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术之真实性

2017-05-13张立威

魅力中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生艺术生活

张立威

摘要: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在现代已得到广泛的发展,但大众对美术的认知并不十分清楚。作者认为美术无论发展到什么地步,最重要的始终是具有真实性。观众欣赏美术作品时把握中真实性的原则便可评判美术品的优良高下。

关键词:艺术;生活;人生。

美术,自原始社会至今,已有纷繁的种类和流派。种类包括油画、水粉画、中国画、雕塑、摄影、工艺美术等等。流派包括古典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抽象派等等。行外人,包括一些刚入门者,常常狭义地认为美术仅仅指画画,并且“看不懂”近现代出现的各种具有概括和表现手法体现的作品。同时,有少数人冒充艺术家搞所谓的“艺术创作”,最后留下的却是空洞乏味浅薄的作品。这让很多人不禁思考美术的本质,不知道如何“看懂”前卫艺术,如何分辨美术作品的好坏和创作一件美术作品。

美术最重要的是其真实性。换言之,若美术作品没有从自然中的真实元素取材,没有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即不是上佳作品。原因有三:

一,从艺术的本性上来说,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它是取舍自然后得出的结果。美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几乎都强调了对生活的反映。如果人类没有生活,人类无法感知自然,我们可以料到,不会出现艺术。艺术作品不流俗,能在生活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是艺术家将真实的生活提炼夸张化。抽象派的作品虽然在画面上看不出实际具体的物象,但这些作品是由艺术家抽离具象的事物,打碎再拼贴后,用极概括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那些“看不懂”的作品是由生活中“看得懂”的事物构成的。如毕加索的反战名作《格尔尼卡》,画家在创作之前并没亲身见到被战火摧残的故土,而是在报纸大量的报道中择选出最令人动容的几个细节(同时也是最令画家自己感动的)拼接在一起创作出来的。所以我們在画面上看到哭泣的女人,破碎的灯,挣扎的马等等似乎无关联的意向,没有传统战争画那样明显的场面感。但是我们仍能被《格尔尼卡》所感动,即使我们有相当部分的人没有经历过战争。这就是艺术的真实性带来的魅力。

二,艺术作品若没有反映作者真实情感,则没有感染力。艺术与人有关,是人发现了艺术。若没有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作品就只是照抄自然,就不是艺术品了。画与照片的区别在于,照片只能客观呈现自然(这里照片指没有后期处理的初片)而画作可以凭借画家的主观情感对自然删减或增添,夸张或减弱。比如若想表现海的广阔,就该减掉一部分船只,缩小船的外形,以便突出海之于船的宽广。即使海上“舳舻千里”。所有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是为了中心感情服务的,在我们看大师的作品时,仅学习技巧是不够的,更要学习技巧是怎样表现中心感情的。一幅好画是没有和中心感情无关的细节的,每一个细节,甚至一个笔触都是经过画家分析考虑后得出的。所以上佳的艺术品让人动容,令人忍俊不禁或者不自主地难过。

三,真是美的一种体现。俗话说“真善美”,从广义上说,真和善都是美的一种体现。我们喜欢并更容易接受真实的、存在的东西,讨厌虚假的东西(似乎在赞美自己的时候例外)。也就是说,美就是真,真就是美。推而广之,真即是善,善即是美,反之亦然。虚构的电视剧,若编剧太离奇,常常让人觉得“假”的不得了,不愿再看下去。可同样是虚构的另外一部剧却让人觉得栩栩如生,甚至为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流泪或者为圆满结局感到欣慰。区别在于情节的安排、台词的设计、景别的布置等等是否遵循自然中真实的事物改编而来。换个例子说,漂亮的假话虽然好听,但经不起推敲。真理往往简单朴素,但流传千古。艺术品应当是超越时空的,经得起岁月的推炼的。美术史上有很多画家是以质朴著称的,首当其冲私以为是梵高。梵高的画,每一笔都带着浓浓的拙气。他没有像米开朗基罗一样的技巧,他的画让人猜测他的手似乎非常粗糙且笨拙。粗粗的轮廓线,生硬的转折,几乎看不到任何技巧。但每一幅画作,不论油画还素描,都是传世佳作。正如佛洛依德说过一句话:“梵高的画没有一副是不好的。”这就是真实带来的魅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画家为了一副画不惜重金请模特,作家要经常去采风,表演艺术家要深入所表演的群体里模仿他们的一举一动。

画家的眼中,美是到处都有的。因为我们所处的是真实的世界。画家受自然触动引发的情感自然流露,通过画面表达出来——这是正常的作画过程,也是成就一副佳作的基础条件。浅薄的感情是很难打动人心的,所以,艺术的高度取决于人生的高度。

希望朋友们能通过我的文字了解开头提出的几个问题。不但是美术,艺术的所有表现形式都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广义上说,生活处处存在艺术,做人又何尝不是呢。若想做人生的艺术家,先从做真实的自己开始。

猜你喜欢

人生艺术生活
人生中的某一天
纸的艺术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爆笑街头艺术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