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为“天才孩子”提供特殊教育

2017-05-15陈然

环球时报 2017-05-15
关键词:学苑环球时报香港

本报驻香港特派记者 陈然

在王安石的《伤仲永》中,天才少年最终泯然众人。如何培养天才少年,避免出现现代版“伤仲永”,一直是当今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国内一些“少年班”“天才班”的培养方式也饱受争议。香港社会多年来重视资优教育,在如何帮助天才儿童、天才少年更好地成材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内地学校和家长借鉴。《环球时报》记者日前赴香港资优教育学苑采访,对香港资优教育有了初步了解。

什么样的孩子算“资优”

在香港,天才儿童被称为“资优儿童”,所谓资优就是资赋优异。提起资优儿童,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高智商”。但其实除了智力超群之外,资优儿童也可能具有许多其他资优特质,例如:对某一学科有超强的资质;具独创性思考,能提出创新而精辟的意见;有领导同辈的天赋,可推动他人共同完成任务;在视觉及表演艺术方面极具天分;在竞技体育等方面有灵巧表现等。香港教育局采纳多元智能的资优概念,儿童只要拥有上述几项特质中的其中一项或多项即可视为“资优”。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香港资优儿童家长会、冯汉柱资优教育中心等先后成立,香港社会开始广泛关注资优儿童的培育之路。2000年及2006年,时任特首董建华及曾荫权分别在政府施政报告中提出发展资优教育,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2008年,香港资优教育学苑应运而生,并接受特区政府注资2亿港元,为全港10岁至18岁的资优学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提供支援和意见。

香港资优教育学苑董事会主席林润富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目前学苑每年招收新学员4000余名,其中中、小学生比例约各占一半,根据学员的年龄和实际学业水平,提供多达近百种跨学科、多主题的免费课程,包括离散数学、统计学、天文学、金融博弈论、社交技巧及项目管理等。学苑还不定期为学员提供科学及人文讲座。林润富本人就是一名资优儿童家长,他对记者说,“每个资优儿童都是独特的”,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求学态度往往有别于其他同学,有时难免感到孤独。而从学苑提供的课程中,他们既能得到求学的满足感,又能认识到志趣相投的同学,可以更好地完善学习和社交技能。

平衡“知识库”与“经验值”

香港资优教育学苑的学员,一部分来自各中小学的提名,另一部分是学苑从奥林匹克竞赛中挑选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资优课程自己提名,如果能在测验中取得合格成绩,将会获邀参加香港资优教育学苑初步学员的甄选。

“你可曾感觉犹如被埋六尺黄土之下,即使大叫大喊亦无人明白你?”这是该学苑举办“资优生心声”活动时的一句宣传语,据称,很多资优生都曾体会过这种心理挣扎。资优生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实际生活上的体验却相对薄弱。这种“知识库”与“经验值”之间的落差,往往成为资优生的压力源。如何调试自己的心理,资优教育学苑会举办各种讲座、活动,让资优生及其家长更好地面对这些问题。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除了科学课、人文课,学苑还开设了许多有趣的社会课。有一门课叫“JA学生营商体验计划”,学员们筹组一家公司,在8个月内经历筹集资金、业务发展规划、生产及营销以至清盘的商业周期,在年底的展销会上向来宾推销自己设计的产品或服务,并在股东大会上向股东交代业绩。还有一门课是“新一代青年领袖”,通过工作坊、体验营、社会领袖分享、研习汇报等活动,培养学员的领导力,深化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从而培育学员成为关心社会的新一代青年领袖。

不少学员借助这些课程的学习得以走出香港,与亚洲、乃至世界各地的资优少年交流。2016年,学苑选出3名极具数学天赋、社交能力优异的学员赴清华大学数学系交流,一个月的集训让他们快速汲取了不少新知识,同时也对自身优势和不足有更深的了解。

香港学生近年在多个国际性科学、数学比赛中创出辉煌成绩,香港队2015年在国际初中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拿下1枚金牌、5枚银牌;2016年在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1枚金牌、3枚银牌及1枚铜牌,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勇夺3金、2银、1铜佳绩,并首次跻身十强,成绩斐然。自2008年成立至今,香港资优教育学苑一直参与选拔和培训香港队的工作,这些成绩也被香港政府视为推广资优教育的重要成果。

对于如何培养资优学生,林润富建议,香港可学习一些西方国家“跳科不跳级”的体系,为学生营造更具人文关怀的氛围。例如,学生可在少数自己擅长的学科上与高年级同学一起上课,而在其余学科时间内维持原班级不变,“这一做法无疑是资优儿童最佳的学习体验,但对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安排来说,也确实有一定难度。”

家长的配合很重要

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资优儿童家长的角色也至关重要。香港资优儿童家长会成立伊始就入会并担任要职的江燕明向《环球时报》记者笑言,在最初得知儿子是资优学生时,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教、可以怎样做。

“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江燕明坦率表示。面对资优儿童最常见的“情绪问题”,她的策略是安抚、陪伴和鼓励。江燕明说,由于学校惯常性地将“资优”与“绩优”画上等号,不少因课业过于简单而拒绝做功课的资优儿童,并不是老师眼中的“乖学生”或“佼佼者”。这种学习时的挫败感往往造成学生敏感、内向的性格,此时家长的耐心开导和循循善诱就显得格外重要。

曾任职公司秘书的叶简慧仪是两个资优儿童的家长,长子与幼子截然相反的学习方式和性格,曾让她感到困惑和无助,“尤其是长子,虽记忆力超群,却无法在校专注听课或看书”,于是叶简慧仪每天为儿子“单独授课”,以口述的方式重复教材。她甚至将200余页的中文历史书浓缩成60页,逐字逐句教儿子应对课业及考试。

回顾这些“言传身教”,江燕明和叶简慧仪都觉得“辛苦但欣慰”。而她们最大的期望就是香港的教育为资优儿童提供更多平台和资源。“哪怕是资优学生也需要雕琢,不可能自己成材。”江燕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些资优儿童也肩负着香港未来的发展,他们的天分值得善用。▲

猜你喜欢

学苑环球时报香港
会发光的鲯鳅
与家有关的字
香港ifc商场
我的家乡最美之梧州
勤劳小矿工
香港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