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径
2017-05-15金宸
◎金宸
广东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径
◎金宸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2015年11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自治,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城乡衔接、突出特色,改革创新、依法治理的基本原则,建立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
一年多来,广东各地围绕农村社区建设目标任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整合各方力量,把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民主法制示范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涌现出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协同推进,成绩斐然
广东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由广东省委基层治理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广东省民政厅牵头,省有关单位协同推进,确定了5个地级市,14个县(市、区)为省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主要成效如下:
(一)农村社区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了市县镇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带头包村(社区)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等制度。加大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力度,进一步提高欠发达地区在职村干部补贴标准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补助标准。
二是全面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九有”规范化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保障村务监督委员会运作。
三是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推进乡镇(街道)和职能部门与村(居)委会双向考核、“村(居)民自治改革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二)农村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一是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平台。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已建成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站)25521个,占比98.4%,家庭服务中心已建设2769个。
二是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支持全省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推进农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健全面向基层、便利群众的综合性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农村社区法律援助工作。优化法律援助站点,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法律援助网络建设。
(三)农村社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一是完善农村供排水设施建设。推进94个县(市、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农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建设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39个,完成乡镇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全覆盖。
三是统筹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2016年度扶持粤东西北地区建设5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省财政给予每个示范点2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
(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是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广东省宜居示范村镇创建,开展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广东名镇、名村等一系列评选和认定活动。
二是推进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已形成了省、市、县、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
三是完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三级综治平台建设,全面构建以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为枢纽、网格为基本单元、综治维稳力量为主导、综治信息系统为支撑,覆盖城乡社区的“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工作体系,打造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升级版。
四是推动农村应急救灾能力建设。以佛山、清远、揭阳为试点,扎实推进农村预警信息发布拓展平台——农村大喇叭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有效打通了农村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工作“最后一公里”。
农村社区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在农村工作的落脚点和主阵地,涉及到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农村社区建设要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各级基层治理领导小组统筹、有关部门协同、社会各界支持和农村居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民主体责任,发挥乡贤作用,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上新台阶。
数说2016年广东省农村社区建设成果
基层党组织
★选派2277名优秀干部到全省2277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在职村干部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200元
★村级组织办公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每村每年6万元
★拨付16597万元,补贴欠发达地区全部16764个农村的50292名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
社区服务
★已建成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站)25521个,家庭服务中心2769个
★全省(不含深圳市)共建成县级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132个,镇级平台1441个
★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1272个
养老服务
★投入4030万元支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幸福计划”项目102个,覆盖老年人口数81.6万人,服务人数6.8万人次每月
公共法律服务
★建成15677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窗口)
★全省法律援助工作站点总数达3625个
基础设施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省1049个乡镇、约14万个自然村全部建成“一镇一站”、“一村一点”
★已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02个,村(社区)文化室27383个,农家书屋20106家,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189平方米
★村(社区)文化室覆盖率达到99.99%
★十二五期间,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39个
居民生活质量
★评选213个“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648个“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认定公布“广东名镇”62个,“广东名村”672个
★建成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2609个
★全省共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1274支,注册文化志愿者达81586人,参与志愿培训的志愿者人数达到7万多人次
★目前,全省共培训和认证社会体育指导员244317人
(数据来源:广东省民政厅)
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案例
广州市增城区建设民主协商平台,构建农村社区协商体系
广州市增城区根据辖区南、中、北部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选取6个镇(街)的7个村作为试点,努力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新型社区。
目前,全区已建成并通过检查验收的村(居)民议事厅253个,2017年底可基本实现村(社区)全覆盖的工作目标。
●构建上下联动社区议事体系
增城区在农村社区和镇(街)继续开展民主协商试点工作。在镇(街)层面,进一步完善市民议事厅建设,完善地区性协商议事机制;在农村社区层面,在现有村民议事厅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外来人员参加民主商议、参与农村治理的形式,形成更加完善的农村社区协商机制。同时,探索在楼(组)层面,强化楼组长队伍建设,建立楼(组)居民协商处理公共事务的协商机制。各试点镇(街)和村(居)探索建立各层级议事平台之间的衔接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的社区议事体系。
●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社区治理
广州市增城区下围村曾经是出了名的问题村,由于村内所遗留的历史问题,村民和村民之间、宗族与宗族之间并不和睦。在农村社区治理中,下围村实现了华丽转身,蜕变为闻名遐迩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下围村社区治理创新实践始于2014年,当地石滩镇党委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议事制度,并且经下围村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表决,成为下围村最具权威的村规民约。经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将党支部书记定为村民代表会议主持人,使党支部成为村民自治领导核心力量。村民议事厅的墙上张贴着《石滩镇下围村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民们已经习惯在这里来讨论大家的事。“民主商议、一事一议”,已然成为下围村村民自治模式。
据村支书郭庆东介绍,长久以来,村内有不少集体物业,由于历史遗留原因,低效开发利用。自2014年“民主商议、一事一议”制度推行以来,村委将村内资产公开,合理招商,使得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壮大。201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310万元,到2016年猛增到2000万元。村里富了,环境好了,学前教育、老人福利等公共服务有了保障,大家的生活好了不少。
江门市江海区打造“邑门式”+“邑家园”社会服务品牌
2016年以来,江门市江海区以创新农村社区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通过做好顶层设计、整合资源、打造江海“邑门式”品牌和搭建“邑家园”社会服务改革品牌等模式,全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
●推进“邑门式”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各试点村所属街道“邑门式”服务中心可办理涉及公安、民政、社保、计生、城管等15个部门共300多项服务事项。通过改革,“多门”向“一门”集中,提升了各个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实现了“一窗通办”,只需在综合服务窗口交齐材料即可办理,切实为群众提供了“便利、贴心、高效、公平”的行政服务。
●推进“邑家园”全覆盖●
邑家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依托全覆盖的基层公共服务站,整合现有各类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场所、设备、人员、经费等资源,形成“三社”(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联动、“三建”(党建、社建、群建)齐动、“三工”(党员义工、社工、义工)互动的服务格局,为群众提供贴心齐全的公共服务。
在礼乐丰盛村,邑家园服务涵盖了党建、行政、街坊会、社会组织孵化、金融便民服务等13项服务。为了方便村民获得金融服务,江门融和农商银行礼乐支行在丰盛村邑家园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增设自助柜员机等现代化金融设备,提供24小时的金融便民服务,有效解决了村民因远离市中心而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困难。
肇庆市德庆县建县镇村三级平台,创零距离服务社区
德庆县制定了《德庆县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落实7大重点建设内容、59项具体任务和创建目标。目前实现了以“建县镇村三级平台,创零距离服务社区”为中心,完善村民自治和多元主体参与有机结合的农村社区共建共享机制,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积累了初步经验,形成了独具本地特色的模式。
●建公共服务平台:让百姓足不出村办成事
德庆县投资8200多万元,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统一进驻到县、镇综合服务中心窗口,通过信息系统审批办理,实现“线上服务大厅”与“线下服务中心”无缝衔接,让群众足不出村即可享受更便捷、更高效服务。
目前,全县50个部门共815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县公共服务综合中心办理,医保社保、卫生计生等93项服务事项进驻镇级综合服务中心办理,户籍管理、养老保险等78项服务事项进驻村级公共服务站代办,一站式、一门式办理率达到100%、网上申报办理率达到88%以上。同时,还完善农村社区复退军人服务站、村级人社公共服务平台、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妇女之家等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
●多元产业促农民增收
德庆县结合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目前,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37家。按照“龙母故里•百里花果园”发展定位,实行连片规划建设,大力发展集农业观光、民俗娱乐、农庄采摘体验等于一体的庄园式乡村休闲旅游。
结合特色农业电商发展,突出“一村一品”,巩固贡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红米、红薯、红豆、紫淮山、巴戟、首乌等“大红大紫”特色农产品。
完善“德庆农业e家”、“德庆商城”和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电商镇村全覆盖,形成“县有平台、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户有农家网店”的电商网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目前,全县已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130多家、电子商务服务点200多家、农家网店1300多家。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连续5年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近年来,长沙县在致力于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伴随着经济转型与社会转轨,民生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基层事务的压力越来越大,村级行政化趋势日益增强,乡村熟人社会组织架构呈现出逐渐消失的趋势。
2013 年,长沙县通过对前三年信访矛盾的统计分析,意识到要解决好农村的信访矛盾,必须创新社会治理,通过建立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群众的力量,引导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按照“村分类减量、镇消化处理、县重点裁决”的工作思路来处理,进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基于此,长沙县决定购买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社工服务,在全县实施“乐和乡村”建设项目。在2013年5月31日至2016年5月31日三年合作期内,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通过培育乐和社工、孵化长沙县乐和社工协会等服务,为政府主导的“乐和乡村”建设尤其是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核心理念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