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民说》中的理论渊源

2017-05-13彭博

魅力中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梁启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彭博

摘要:梁启超先生的《新民说》是一部研究“新民之道”的经典著作,它用了十万字全面分析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积淀对中国国民价值观所表现出来的消极方面的影响和根源。详细叙述了新民的必要性、理想模式和实现途径,从而形成了第一个系统的改造国民性的理论,即新民理论。当前,我国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公民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道德修养,我们能从《新民说》里找到一些理论渊源。

关键词:梁启超;《新民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人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受到了梁启超先生思想的影响。他所提出来的思想、言论以《新民说》为例对当时的中国人民来说,都是新鲜的,令人兴奋地,催人奋进的东西,它的进步性质是不容抹杀的。笔者认为,梁先生的很多思想至今都发人深省。比如《中国积弱溯源论》,对近代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做出了精确的诊断,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新民说》则是他在《中国积弱溯源论》基础上,为近代中国社会开出的一剂药方。

一、培养目标的理论渊源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亲”,实为“新”。梁先生的新民就是来源于此。这里的新民一词,有双重含义,既有新其民的意思,也就是对国民进行道德上的革新,表达他的国民道德改造的伦理思想,又有“新的民”的意思,弘扬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人格。“新民”不是传统伦理思想孕育下的圣贤君子,而是具有独立自主精神的新的国民,是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新的理想人格。他认为“新民”是没有奴性意识,是独立自由、富于奋斗精神的。他号召人们在维护自己权利的前提下,去做一个“爱国”、“利群”、“自尊”、“冒险”的新型国民。总的说来,梁启超的“新民”旨在提高国民的素质,造就具有新的伦理价值观念、新的精神风貌、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能力的一代新人。梁公指出,在德、智、力三項基本素质中,德最重要。德行应该是新民最核心的东西,将道德建设看成是新其民的中心环节。他所倡导的新民之道德规范是着重从内在改造国民的这种精神风貌,是人们从习惯于受压迫受统治的这种绝对服从的奴性,对国家和民族的那种麻木不仁的劣根性中挣脱出来,换以独立、自由、自治、敢负责任的现代国民品质。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在国民素质建设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西方多元化价值观对我国的冲击等等,导致了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人情淡漠和利己主义盛行的现象,甚至有一部分青年理想信念功利化,拜金主义严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如何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把公民的道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与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的中国形势相比,今天的中国社会尽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梁公提出《新民说》和当下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为了让我们国家更强大而提升“软实力”。从公民个人层面提炼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和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道德规范的理论渊源

梁启超在《新民说》里把公德与私德、利己与利他、独立与合群、权利与义务、自由与服从五对道德规范,在参照西方资产阶级社会道德准则的前提下,将其作为改造适合中国国民的,具有中国传统伦理独特性的国民新道德。

(一)“公德”与“爱国”“敬业”

梁启超认为“不知有公德,是中国政治不进,国运日替的根本原因”。他认为所谓的“公德”,是讲个人对于社会、群体、国家应尽的义务;“私德”,讲的是“人人独善其身”的道德准则和道德修养。梁启超把公德和私德看成是同等重要的品德,是缺一不可的。当时的中国社会“私德”过于发达,人们的公德观念淡漠。人们心中大多只有小我,而没有大我,不能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他认为培养国民的公德意识是最迫切的任务。

今天,我们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公民个人层面的首要要求。同时爱国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从梁启超所生活的时代,到今天,100多年过去了,在中华民族这百年的发展历史实践中,国民开始慢慢懂得国家的重要和爱国的必要,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没有国,就没有家,也就没有个人的自由和幸福,甚至没有个人的生命和安全;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才能自由、富裕与幸福。同时时代还赋予了爱国新的内容,我们今天倡导爱国,既要从情感上发自内心地爱国,也要理性冷静而不是狭隘偏激地表达爱国情怀,要成为遵纪守法、自信包容、成熟理智的现代公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有提到敬业,梁启超所谓的公德观也涵盖了敬业这一内容,当今的敬业价值观是对梁启超公德观的细化与发展。敬业不仅关系到自己,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和国家。当前我国处于改革的关键期,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问题集中凸现,这其中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者缺乏敬业精神,生产者眼中只有利益,违规生产,监管者缺乏责任意识。所以加强培育公民的敬业价值观,不但能提升公民的素质,而且还可以提升公民的精神追求,促使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二)“私德”与“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倡导的诚信、友善,就是梁启超说的“私德”。在《论私德》篇中谈到,“欲铸国民,必以培养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自培养其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意思就是说,社会在公德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私德的缺陷造成的。培养国民道德,应以培养私德为先务,从事国民道德教育的人,应首先重视培养自己的私德。

先说诚信,真实无妄叫做诚,不食言、不欺瞒谓之信。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信历来被视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和谐和人际和谐的重要保障。

友善也是一种私德。善心、关切和互助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基本要义,平等尊重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现代要义;宽容理解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人性要义;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核心要义。

(三)“利己与利他”与“友善”

梁公认为“利己”是人的原始本能,是一种自然属性。利己就是“为我”,是人类自立和进步繁荣的前提。但是利己不应和利他对立起来,二者是可以统一的。他在肯定利己合理性的同时,更强调“利他”“利群”行为,“利己”必须以“利群”“利他”为前提。重视群体的价值,是近代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和国家凝聚力的现实反应。

核心价值观里说的友善也是一种利他的行为。这其中包括多层次的关系,处理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都应该遵循友善的原则。以“友善”为导向,倡导和鼓励公民行善,为善之行,形成示范效应和榜样的力量,让人人在友善的环境中本着友善之心实施友善的言行,这样一方面不但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的深入人心。

(四)“合群”与“友善”

梁公认为独立就是不依赖于他人,昂然独往来于世间。合群即指由多数独立个体所集结成的群体。合群所构成的力越大,则在世间越有竞争能力。梁启超认为群德和独立之德是相辅相成,提倡既要有“独立之德”,又要有“合群之德”,这也是近代国民必备的品德。梁启超把“利群”看得很重要,以至于他把“益群”和“害群”当作评判善恶的最高标准,“无益而有害者为大恶,无害亦无益者为小恶。”

友善就是一种“利群”。儒家说仁者人也,这个“仁”是一个人字旁,有两个横,这个是仁,仁者人也,爱人,仁者爱人,那么何为仁?所以孔子历来提倡仁,仁是什么?仁就是善,人的本质就是善。那么什么是友善?友善也就是所謂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与人为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的与人为善之后达到一种和谐。实际上我们仔细去看“友”字和“善”字我们会发现,“友”字可能更偏重于行动,而“善”字可能更偏重于内心,他的本性。人际和谐与梁启超说的“合群之德”不谋而合。

(五)“权利和义务”与责任意识

梁公讲的权利是附有义务的权利;而义务指的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对国家和民族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他认为权利是为了唤起个人的独立自主意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尽义务,则是一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应该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这里涉及一个责任意识的问题。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做了一场“关于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告。在讲话中说,他谈到青年应该有担当,时代的责任赋予了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让青年具有一种责任意识,和梁公说的社会成员应该把对社会做贡献作为一种义务有一定的渊源。

三、实现途径的渊源

梁启超认为新民的实现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个人的自我更新

梁启超认为每个人是社会的主体,要新民就应该从每个人入手,从个人自觉更新自我开始。个人的自我更新必然依靠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积极地道德修养能够不断扩充人固有的善性,而消极的道德修养方法也能矫正后天形成的恶性。习主席号召全国青年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二)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

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他重视教育并将其看成是新民的一个途径。他的新民思想的对象是全体民众,是要通过教育,广泛地培养人才。他还特别重视全社会民众的政治教育,向国民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使民众具有国家政治知识、法律知识。可见,梁启超不单纯是把学校当作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而更重要的是当作民主思想启蒙的园地。这种思想在习主席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中得到了验证。2014年5月习近平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的时,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

(三)利用能够“新民”的“新小说”和报刊舆论对国民进行教育

梁启超不但创办报刊杂志还变革旧史学,通过舆论的声音来启迪民智、提高国民政治觉悟、团结抵御外辱、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国家实行根本变革。

2014年《天津日报》社社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称“新闻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负有重要责任。文章指出“新闻媒体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综上,在梁启超的伦理思想中,“新民”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它是近代中国伦理变革和国民性改造的第一排巨浪,代表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经历社会变革的阵痛后,深感全民素质低下而向往一种变臣民为国民、变传统的依附人格为现代的独立自由人格,改造千百年来封建历史积淀而成的奴性,进而造就一代具有崭新人生理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国民的宏伟理想。今天我们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梁公《新民说》里提到的很多观念一脉相承,也给我们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诸多启示。

参考文献:

[1]吕滨.《梁启超对新民伦理的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0(7).

[2]习近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议的讲话》[J]《中国民族教育》.2014.

[3]龙迪勇.《梁启超与中国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型》[J].《江西社会科学》,2001(5).

[4]焦润明.《论梁启超的社会启蒙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1994(3).

[5]龚剑飞.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公民价值自觉[N]《江西日报》,2014-3-6.

猜你喜欢

梁启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梁启超故乡乡名异说考辨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梁启超接受劝告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