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习题式”教学模式下的物理习题编制研究
2017-05-13朱玉兰
朱玉兰
摘 要:“习题式”教学模式下的习题编制不同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习题,而是更多地开发利用“习题”的教育教学功能,将新课教学、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作为“习题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习题式;教学模式;习题编制
在传统意义上,习题的主要作用在于检测或巩固学生学习的内容,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习题的作用和意义远不止于此,习题的题干可以承載丰富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科技等等方面,习题的题设,可以涵盖诸多考查要素,包括对旧知识的复习、计算能力、推理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可以引导学生从旧知识进入到新知识的思考与探究,逐步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为此,我们探索将新知识教学融入“习题”中,利用习题将“教与学”进行高效融合,构建一种能够取得诸多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
一、“习题式”教学模式下的习题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习题编制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习题式”教学模式下的习题主要是以完成教材新教学内容为主要任务。因此,习题编制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必须以现行教材为依据,全面有效涵盖教材知识内容,紧扣本节教学目标。
(二)习题编制要以物理情景为基础。杨振宁教授说过:“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物理习题编制不能脱离与物质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让学生走进物理教育发生着的地方——活生生的物理现象,故此,物理习题编制要以物理情景为基础。
(三)习题编制要以探究新知为目标。“习题式”教学模式下的习题是完成新课教学的依据,学生通过对习题问题的思考、推理、运算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因此,习题编制要创设学生能够通过经历完整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方案、设计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学生获取新知的目标。
(四)习题编制要以认知和思维发展为核心。“习题式”教学模式下的习题教学不是仅仅以获取新知识为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能让学生通过对习题的解答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提升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此,物理习题编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体现一定的思维过程,设置合理的梯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序发展。
二、物理习题课例编制研究
本文以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2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为例,实施“习题式”教学模式下的物理习题课例编制研究,探究物理习题编制的基本要领与流程。
(一)习题背景创设。本课例以物理学发展史为背景设置。
【题目】历史上,开普勒定律发现之后,人们开始更深入地思考:是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伽利略、开普勒以及法国数学家笛卡儿都提出过自己的解释。但是由于关于运动的清晰概念是在他们以后由牛顿建立的,当时没有这些概念,因此他们无法深入研究。牛顿在前人对惯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思考“物体怎样才会不沿直线运动”这一问题。他的回答是:以任何方式改变速度(包括改变速度的方向)都需要力。这就是说,使行星沿圆或椭圆运动,需要指向圆心或椭圆焦点的力,这个力就是太阳对他的引力。于是,牛顿利用他的运动定律把行星的向心加速度与太阳对它的引力联系起来了。
(二)习题情境设置。本课例选择播放太阳系行星运行视频,为学生提供现实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和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习题情境设置是依据教材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类型的课例收集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实物、生活情境、新科技等,或者是选取含有传统文化、社会热点和凸显人文关怀的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习题问题设置。本节习题课例的问题设置以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计算关系为主要目标,利用不同层次的4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推理、运算中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问题设置是习题编制的核心内容,问题的呈现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探究性、启发性、推论性,也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建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