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河湖水网专项工程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17-05-13杨艳李强刘艳红
杨艳 李强 刘艳红
【摘要】根据鄂尔多斯市自然地理概况、现状水资源状况、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河湖水网专项工程在鄂尔多斯市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鄂尔多斯;水网
1、 引言
水利部部长陈雷在2010年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河湖连通是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途径”的治水理念。“河流水系是水资源的载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我国水资源配置能力,必须做好河湖连通这篇大文章”。“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河流水系分布和工程布局特点,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城乡一体,河库联动,以水库为调蓄中枢,以河道、渠系为主要输水载体,连通河流水系与沿途水库,构建河库水网体系,根据丰枯变化调水引流,实现水量优化配置,提高供水的可靠性,增强防洪保安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为了增强我市水资源调配能力,解决水资源配置问题,协调全市和区域之间的供水需求,实现水资源效益最大化,我市紧紧围绕陈雷部长提出的“河湖连通”的治水理念,结合鄂尔多斯市水源条件、河流水系分布、已在建水利工程布局,按照河湖连通、科学调度的水资源配置思路,规划编制《鄂尔多斯市河湖水网专项工程规划》。
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往年的干旱情况
由于我市独特的气候特点,决定了我市干旱灾害频繁,局部干旱时有发生。鄂尔多斯市是我国主要的沙原地区之一,地处黄土高原,地下水季度缺乏,掘地30余丈始能汲取地下水;农田和草场,皆靠天雨灌溉;因邻陕北丘陵,故当地也有“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的说法。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用水需求增加,以及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干旱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加快、范围扩大、损失加重的趋势。
1947年鄂尔多斯七旗及东胜县、桃力民办事处、达拉特旗组训处全境内大旱,春夏雨季从未落雨,造成空前未有的旱灾,区域辽阔,赤地千里,牲畜倒毙,饿民成群。2012年1月至5月份我市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各地累计降水3.5毫米~73.5毫米,其中杭锦旗累计降水5.3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87%,鄂旗累计降水14.4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64%,其余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也比历年同期偏少40%左右。
2.2经济建设的需要
鄂尔多斯地区近几年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煤炭、化工、制造业和电力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当地水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总量严重短缺,据分析计算,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3.1亿m3,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0.57亿m3,人均占有量为2200m3,而国际贫水线为人均5000m3,由此可见水资源短缺程度。二是时间性短,鄂尔多斯地区降水量少而集中,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三是区域性短缺严重,鄂尔多斯市个别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沿黄河的南岸灌区等,这些地区约占鄂尔多斯总面积的20%,而水资源总量却占全盟水资源总量的60%以上。当地80%以上的地区为干旱硬梁草原区、丘陵山区、库布齐沙漠区等水资源极为缺乏,这些地区因地下水短缺或埋藏极深或水质差难以开采利用,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扩大再生产已没有条件。
为了实现鄂尔多斯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有序、快速和可持续发展,要强化中心城市建設,实行“强化中心,依托轴线,梯度发展,带动全域”的总体发展战略,将资源型经济逐步向深加工、化工、电力、多元化经济发展。为满足鄂尔多斯工业项目建设发展的需水要求,建设河湖水网安全保障供水工程,可提高供水保证率,避免重复建设;便于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节约水资源,减少占地面积;确保工业、生态建设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解决水资源短缺难题。因此,鄂尔多斯“一横两纵”水网规划工程的建设非常必要。
由此可见,鄂尔多斯水网的建设不仅可以保证当灾害来临时城镇居民的供水可靠性和维护社会的稳定,也可以保证工业园区的正常运行减少企业的损失。同时解决了供水工程存在的体系不完善、区域之间丰枯调剂能力差、安全保障程度低等主要问题,将我市已经形成的调蓄能力和提引黄河水能力尽快转化为具有较高保证程度的实际供水量。全鄂尔多斯市重点建设互连互通工程,将主要河流和主要区域性供水体系连接起来,形成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供水网络。
3、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3.1自然地理与水资源情况
鄂尔多斯市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特点是,起伏不平,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东北西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与黄土高原相连。地貌类型多样,既有芳草如茵的美丽草原,又有开阔坦荡的波状高原;全市境内五大类型地貌,平原约占总土地面积的4.33%,丘陵山区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8.91%,波状高原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8.81%,毛乌素沙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8.78%,库布其沙漠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9.17%。
鄂尔多斯市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风大沙多,降水量少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降水量150~350毫米,年蒸发量2000~3000毫米,水资源匮乏,属资源性、工程性和结构性缺水并存的地区。鄂尔多斯地区水资源的构成分为地下深层水( >70 m深处 )、地下浅层水( <70 m深处 )、地表水 (内流地表水、外流地表水、湖泊等 )、大气降水。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3.1亿立方米。西部草原区主要有都思图河、俗称苦水沟。流域面积788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065万立方米。北部十大孔兑,总流域面积738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7274万立方米。东部黄土沟壑区,主要有黄莆川、窟野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1013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0847万立方米。南部毛乌苏沙漠,主要有无定河,流域面积745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3318万立方米。黄河是我市唯一的一条过境河流,它由自治区乌海市北端鄂托克旗碱柜镇进入我市,从西,北,东三面环绕鄂尔多斯高原,于准格尔旗马栅镇出境,河流境内全长820公里。据磴口水文站实测资料显示,多年平均过境流量为306.2亿立方米,国家、自治区分配给我市黄河水初始水权为7.0亿立方米。黄河过境水资源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供水水源。
3.2供水体系
客观分析,我市河流的天然条件远远不如南方的水网地区,也不具备覆盖全市所有区域的条件,因此我市的水网建设是以覆盖各旗县和主要经济中心区为目标。
在“一横两纵”的水网工程建成后,我市和主要经济中心区的工程供水能力总体上可以满足今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在一些区域初步建成以大中型蓄水、引水、提水、调水工程的配合下,以地表水源为主,多种水源统一调配、互相补的区域性供水体系。
黄河干流过境水位鄂尔多斯市的重要水源,引黄工程有着水源稳定可靠供水保证率高的特点,但引黄工程的建设也收到黄河分水指标的限制。在不超过黄河分水指标的前提,应充分挖潜,优先安排建设。规划新增一批为工业园区供水的地表水源工程,并积极利用非常规水源。挖掘黄河支流和内陆河水资源,进一步提高当地地表水供水能力,提高当地水资源利用程度。大南沟水库供水工程、呼斯太河宝龙昌水库供水工程、窟野河公捏尔盖水库供水工程、乌审旗工业供水工程等等4项地表水供水工程向大路工业园区、纳林河工业园区以及阿镇装备制造基地供水。
新建宁夏红墩子引水入洞沟水库为上海庙工业区供水,改扩建棋盘井、碱柜取水口分别为棋盘井和蒙西供水,新建小南河取水口为独贵塔拉工业园区供水,新建包头画匠营子二期为达拉特经济开发区供水,扩建柳林滩取水口向大路工业园区供水,新建包头磴口取水口实施北调黄河水向东胜区、阿镇、乌兰木伦神华项目园区、新街生态经济区、乌审召工业园区、图克工业园区供水,利用万家寨水库实施东水西调向准格尔经济开发区、汇能项目园区供水。7项引黄供水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39400万立方米。
3.3較为稳定可靠的供水水源
供水水源工程是水网中的节点,在水网中起着源头的重要作用。将天然河流与人工的供水体系连通成网,可以将地表水、地下水、岩溶泉水、黄河水统筹配置、联合调度。在丰水、平水年份,多用地表水,涵养地下水,岩溶泉水主要以泉口出流以后再引水的形式利用。供水体系的运行模式以经济、高效为原则。
在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年时,水网内部的地表水供水量依靠一批多年调节的水库和黄河提引水仍可以维持在正常供水能力的70%左右,加上岩溶泉水和紧急动用的地下水,可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基本用水需求,基本保障全市的城市生活用水,维持各主要工业基地和经济园区的正常运行。
当遭遇特大干旱年或突发事件时,一些供水区域由于实施远距离调水,成本较高,但是有利于在紧急情况下保持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维护社会稳定,避免经济出现大的倒退或破坏,这些成本是必要的、合理的。
4、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建设鄂尔多斯市水网具有天然的河流条件,经过水源工程建设以初步形成了供水系统,供水网络的水源条件也基本具备在此基础上建设必要的连通工程,将天然河流、人工供水系统有机结合起来,由水源工程构成网络节点,形成具有较强安全性、稳定性,能够有效发挥供水工程效益,可以抗御大干旱的鄂尔多斯大水网和各工业园区用水紧张的局面,对地区经济腾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