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廊坊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7-05-13张小青张学生马文慧王晶
张小青+张学生+马文慧+王晶
摘要:本文采用逻辑分析、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专家访问等多种研究方式,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对廊坊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廊坊市体育产业战略发展的意义、可能性等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以此为前提针对性提出战略发展策略拟定和实施的相关意见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体育产业
一、体育产业含义界定
以社会为对象进行体育产品提供的同类经济活动与经济部门的综合即为体育产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起着支撑作用[1]。
在我国社会发展环境中,体育产业同体育事业有着概念方面的不同,体育产业有着排他、私有属性,将盈利作为首要意义,由非政府的经济实体开展投资而获得发展;体育事业有着社会、公益属性,不将盈利作为存在目的,由政府开展投资。我国体育产业同体育事业区别的关键点在于体育产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为非公共性,获得方式为市场交换,而体育事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可为社会民众普遍使用,有着公共、无偿的特性[2]。
二、京津冀体育产业发展概况
社会的发展进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大众体育时代悄然而至,由此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经济发展形势。京津冀站在我国经济发展前沿,体育产业同样也有着较为前端的发展,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积极改变并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又一和谐动力。各大体育场馆的建成、体育用品及休闲娱乐产业用品展览会的定期举办、各大体育产业协会的发起成立以及诸如奥运会等大型体育盛事的成功等等都是京津冀体育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有力证明,事实表明,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存在着多种形式的产业链,市场化程度较高且展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有着较强的进步潜力和发展空间[3]。
三、廊坊市体育产业发展困境及原因
廊坊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同级城市较早,但不能否认其进程发展并不突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城市体育场所在质量及普及率上都有着明显提升、体育会所数量增加、民众参与体育互动数量上升、体育产品消费人群逐渐上升、政府及社会相关单位对体育产业的资金投入较之以往也有了明显增加,客观事实显示了廊坊体育产业发展的积极有效性[4]。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发展過程中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不协调现象,例如文化层次偏低、产业链条偏短、体育产业竞争力偏弱、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等,对廊坊市体育产业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是提出应对策略以提高其发展成效的必要前提。
(一)产业市场规模小
当下,廊坊市已经开始了对体育产业的关注并着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灵活实施了诸如典型示范、资金支持、制定支持政策以及大力开展市场宣传等多方面举措,取得了可喜成果。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受城市经济发展、民众消费理念、民众收入水平以及体育产业经营观念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同北京、天津等地区相对比,廊坊市体育产业市市场规模依旧偏小,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同时由于资金来源单一、政府支持管理力度不足等因素,体育产业未能形成集群,更高一级的体育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市场运营仍需要更多的分析、研究和针对新规划。
(二)体育消费目的性模糊
随着大众休闲的发展及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深入,民众活动场所的范围有了大幅度扩张,由过去的公园、街道发展到现在的社区广场、温泉洗浴等等,相对于过去,廊坊市民众休闲活动的层次较之以往有了多元化的提升。而民众对健康的关注使体育健身逐渐成为休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由过去的舞蹈、球类活动、跑步到现在的瑜伽、高尔夫、保龄球等,体育产业的消费人群由过去的基层大众延展到中高层收入群体、高级领导者等。尽管如此,受个体消费背景、承受能力、收入水平等因素限制,体育产业的消费人群出现了较为普遍的盲目性,如游戏厅昼夜消费、歌厅舞厅“群魔乱舞”,种种消极表现使以中老年为代表的消费人群对部分体育场所的发展产生排斥心理。可见,对消费目的的明确、对消费理念和层次的引导及规范是廊坊体育产业谋求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又一问题。
(三)缺乏地方文化特色
依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兴盛渔具有限公司、新星台球器材厂等为代表,一大批有着先进技术、良好质量和顺畅销售渠道的体育用品企业在产业聚集功能的作用下载廊坊市成立并发展壮大。然而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其地方文化特色不足,传统意义上的燕赵文化内涵未能在体育产品中得到有效的表现,无论是品牌意识还是对地方文化内涵的挖掘都无法满足廊坊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偏低的市场占有份额和品牌知名度都是消极影响的外在体现,要推动廊坊体育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特色的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四、廊坊市体育产业发展策略
(一)体制创新与政策完善
以政府为引导全面深入的调整与廊坊市体育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相关规定,最大限度的降低行政审批事项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加市场的开放性并广泛吸引社会资本,走赛事、活动的市场化道路。以体育行业协会为主导开展产业内的自主决策,鼓励优质资源开发并因此为基础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大众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对社区体育建设及改造予以适当的政策支持,鼓励民众健身,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培养民众基础。
(二)促进市场的多元化主体发展趋势
受经济等客观条件限制,政府及相关部分应通过宏观调控手段适当降低体育市场的准入台阶,增加体育产业发展的迅捷、灵活性。要从廊坊本地群众需求出发结合城市特色推动体育、娱乐、休闲项目的发展,丰富民众体育文化生活,为体育产业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引导构建本地体育产业协会,通过政策制定、行政管理等方式强化行业的自律性,保证廊坊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健康有序,为构建廊坊体育产业品牌扫清障碍。
(三)保障体育产业发展环境的健康
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环境、场所不可所缺,现实调查表明,健身设施、场地等已远远无法满足时下市民体育活动需求,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体育器材设施以及有着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指导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以服务基层受众为目标在人口聚集区建造、完善体育运动场所,从整体上降低体育活动的消费水平;其次,组织教育机构、学校等培训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健身指导人员,使其为大众提供科学专业的体育活动指导;第三,在县域范围内建设健身中心,配备专业人士开展基层指导,以此使体育活动范围及层次得到扩展;第四,构建并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机制,通过引导的方式加强基层民众生活方式的健康性,以此为基础为体育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做大做强体育企业。
整合廊坊市优质体育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自主品牌,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提高服务贸易规模和水平。扶持体育传媒、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企业发展。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大力扶持社会资本组建体育赛事公司,主办和承办各类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支持传统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针对我市企业小、散、弱的状况,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积极引导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品牌建设,发展高端体育装备制造业。
(五) 抓好潜力产业和特色产业。
大力培育健身休闲,以足球、篮球、排球为切入点,加快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项目发展。要制定足球项目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制定全市冬季运动规划,促进冰雪运动加快繁荣发展,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巩固提高廊坊体育场馆的管理措施、加强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合作发展、靠京津冀協同发展政策扶持,促进品牌赛事活动,不断提高廊坊本地体育产业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各地创办更多的品牌赛事活动,以此推动廊坊体育产业的发展。
结语:作为社会文化和第三产业组成部分的体育产业,是一项非常有潜力的朝阳产业,对于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 京津冀地区的体育产业也获得了长足地发展。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信息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发展是大势所趋。同时对位于京津中间的廊坊,其体育产业发展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民间资本投资的体育产业项目,在核准备案、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享受与国有资本投资同等待遇。鼓励境外资本投资我市体育产业。对已建成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可通过委托运营、融资租赁、产权转让等方式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众对体育健身需求的增强推动了我市体育产业的兴盛发展。廊坊市体育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环境给廊坊体育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人们意识到了体育经济的重要意义。政府及体育部门应抓住机遇,采取科学有力的举措使其体育产业壮大变强,使其能够在地方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进程中发挥更高、更强有力的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孙班军,李燕.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 2) .
[2]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报告[EB/OL].( 2010-02-08)[2010-2—05]. http://www. bjstats. gov. cn/sjjd/jjxs/201002 /t20100208_165774.htm.
[3]赵钢,关于我国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5,(2):9
[4]黄银华,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风险管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37(4).
作者简历:张小青(1977.2——),男,硕士,山西平原人,华北科技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注:本论文是2017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廊坊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017059)”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张小青 张学生 马 文慧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