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反贫困制度演进路径

2017-05-13李虹

魅力中国 2017年4期
关键词:贵州省

李虹

摘要:作为国务院扶贫办认定的“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省,建国以来经历了从解放初期经济上的“一穷二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温饱无忧”,再到21世纪的“快速奔小康”阶段。6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使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研究贵州省反贫困制度演进路径,总结先前反贫困的经验教训,有利于下一步反贫困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救济型反贫困;开发型反贫困;贵州省

一直以来,作为国务院扶贫办认定的“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省都是一个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数居高不下的省份。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在全国划分了 11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省有65个贫困县,分属11个连片特困区中的三个。2012年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为923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26.8。2014年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623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为18。因此,对贵州省尤其是贵州农村的贫困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章有很多,其中影响比较深远的有陈厚义、赵明仁、黄钧儒的《贵州经济跨越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冉茂文的《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成效、现状、对策及建议》、牟秋菊的《贵州农村贫困问题与反贫困的现实选择》、徐光的《贵州省农村贫困问题及其对策研究》、黄海燕的《新阶段贵州农村贫困特征与反贫困策略调整》、杨颖的《贵州农村反贫困的成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李晓红的《贵州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现状研究》、侯石安的《贵州农村FGT贫困指数的多维测度》。

贵州省农村反贫困开发战略与政策的发展脉络与国家大环境大体一致,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开发政策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依次是1949-1977年救济式反贫困阶段、1978 -1985年的体制改革式反贫困阶段,1986 -2000年的开发式反贫困阶段及2001年至今的精准式反贫困阶段。

1949-1977年是新中国刚成立,初步开始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农村土地改革使农村贫困家庭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资产,两个个五年计划兴建了大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产出和农民收人,有效缓解了农村居民的收人贫困。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的左倾运动导致农村土地与财富过度集体化,连续的自然灾害加上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农村重新陷入普遍贫困状态。从新中国成立之始,中国反贫困工作的主要模式是救济式反贫困。1951年7月到8月,镇远各县大面积旱灾,大部分农田遭受严重旱灾。全地区12县,除台江县外,其余11 县均不同程度的遭受旱灾,尤其以炉山县冠英、化镰、龙场等乡,黄平县罗朗、辅仁两乡灾情最为严重。这次旱灾中,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了多种方式救灾救济。民政部分发粮食367吨,其中部分县政府采取发放积谷,以工代赈等方式救济灾民。除救灾救济满足基本生活条件外,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产条件也是这一时期反贫困的主要内容。由于贵州多山少田,提供基本的生产条件主要集中于土地整理。土地整理主要包括改造耕地(比如1953年黔东南的爱国增产运动中,就改造耕地面积174395.7亩)、平整土地(1957开始,黔东南州开始进行土地规划,深翻田土,平整土地.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黄平旧州;镇远青溪;锦屏敦寨; 榕江车江;麻江下司;凯里舟溪;从江贯洞等20处))与改良土壤(1953年到1957年结成农业互助组,因地制宜改良土壤。全州改良土壤面积达34.67万亩)。尽管这一阶段的土地整理属于群众运动活动,其劳动效率低下,不可避免地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但也给贵州人民提供了土地状况的改善,为下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的反贫困工作主要是以地方试点的社会救济为主要形式,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反贫困工作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开始的。由集体式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革导致农产品产量与价格均大幅提髙、农村开始出现剩余劳动力,并且向非农化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得到劳动力补充迅速发展,其中出现了中国特色企业模式-乡镇企业,这一切都对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农民收人大幅提高,农村贫困状态得到了大幅缓解。1978—1980年贵州省农民人均收入分别比前一年增长了3.5%、15.4%、16.6%。到1981年,贵州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达到该期峰值(27.3%),3年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67.15元,年平均增速达到19.64%。贵州省特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极大缓解。以黔东南为例,1983年黔东南自治州全面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制。1984年,黔东南农业产量一改前些年萎靡不振的局面,取得大丰收。这一年,黔东南州的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了50%。

为加快反贫困步伐,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于1994年启动了。在贫困农村地区开展农田基本建设,鼓励种植经济作物与发展畜牧业,创造更多的非农岗位;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解决贫困农村地区人畜饮水与通路通电问题;普及初级预防保健服务与初等义务教育和;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共同参与反贫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历时7年,这一时期,贵州省强调“扶贫到户”的温饱工程建设,党员到村入户参与扶贫,坚守在扶贫开发的“最后一公里处”,贴近贫困乡村留守人员生产生活,并不懈地进行解决问题。这一时期贵州反贫困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贵州48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人均纯收入由335元提高到1260元,提高了276%。2002年贵州省进行整村推进试点,扶持100个一类重点扶贫乡镇。2004年起,贵州省全面推进“百乡千村”反贫困工程。

进入新世纪以后,反贫困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了。大规模开发式反贫困的效率逐渐下降,新时期反贫困工作更加强调因地制宜。2001至2007年,贵州省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共同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到村到户开展反贫困项目。总的来说,在这一阶段贵州反贫困工作结合中央政府的惠民减贫和开发式反贫困政策大背景,积极开展综合治理模式。贵州政府着眼于“三个三”建设,针对不同的贫困程度的贫困群体,采取社会保障救助式、产业开发式、生态移民式三类措施,积极探索符合贵州省实际的反贫困新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推广良种良法,着力培育有资源优势和特色的种植养殖业,打造了一批畜牧业、烤烟、茶叶、无公害蔬菜、中草药等具有山地经济优势的生态农业基地。

猜你喜欢

贵州省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The Role of Teacher , Learner and Material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
贵州省第四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数字说话
贵州加快政务“一张网”建设 年底将实现全覆盖
人事任免 等
歌华有线参股贵州省网
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有关干部任免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