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代义务挑水人

2017-05-14

中国信用 2017年3期
关键词:衡阳县水缸挑水

在湖南省衡阳县曲兰镇的前进村,有座山名叫陡桶岭。清晨,阳光照进山岭,鸟鸣声让幽静了一夜的山林又开始恢复生机。入春的早上仍有些寒意,一个微微有些驼背的老人,穿着一件暗色夹克,戴着一顶旧式藏蓝色鸭舌帽,用扁担挑着俩只银色铁水桶,从远处走来。树枝光影间,投印下他在小道上有节奏的脚步。

周围的树林,脚下的小道,叽喳的鸟儿知道,这是年逾花甲的邹玉祥,又出发了。去做什么?和过往的每个早晨一样,将山泉水运到山顶里的亭子里,供过路人解渴。

这座亭子叫“清峻亭”,位于两头山路的正中间,从衡阳县或双峰县上山走到亭子均需要半个小时。山势陡峭的陡桶岭,其两边的曲兰镇和锁石镇虽分属衡阳县、双峰县两地,人员往来频繁,成为过往路人的必经之路。

温凉如水报乡恩

上午8点多,快60岁的邹玉祥挑着空桶出了门。他从附近水井打两桶水,挑上山,然后把水倒在山上古凉亭清峻亭的一口水缸里后,再下山挑水。一个小时后,又挑来了满满两桶水。这时,邹玉祥脸上汗水直流,呼吸变得急促,每天这样的行程得有三四趟,在这条连接两镇的要塞山道上,邹玉祥已经来回走了24年。“挑水是我爷爷那一辈开始挑的,有一百多年历史了。”邹玉祥告诉记者。虽如今他已满头花白短发,一说起挑水,总有一种骄傲的神彩从他脸上掠过。

“很多年前,山两边人来人往,娶亲、买卖、打柴、采茶,然而那时,陡桶岭却只有一条小道可走。”据当地村民们回忆,当时来往路人多,小道沿途没水源也无驿站,路人饥渴困顿也只能忍着。邹玉祥的爷爷邹高任、叔父邹纯轩都曾是这山中的挑水者。1897年,在邹高任6岁时,衡阳、双峰两地富绅捐资在山顶修起了清峻亭。老人们回忆道,当年邹氏贫寒,建亭后,乡亲凑钱帮邹家翻修了破落的旧宅。邹高任老父记恩在心,便寻思用义务挑水来回报。

1906年起,为了让路人歇脚时能喝上水,15岁的邹高任挑起了第一任义务取水护亭的担子,在亭子内放置了一口大水缸,每天下山挑水注满水缸,免费供路人饮用。这一挑就是几十年,春秋不变,寒暑不改。

“那时山道好热闹,亭子晚上也有很多人,四条长凳都坐不下。人多时一天得挑四五回,晚上都有人走,大木桶要挑五担水,每年喝水的人不下万人。”邹玉祥回忆道,过去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行人主要靠走路,陡桶岭又是来往衡阳县与双峰县的必经之处,所以清峻亭人来人往很热闹。在这期间,邹高任结婚、生子、搬家、打零工,一直没舍弃这份义务挑水的差事。

1960年,年事已高的邹高任挑不动了。同村单身老人邹家俊又接手挑了13年。当时的人民公社让衡阳、双峰的几个村每年凑800斤谷和一些小钱,给邹家俊作工资。

之后,邹玉祥的父亲和叔父邹纯轩两兄弟,又接过扁担,一挑又是几十年。“我是1973年家俊老人搬下来后,接手挑水的。”如今81岁的邹纯轩,已经有些耳背,需要家人大声在耳旁传话。当问起“接棒”挑水时,他浓重的乡音里还是透着激动:“我家老爷子说,他和他父亲没读啥书,说不来‘文的’。父亲临终时要他去接手挑水,一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算是家训了!”

原来,到1973年,800斤谷没人给了,守亭又成了“义务劳动”。父亲弥留之际,邹纯轩在床前流泪盟誓:“邹家人在一天,亭子就在一天。只要乡邻需要,我就会让亭里有水喝、有处歇!”

盟誓容易践诺难。

有一年冬天,天寒路滑,行人稀少,邹纯轩挑水途中摔倒在地,半身湿透。“我在原地坐了半个多小时才挪得身,又担着空桶打转,重新挑一担水上来。”他说,“答应了,就得兑现。”

路人挑货太重,就帮匀着挑;路人夜深奔走,就扎火把照明驱兽;亭中留宿人饿了,就从自己口粮里省碗饭;山道哪里被雨冲了、草掩了,就搬石填路、拔草整饬……这些,都是邹玉祥从爷爷那一代就传承下来的“顺带手”的事情。

坚守如石终不悔

“有一次,一个小伙挑了上百斤,一进亭就累得躺在地上。我赶紧舀水喂他,硬是灌了八瓢才缓过劲来。”邹纯轩用手比画,“八大瓢!”邹纯轩“说古”时,坐在角落的邹玉祥腼腆得不插一句话。

如今,清峻亭已逾百岁,邹玉祥自己也当了爷爷。当记者问起祖辈守亭挑水的初衷,他只是简单地说:“老爷爷(邹高任之父)叫爷爷挑的。”“从陡桶岭山脚下的水井挑担水上山,来回要40多分钟。为了路上有个说话的人,爷爷常把我带在身后。”邹玉祥回忆小时候陪爷爷上山送水的情景,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

“陡桶岭的山路,平时空手走都气喘吁吁,挑着满满一担水的爷爷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饥渴的行人大口大口喝下清凉甘甜的泉水时,他就很高兴。”邹玉祥说:“那时,商贩、娶亲和访友的大都要赶夜路,为了不让水缸断水,我和叔父打着火把送水。有时挑水上山,碰到下雨路滑,叔叔连人带桶不知摔过多少次,但他没有忘记对爷爷的承诺,一直默默坚持。

1993年,邹玉祥见叔叔挑不动了,从煤窑辞工回来接了扁担水桶。

几年后,细心的邹玉祥发现,清峻亭由于年久失修,瓦面破损到处漏水,如果不及时予以维修,古亭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于是他决定,修复清俊亭。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带头捐资8000多元,又四处筹资7万多元,2011年开始,终于启动了对清峻亭的维修。从修复筹建到竣工,邹玉祥没有一天离开过工地,起早贪黑地在现场指挥维修的细节,监督工程质量,可算工钱时他一分都不要。

一个家徒四壁的农民,自己日子清贫如洗,捐资修亭却花光了所有积蓄。很多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甚至有人骂他是白痴。可邹玉祥却说:“能为家乡做点好事,自己少吃点、少穿点没什么大不了。“亭子看着我们一代代长大,我对它有感情。它也是我们镇的古建筑,已经有100多年历史,我有责任保护它。”“我也不图什么收入,就是履行一个承诺。”邹氏三代人为乡邻义务担水百年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许多老师把故事搬上了课堂,邹玉祥的卡通形象还被印在挂历上。

通往清峻亭的山路,显然时有整饬,不平处铺着碎石,邹玉祥拿脚踩一踩,看铺得实不实。邹玉祥年轻时在当地种地,打短工补贴家用,兼顾担水的活儿。如今有了子女的经济支持,他就专心守在山上。

山腰有一户旧宅,是邹玉祥独居的老房子。“这里离山顶和泉井近,挑水方便。”宅子干净利落,前坪竹篙上晾着双布鞋。

终于来到山顶亭前。亭子像个宅院,正对衡阳这方门匾上,书有楹联:“清泉不出山,毕竟能解人间渴;峻岭欲通汉,到此该为顶上材。”同行的村支书解释,“汉”指“高汉”,衡阳这边挨山一片过去叫高汉乡,现已并入曲兰镇。

入得亭来,是条10米长的走廊,廊壁刻有建亭人姓名。走廊左手辟一小门,门内见一方形天井。天井右边廊檐下,一口大缸、一副扁担、两只大桶,倚墙而放。亭子里,还常常摆放着一个一米见方已经有些褪色的木制方桌和几个板凳,靠墙还有几个条凳,供路人在这里喝茶、休息。

“冬天山上冷,缸里有水易冻裂。从爷爷、叔叔到我,缸已经换了四次,桶和扁担换多少次算不清了。”邹玉祥说,现在不用木桶,改用不锈钢桶了。缸中水清凉可口。邹玉祥说天凉要喝热些,随即到侧房生火烧水。他往灶台里添着柴火,只听见里面发出噼里啪啦细碎燃烧的声音,火光照得他脸上一亮一亮,能看见他时而露出的满足表情。火光映红邹玉祥的脸:“我讲不出大道理,但长辈的话总背得出——莫记仇只报恩;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能帮忙要尽力帮。”

古道定格风犹在

山在路就在,路在亭就在,亭在水就在。

如今,邹家祖孙三代百余年来为路人免费担水解渴,孙辈捐资修亭、义务护亭的感人故事在衡阳和娄底等地广为流传。

“常有人开车来山下,就为去亭中喝口水,有的还四处打听送水人,想同我合影。”邹玉祥笑着说。

“以前从双峰回来还差一里多路的时候,我就巴不得跑上来,跑到这里就可以歇一下,又有水喝。”衡阳县曲兰镇前进村村支书邹永亮说道。年过七十的匡黄吉,是山那边的双峰县群力村人。对邹氏祖孙三代都熟悉。“我们都是老熟人了。他(邹玉祥)态度还是那么好,山那边有一千多人都认识他。”

夏天一碗甘泉,冬天一杯热茶。邹家的善举还不止这些。20多年,邹玉祥挑烂过的水桶,用坏过的扫把,挖缺过的锄头,都是邹玉祥自己从牙缝里挤出钱来换新的。

有欢喜,也有伤痛。他的膝盖上常年贴着一块胶布,那是为了缓解多年挑水落下的病根。

邹玉祥与妻子育有一儿两女。由于多年来挑水守亭,他很少能照应家里。

邹玉祥长子邹振辉大学毕业后定居广州,目前是广州某公司工程部经理。“我爸确实顾家少。他不是在外打工就是挑水守山,家里全靠我妈。您都不知道我妈多瘦!”邹振辉快人快语。

家中困窘,当年邹振辉读大学的钱都靠亲戚支援。“我妈一人种地养猪,管兄妹仨。我爸挑水没收入,母亲总是问,守亭子图什么?”

“我现在也当爸了,在广州买了房接二老去住。没多久父亲就说亭里水怕没了,要回去,母亲更生气……”邹振辉有些无奈。

当问邹玉祥本人这些年有什么困难和烦恼,邹玉祥说:“困难没有,烦恼嘛,就是有人不理解。我和‘我家那个’好久没讲话啦。她住山下新房,我挑水守亭,还住半山腰老房子。”

当乡邻们劝邹玉祥与妻子和好,他沉默许久,仿佛自言自语:“水,总得有人挑,习惯了,习惯了。”

对父母的矛盾,邹振辉很客观,“我能理解父亲。男人就该有责任心,无论是对家人,还是对社会。父亲觉得家里有母亲负责,他对路人、对亭子负责。”

邹振辉中学时常跟父亲挑水。读大学和工作后,只要回乡,他都会做两件事,一是陪父亲走走山道,挑挑水,二就是去离家不远的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看看。

“王船山是湖湘人的骄傲,父亲也是我的骄傲!”邹振辉说,“虽然家乡条件改善,慢慢也不需要人挑水了,但清峻亭永远在我心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双峰和衡阳两县,修好了多条连接公路。昔日热闹的古道变得落寞起来,有时候水缸里的水两三天也还是满的。许多人说,不久后,古道将定格在历史的长河,湮没于山岚薄雾深处。

人们出行大都自带矿泉水,亭内水缸里的水很少有人喝了。有很多人对邹玉祥“每隔几天就挑担水上山为水缸换水”的行为表示不解,认为现在送水已经没有必要。

在广州工作的儿子邹振辉事业有成,多次要接他去城里生活,都被拒绝了。邹玉祥还是每天守在大山里,不愿放弃。他说,只要身体还允许,只要还有一个行人,他就要一直挑下去。“担水,是我这辈子的使命,山上的亭子,也成了我的魂。”

他仍坚持每天到亭子里来看看,给水缸换换水。天气变冷的时候,他从家里带来了热水壶和热水瓶,开水杯,还有茶叶。“我就在这亭子旁边和你讲心里话。我这辈子,没为社会做其他贡献,就是保护了这个亭子,这就是我这辈子的理想。只要亭子在,邹家人在,这个水就不断。”

近两年来,随着当地旅游的兴起,一度冷清的古道又热闹起来,到清峻亭歇脚的游客也多了起来。有地方休息,有茶水可喝的清峻亭,成了他们旅途中的一个驿站。

“当我们爬山爬到这么高的地方,到了这里有水喝的时候,然后又有地方歇脚,又可以坐着休息的时候,就感到很温暖,很像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一位游客一边捧着一杯热茶,一边满足地说道。

清峻亭的再次热闹,让邹玉祥更加坚定了有生之年送水上山的决心。他说,哪怕只有一个人需要,水缸都不能断了水。“只要能做得到的事情,我就要做到。”

仁义如山,爱心如泉,坚守如磐。

一座山,一个人,一副扁担;

两个桶,一双脚,一个背影。

代代接力的挑水人,传承的不只是一个家族的承诺,更是一个民族的美德。

(本文图片由湖南省文明办提供)

猜你喜欢

衡阳县水缸挑水
《(同治)衡阳县图志》作者考
一口让人流泪的水缸
水缸
衡阳县:禁毒宣传进校园
水缸的秘密
水缸第几天会满
帮妈妈挑水
挑水
周而复始
左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