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如何走进新课程
2017-05-15张进
张进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美术课如何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如何与新课程同行,如何真正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这个问题摆在了每一位美术教师面前。为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艺术教育也有了显著的进步。以美术为例,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美术的观念更完整,更充实。美术不再被认为仅仅是 “画画”,而是被理解为融绘画技巧、艺术创作、欣赏、批评和艺术史为一体的、广义的审美教育。②这种教育的目标更偏重于未来公民的基本审美素质培养,而不是少数技巧高超的艺术家的早期训练。③教师的专业化(即同时受过中高等艺术与师范教育的)程度及基本素质有很大提高;美术教材(及教学参考用书)的内容涵盖面扩大,技能、知识的内在系统性增强,且充分考虑到儿童智力发展的年龄特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首先是培养人。” 美术课作为素质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从小培养孩子对美的追求,使之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不仅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是功在千秋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感情性,对儿童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新的学习方式,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应该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二、巧妙设置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1)游戏与活动——学生创造思维萌芽的催化剂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學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在儿童喜爱的活动中,应首推游戏活动。他们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以自由的心态驰骋思维,以无拘束的行为大胆创造,当他们在自得其乐的各种活动中,感受到满足与愉悦,心灵的自由便促进其思维的活跃,一些奇妙的想法随之而产生。这就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将创造思维与能力培养纳入游戏活动中,用游戏的光芒照亮儿童学习,将有效地催生儿童创造思维的萌芽。
如,在教学中进行“3分钟接力画”等活动,在黑板上画出四个画框,每个框的不同位置画上不规则的形状,告诉学生别小看这不规则的形状,它可能变成一片树叶、一支花、一朵云,继而发展成一幅画。游戏开始时,分四组进行,一位学生将框中形状添画出一中形象后,第二位学生接着画……,当游戏结束时,由本组同学给画点题,最后,黑板上可出现“课间十分钟”、“秋游”、“春天到了”……等画面,接着让学生结合所画的画面情景,说一段话,这样将绘画和说话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敢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创作观点的能力,让美术与语文等学科联系起来,培养思维的集中性。
(2)观察和体验——搭起由生活通往创造表现的桥梁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为此,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能让这种欲望保持长久。我们知道,任何一中有效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取得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愉悦的情境教学,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和能力修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重视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进行创造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和能力的培养。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职责不是如何去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通过创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适时的进行评价和鼓励,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大胆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将课堂教学变为亲身体验。
(1)评价与鼓励——促进学生自主创造的动力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说常常比制作更精彩,一件看似十分平常的作品,通过他们的语言描述,可以“变”得不同寻常,这是因为他们幼稚的技巧难以表达更丰富的想象。但这种“思维大于形象”是十分值得珍视的。因为儿童现在的许多奇思妙想,说不定就是他们未来创造发明的点子。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年级有一个小男孩,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有时画大张的画时,非常眼馋,对老师说他也想画张大的,我知道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不过平时不太遵守纪律,同班的同学对他想画大画投以嘲笑的目光,但是,我想既然他有这样的愿望,作为老师要给予他充分的信任。我说:你想画一幅什么画呢?他说;画张游泳的吧。只见他拿到了那张大纸,非常兴奋的走回了自己桌子前,拿出了画笔直接往纸上画了起来。一边画,一边比划着游泳的动作,自由泳、蛙泳、跳水,好象在进行游泳比赛。我看着他全身的动作,可以看出,他真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画中去了。我想:不管他最后画的怎么样,实际已经达到了我们的教育效果。为了不打扰他的情绪,我一直没有到他身边,最后,当他用很短的时间把这张画完成,高兴地交给老师时,上衣已经被汗水浸湿了。他的作品表现的是他参加游泳班时的情景,沿着纸的四周画了一条黑线,代表着游泳池的四壁。中间横七竖八都是各种游泳的人。他说那个最大的就是他。我只是在颜色上给他提出了一些建议。这幅画就这么定稿了。通过画这幅画提高了他的信心,使他对美术课一直表现出很高的兴趣。所以我想我们应该大胆的让学生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并给予恰当的辅导,我们的艺术教育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2)民主与宽容——增强学生大胆创造的勇气
创造需要勇气。增强学生大胆创造的勇气,必须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创造环境,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手,使学生具有心灵的自由度。在创作中,习惯性的思维程序往往会束缚学生,使其思路闭塞,思想僵化,缺乏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不要急于让学生完成作业,而应该引导学生先围绕题目,尽可能多的去设想,可以利用比数量、比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等手段激励学生尽量发散自己的思维。这样,学生就会敢于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手法去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
如在教学《手形的联想》时,教师先不让学生看书中的范画,而是先提出思考问题:“观察手的形状,都能联想到什么?”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多想一想,比一比谁想的最有趣、最独特。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像人脸,有的说像树叶。但是,此时学生对手形的联想与想象是比较肤浅的。于是,我不失时机的继续引导:如果把手掌变个方向,把其中几个手指弯曲,或者將两个或者更多的手掌组合到一起,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呢?经过一番思考后,有的说单独看一只手像一座山、像一只鸟,有的把两只手组合在一起,模仿出飞鸟、小狗,也有的将手和手臂整体地观察,联想成了一些动物的头和颈部。想象的思维和交流在亢奋中进行着。当一名学生说自己把五根手指联想成五个站在大山上的娃娃时,我追问道:“真有趣,那么他们在山上做什么呢?大家一起想象一下,如果改变五根手指的位置和动作,他们又象是在做什么?”我配以手指的动作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于是,有学生说五个娃娃在山上唱歌,有学生说娃娃们在山上跳舞,也有的说他们在快乐的捉迷藏等等。学生的创作思维被一个“观察手的形状,都能联想到什么?”的问题激活了,在想象的天地中自由地驰骋。教师随即展示范画,引导学生学习作品中的表现手法、装饰手法,最后辅导学生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本节课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作业形式多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未来的路还很长,作为教研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扎实工作,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的学识,认真落实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创新欲望的诱发,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术及其教育》尹少淳,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4]《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2006年7月 张海弟
[5]《中国美术教育》1997年2期《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章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