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资源视角下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现状与改进思路

2017-05-13石翼飞周玉祥陈雄

魅力中国 2017年4期
关键词:现状与对策意识形态

石翼飞 周玉祥 陈雄

摘要:本文以意识形态为主题,以对浙江杭州、台州、温州14个村社区的调研为依据,分析指出,民众情感作为执政资源具有易转换、易流失、易波动、易盲从的倾向。由此视角出发,我们应避免陷入认识误区,要顺应和引导民众情感,并与其良性互动,以期提高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凝聚力、亲民度、话语权。

关键词:情感资源;意识形态;现状与对策

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是为了解民意、聚民心。然而,民意不仅是一种理性的逻辑表达,也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果仅通过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民众的理性思想,而忽略与民众的情感呼应,民心则会因为缺少情感积淀而淡漠理性逻辑,意识形态工作也将因不够亲民而难以深入,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推崇情义的国度,从情感角度审视意识形态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一、情感资源之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意义

意识形态是对事物的理解、认知,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是一种具有较高系统性的理性认知。情感资源在学术界没有专门的论述,根据目前较为统一的见解来推导:如将情感资源列为执政资源的一种,它与意识形态资源同属非物质执政资源,只不过意识形态属于理性范畴,包括思想、理论、文化、信仰等;而情感属于感性范畴,包括感觉、感受、情绪等。不论是理性资源还是感性资源,对于一个政党来说,都应是支持执政的资源,而且从认识角度看,感性认识须上升至理性认识;从资源属性看,情感资源可提炼为理性资源,理性资源可引导情感资源。二者既同时并存又彼此相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须梳理情感因素,整合情感资源。

1.情感主体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为确保民众支持执政,须通过与民众交往,使民众成为其所倡导理念的推崇者。然而民众不仅是理性的共同体,也是个性化的群体,甚至民众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鲜活的、经历各异的感性存在。因此,在将对象化的民众理性同化的过程中,首先须考虑情感层面的接受程度,须确保所倡导的观念理念不背离民众的共同情感认同,不对抗民众的共同情感基础,要对民众的情感因素作针对性分析,使自己倡导的思想理念以民众最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2.情感认同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工序”来看,意识形态的认可一般先经历情感的认同,再到理性的认知,这也就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先交心再讲理的原因;二是从“工效”來看,如有一定情感基础,民众对相关意识形态观念倾向于持接纳的心态,由入心到入脑,将降低相关工作成本;反之,如无情感基础,意识形态观念由先入脑再入心、由先理解再接受,相关工作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的理论在民众基础较好的根据地能够迅速传播的原因。根据地的很多革命战士虽然文化理论水平不高,但是出于对党的情感认同,依然能够展示出很高的政治觉悟。

3.情感凝聚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目的。民众支持政党有出于理性判断的支持,有出于情感认同的支持,也有迫于外界压力的支持。如果是出于压力的支持,一旦这种压力解除,则可能发生报复式的逆反;如果出于理解而被接受,那么,逻辑层面的正确及现实层面的合理可使这种接受变得更为持久;而更为理想的状态是既有理性的认同又有情感的接纳。因此,政党所倡导的思想理念不仅要合理还要合情,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仅要说理,还要追求情理通达,而更高的追求是使民众理性之所思与情感之所属趋于一致,即民众对于政党不仅有冷静的理解也有温情的依赖,而且这种相互依赖的情感越来越凝聚,成为政党执政最可靠的资源。

二、基层意识形态的现状

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浙江杭州、台州、温州三地14个村(社区)的民众进行了意识形态现状调查,相关调查结果如下:如表1所示,在近1000名接受调查的基层民众中(以下各表格调查的对象和基数相同),97%的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所了解。

问卷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角度对浙江基层民众的思想现状进行了检测,结果较为理想,绝大部分接受调研的对象三观端正,充满正能量,这反映浙江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面较好。但是问卷中每个问题都出现了选择“不想回答”选项的现象,甚至选择与预期选项相反选项的现象,这说明基层民众在思想意识层面并不统一,或者即使理性层面认同主流观点,但情感上并不愿意承认和接受。这在与部分基层民众的座谈中得到了印证,课题组发现了以下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基层民众虽认同中央,但不亲近基层组织,对中央领导集体以及中央的战略决策一致拥护,但是对于当地基层党委和政府的一些做法存有非议,认为他们没有较好地贯彻中央精神或者执行走了样;二是虽赞许过去,但不认可现在,对过去社会状态表示肯定,或者有意识地对过去的不好情况避而不谈,选择性地用过去好的方面来对比今天的不好方面,以表达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情绪;三是虽肯定成绩,但不宽容失败,对党和政府取得的成绩予以赞赏,同时对于一些暂时没有改观或者出现曲折的情况缺乏足够的耐心,不能设身处地根据主客观条件理性地解读出现曲折的原因;四是虽崇敬先进典型,但不深思腐败,对于党员中出现的先进典型人物表示崇敬,但是对于干部腐败现象惯于指责和宣泄,而不愿用更多的精力来进一步审慎思考腐败产生的原因,甚至故意以偏概全,做出“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结论。理性层面都能通过的事情在基层民众的情感上却过不去这道坎,这与问卷统计结果截然相反,满腔负能量。这表明切换到情感资源视角,浙江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并非高枕无忧。

三、有关基层意识形态工作认识的误区

针对上述现象,课题组与部分镇、街基层意识形态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探讨,大家在结合各自工作实践给出具体解释的同时,在外部大环境的作用方面也达成了共识,即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开放网络世界的冲击、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传统思想文化的断裂、多元价值追求的形成、民众自我意识的提升等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应该说这些解释不无道理,但是据此引申出关于民众思想觉悟的负面评价,并做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盖棺定论,有失偏颇。

1.情感资源视角下的“民众功利”。在相关工作人员看来,民众不认同基层政府、不认可当下状态,无非是认为基层政府没有让自己享受中央政府所期许的红利,是基层政府导致自己现状与预期的落差,这是功利心在作祟,如果获得了相关利益、达到了心理预期,再或者主体看淡了功利,那么他会表现得公正和理性些,可惜现在民众太功利。这一观点具有一定逻辑,但不是事实全部。其实,即使民众都是淡泊名利的谦谦君子,也无法保证完全公允地评价基层政府、理性地看待现实。因为谦谦君子也是情感的主体,而情感作为执政资源不像其它非物质性资源那样稳定,即使不是出于功利的原因,在主客观各种不能预测的偶然因素下,主体对于同一事物在感觉层面也有可能产生前后截然相反的反应。因此,与其说民众越来越急功近利,不如说情感资源太易转变。

2.情感资源视角下的“民众寡义”。在相关工作人员看来,民众以古非今、对当前基层政府所做努力视而不见、“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越来越多,是因为在当前各种价值理念冲击下,人们越来越不讲情义、越来越不重感情;同时,“商人无恩,唯借不赐”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所以,无怪乎民众越来越薄情寡义。岂不知,其它非物质形态的执政资源只要其理念体系的逻辑正确,不论时间多长,它都可以是民众评判事物的依据,都可以发挥支持执政的作用,而情感需要主体持续地维系和呵护,一旦情感停止释放,经过时间的淡化,它将因为主体的感觉不在,其作为资源的属性也不复存在。也许对于民众个体而言,如处在相对封闭的交往空间,他会对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有如初如昔、悸动不已的感觉,而对于民众整体而言,在开放的交往体系中自身也在不断的代际更替,共同的经历、集体的认同相对容易被岁月抚平和淡化。因此,与其说民众越来越薄情寡义,不如说情感资源太易流失。

3.情感资源视角下的“民众浮躁”。在相关工作人员看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压力与日俱增,民众情绪焦虑、性情急躁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民众对于基层政府的一些暂时没有改观或者出现曲折的情况缺乏足够耐心,不能设身处地根据主客观条件理性地解读曲折出现的原因,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心理的映射。其实,即使在社会慢节奏下,民众内心充实、心境淡定也未必能够给予基层政府足够耐心。因为相对于其它非物质性的执政资源来说,情感缺乏内在的逻辑维系,它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很容易被动地受具体事件影响而加强或减少,甚至反转态度,所以主体个人所历每一事件对其情感的稳定性和持恒性都是考验。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不可避免地要不断经历各种关系和事件,情感则不可避免会随之波动。因此,与其说民众越来越心浮气躁,不如说情感资源太易波动。

4.情感资源视角下的“民众无知”。在相关工作人员看来,民众惯于指责和宣泄,而不能用更多的精力来审慎思考腐败产生的原因,这既是社会浮躁的体现也是浮躁社会的结果。民众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并没有使自身知识储备呈指数增长,反而使知识碎片化,他们在眼花缭乱的观点理念面前应接不暇,虽心情急切却迷茫无措,无法择一系统地、深入地、心无旁骛地学习,因此大多沦为没有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只会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无知者。然而,现实中却不乏高级知识分子参与邪教的案例。由此可见,民众被各种社会观点所左右和带动并不与其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构成直接因果关联。其实,主体在评价一件事物或者选择相信某一观点时都基于一定的理性判断,但是每个人不可能在任何事物上都有理性认知,即使有理性认知也并不能完全排除感性因素的影响,而情感不像理性那样会秉持一定原则,它随时有被相似情感所带动、感动的可能,具有盲从的倾向。因此,与其说民众越来越迷茫无知,不如说情感资源太易盲从。

四、情感资源视角下改善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路

如果只看到社会心态的功利和浮躁以及社会大众的薄情和迷惘,无视民众情感的倾向和特征,那么意识形态工作或多或少会陷入两难境地:如迎合不良的社会心理、满足民众的无端欲求,只会使社会风气越来越恶化,意识形态工作越来越艰难;如果对社会心理置之不理,對民众诉求不予回应,则会将意识形态工作推向民众的对立面。其实,切换审视的视角,从无可厚非的工作缺漏中发现隐患,从无可挑剔的工作局面中找到突破路径,对民众情感进行引导,主动与民众情感互动,那么情感将成为意识形态工作资源而非阻碍。

1.与民众情感齐变,提高意识形态的纯洁性。

把握情感易转变的倾向,对民众逐利心理做客观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民众并不是无端强调个人利益,他们大多都是在信息不对称前提下认为个人应得利益受到损害,才显得斤斤计较。在此种情况下,民众对于执政党的情感更加容易转变,即使原先有好感,也难免会由爱生恨或者变得爱不由衷。对此,意识形态工作如只是一味压抑、强求或者站在对立面说教,则只会使得民众更加逆反。既然无法阻止情感转变,不如与其一起变化,一方面站到民众当中去,与其打成一片;另一方面让民众走近自己,与我融为一体。这样无论民众情感如何转变,党和民众都不会站在彼此的对立面,民众对于党的情感才会真挚而不含杂念。具体而言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转换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定势思维,即认为意识形态工作一定是站在工作对象的对立面进行程式化的说教。要由向民众强调“请相信我说的”转变为邀请民众一起探讨“我该怎么做”。

二是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过程作为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种方式。让民众感觉被关心、被重视、被服务,让民众了解政府决策举措的初衷、背景、条件以及存在的困难等等,让其感同身受,得其理解支持,与其共同谋划,提升民众在地区发展事物中的参与感。

三是改变在自然和计划经济时代淡漠物质利益、压抑物质欲求的思想,转而尊重民众的合理需求。随着生产发展,民众自然会对生活有更高的期待,设身处地站在民众立场思考,把民众的需求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尽可能让本地区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本地民众,让民众有获得感,拉近民众与基层政府、基层组织的心理距离。

四是开诚布公,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扩大听证、问政的使用层面、广度、频度,拓宽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使民众了解真实情况,用坦诚换取民众真心,减少双方联系过程的信息异化,提升统一意识形态的纯洁性。

2.与民众情感顺流,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承认情感具有易流失的倾向,不要认为民众过去崇敬我们党,现在和将来也必定会崇敬,要认识到民众集体记忆的淡化和流失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既然情感会淡化、会流失,我们一则要在淡化的过程中制造“昨日重现”,强化记忆;二则要与民众情感一起顺流,制造党与民众与一起奋斗的新记忆。具体而言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加强对党的历史的宣讲,让民众了解党的真实历史,明白我们党进行革命和开展建设的艰难,体会先辈的崇高和伟大,期间要注重变“我讲给大家听”为“大家一起追忆”,多让年老者口述历史,追忆当年与党一起战斗、一起建设的经历,并做好相关视频的录制和保存。

二要意识到代际更替已经成为我们党情感资源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如表8所示,36%的基层民众在46周岁以下,23%的在46岁至55岁间,即再过几年,一半以上的基层民众为七十年代及以后出生,他们没有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民众与党一起战艰苦创业的经历,与党的情感积淀较浅,与党的情感联系相对较弱,难以像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那样在我们党出现重大失误后依旧无怨无悔跟党走。

三是加强对“八零后”、“九零后”及“零零后”年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让他们感觉自己与祖国一起成长,加深与党的感情联系,让更多的民众认同党的历史、并认定自己与党一起携手前行,不断增强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与民众情感律动,保持意识形态的亲民度。

正视情感具有易波动、易被其它情绪所感染和带动的倾向。特别是在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前提下,情感波动的频率越来越快,如一味认为社会越来越浮躁、民众越来越薄情寡义,而意识形态工作一味保持高冷、一成不变,则有可能陷入单调乏味的困局。因此,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顺应波动不已的民众情感,以普通百姓喜欢的方式互动起来,与民众情感律动起来,民众才可能将我们党和政府真正看成是自己的党和政府,将相关工作人员看成是自己人,在此基础上,意识形态工作才会得到民众认可,才会具有较高亲民度。具体而言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要克服现有的一些过于僵化、呆板的理论宣传形式(多为单一灌输式说教),克服宣传中“大”和“空”的现象,避免因空话、套话多导致民众出现逆反心理。如表9所示,只有23%的基层民众认为自己参加的党性教育,教育方式多、效果好。

二是改变单纯依靠革命时期的理想和热情来开发意识形态资源的局面,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提升其应用现代化手段传播思想的能力和水平,帮助其学会综合利用网络、电影、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工具,采用歌曲、喜剧等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为民众情感的持续释放制造新奇点、亮点,使其一直保持兴趣,持续关注、避免民众审美疲劳。

三是有意识地为快节奏的社会注入慢生活理念,加强对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整合,形成一个以党的思想为核心原理、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理念的普适性意识形态,为民众的情感波动提供一个广阔缓冲地带,减少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直接冲突。

4.与民众情感同梦,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客观审视当前民众情感易盲从的多因性:一方面,知识、信息爆炸式增长和民众碎片化吸收之间的矛盾弱化了民众认知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开放社会条件下各种思想、观念、理念相互激荡冲击民众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趣旨;上述情况下,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声不够有力,社会主导性不够强。对此,我们既要充实和强大民众的内心世界,将正确的思想理念植入民众心里,和民众建立共同的理想;又要整治和肃清民众思想的外围环境,唱响主旋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具体而言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明白意识形态所表达的理念一般都既具有普世性又具有超越性,但并不是所有普世价值都能被所有基层民众所理解和接受。比如,此次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村(社区)的思想宣传册很大部分是关于党的理论的纯理论化、说教式的读本,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基层民众来说,要理解这些读本中较高的政治理论已存在困难,更不用说参悟其中微言大义。如表10所示,初中专及以下人员占到43%,接近一半;如表11所示,只有44%的民众能够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其它信仰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对党的思想理论在做深度挖掘的基础上精简提炼,然后再做通俗地、持久地宣传,要使得党的思想理论成为一种深刻的理性认,知保存在个人的认知结构中和行为习惯中,成为其进行价值判断和是非辨别的标准,即使淡化了、遗忘了,也在遵守和执行。

二是适应社会利益主体异质化条件下,不同文化理念、价值追求相互碰撞激荡的新常态,以包容之态吸收普世价值,适时将反映时代特征和适应社会心理的先进理念融入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注重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民族性。

三是防止腐朽思想、落后观点的蔓延,警惕西方敌对思想意识的侵袭,强化党对媒体话语的主导权和对思想舆论的控制权,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歪风邪气,为民众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廓清环境。

四是要倡导社会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宣教的质效,与民众建立共同理想。

须说明的是,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本课题强调从情感资源视角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并不要使意识形态脱离现实存在而迎合主观情感,现实社会的生产是意识形态工作基础。在此前提下转换视角,正视情感因素在凝聚民心、稳固执政地位上的作用,为优化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徐昕.执政资源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2]刘总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新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3]郑永年.再塑意识形态[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5]赵中源.民生与执政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

[6]刘慧 李艳.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现状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

[7]剻正明 杨新宇 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8]何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资源[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

[9]彭继红.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10]王永贵.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

[11]王冠中.社会资源与中国共产党执政[M].北京.首都师范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12]孟繼明.资源型政府 ——公共管理的新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作者简介:

石翼飞,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教育科科长,高级讲师。

周玉祥,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

陈雄,杭州市余杭区信息中心应用推进科科长。

猜你喜欢

现状与对策意识形态
浅析多德福嘉兴食品城网络营销现状与对策应
新疆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关于汽车客运站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当前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及建议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