幸福建立于生命存在基础之上,教育的永恒生命力不仅体现在教育生命力存在基础之上,更体现在人的幸福之中。
1.能够提升人的幸福指数的教育必然是活教育
人之幸福既是教育的本质又是活教育的核心,要使得教育富有永恒的生命力,必须重视活教育的践行,如此这般,人的幸福指数才会提升,教育永恒生命力才能实现。
(1)生命教育是活教育的前提
个体的发展是令人无限神往而色彩斑斓富于变化的过程,所以,基于生命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才是活教育,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依据教育的本质,“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在生命中进行的教育”[5],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唤起人的身心敏感性,在教育与生活中为人之幸福实现提供最大的可能性。活教育能够着眼于生命教育的基质,其在人之幸福中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应受到重视。
(2)回归生活的活教育必然能提高人的幸福指数
活教育所倡导的是学习怎样做人、如何求得人类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使教育回归生活,这是教育富有永恒生命力的必经之道。“教育的关键在于寓美好事物于日常生活形式之中。”[4]每个生命都有自身的生长节律,“若依据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进行教育,便会让儿童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的无限魅力,自发地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种教育乃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16]。这种回归生活的教育是活教育,是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增强人的幸福感的真教育。
富有生命力的活教育为生命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个体追求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在回归生活的活教育当中得到提高。“教育即生活,就是让儿童在生活中不断内化教育所提供的丰富内容,促进生活的更新。”[4]回归生活的活教育的实现以人的幸福为本,以教育生命力为基础,忠实于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和人生幸福的追寻,教育永恒生命力的实现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完善。
2.源于教育的幸福感必然让人产生对教育的热爱与奉献
源于教育的幸福感能够使得人们的情绪保持在愉悦的精神状態之中。通过教育使得快乐和幸福的愉悦感受成为人的一种稳定且持久的常态情绪。当快乐和幸福充实着人生的每一个角落,那诠释的不仅是生命价值的美,更是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生的艺术之美。
源于教育的幸福感能够激发人们热爱并奉献于教育的激情。教育借助文化的熏陶和渲染,激发人们对幸福的认知程度与思考深度,更强化着人们探究事物本质的热枕。源于教育的幸福感“使人睿智地感悟到思维盛宴的无限魅力,体验到教育中所蕴藏着的美育力量;使人不再畏惧艰难险阻,从而全身心地陷入到人生幸福实现带来的愉悦之感中”[14]。这种充满无穷变幻的幸福感反过来会催化和加速人们对教育的崇敬之情,会加固人们对教育浓烈的爱意与高度的奉献之情。
3.人人崇尚终身教育并快乐践行终身教育的理念本身就是高度的幸福
崇尚并践行终身教育是一种高度的幸福表现。“教育在人们的心灵上激荡起了以信任和爱为主旋律的涟漪,从而以饱满的激情和顽强生命力投入到未来的洪流之中。”[14]人们清楚地意识到人人受教育、人人践行终身教育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久发展的基石,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追求幸福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养。一个会学习且渴求学习的人必定是一个幸福之人,他走出学校后仍会不断地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由此才可能形成高度文明的社会,而只有学习氛围浓厚的社会,才能促使个体实现高度的幸福满足。
每个个体都是一颗饱含生命力的种子,应创设种子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人人拥有追求幸福的能力。一个高度文明社会的形成,是需要每个人参与其中并做出努力的。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终身教育是个体的高度幸福之境,并会因此从自身做起,时刻践行这一理念,那么,人类的幸福感就是充实而饱满的,文明社会的构建将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易凌云.论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 杨丽珍,杜学元,于秀玲.孔子“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探析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
[3] 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1.
[4] 刘铁芳.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孙刚成.教育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6] 扈中平.教育何以能关涉人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8(11).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 Howard Gardner(1993).Multip leIntelligences:The theoryin Pratice[M].New York:Bosic Books,A Division of Haper Collins Publishers.Inc..
[9] 赵祥麟.杜威教育名篇[M].王承绪,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0] 桑标,程渊.试论自我意识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
[11] 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0(2).
[12] 郝文武.自由教育的价值与实现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9(9).
[13] 金生鈜.论教育自由[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4] 赫尔巴特著.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5] 杨明明.辨析教育与幸福之间的几组关系[J].教育与考试,2014(3).
[16]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孙刚成(1969-),男,河南濮阳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张丹(1993-),女,陕西商洛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