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反思与展望
2017-05-13胡文兰
摘要:随着贫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失独家庭、离婚等相关问题遍及城市、乡镇和广大农村社会,社会工作服务需要进一步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和人性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充实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十年来,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培养适应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基于地方院校地理位置偏远、起步晚、发展慢等原因,社会工作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但地方院校近农村、亲基层、熟悉地方文化,对培养服务地方、扎根基层的社会工作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应用型人才;地方特色培养方案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西方舶来品,从20世纪初的一些传教士在中国的大学开始讲授社会学、西方社会服务等课程;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再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百业复苏,各高校陆续恢复一些专业办学。1993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及中华女子学院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至今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土壤上已经历百余年的发展,而作为一门专业在高校的发展也二十余年。[1]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中华女子学院之后,全国许多重点高校相继开设社会工作专业,21世纪初各省省属高校也纷纷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策部署,十年来,社会工作的理论界、教育界和实务界从顶层设计、机构设立、项目实施、人才培养推进专业发展。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贫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失独家庭、随迁子女、离婚人群、吸毒販毒等相关问题遍及城市、乡镇与广大农村,社会工作服务需要进一步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和人性化,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将社工人才队伍列为国家主体人才队伍之一。许多地方院校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响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继全国名校、省属院校之后纷纷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培养适应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一、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回顾与反思——以安顺学院社会工作为例
安顺学院坐落于贵州省安顺市,是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普通本科高校。本着“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全面发展,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具有较强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安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的服务面向,在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应用性复合型能力的培养。
安顺市下辖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以及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龙宫风景名胜区。总人口289.9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9%。[4]具有苗族、布依族、屯堡和三线建设等特色文化,近年在小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及山地旅游开发等项目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此进程中一系列社会问题相伴而生或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重。
在社会需要及学院发展双重促动之下,安顺学院于2010年申办社会工作专业,2012年开始招生,下属政法学院,至今年为社会培养了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四年的教学与实践的探索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广泛参与安顺当地的社会活动,如社区服务、“三区计划”等,毕业生分散到贵州各地的社工机构、基层政府、中小学等领域就业,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回顾这四年的办学历程,由于安顺学院区位偏远、起步晚、发展慢等原因,社会工作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
1.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需辅以充分的实践活动才能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和技术。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采取试点、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与安顺学院同类的许多地方院校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更加重视学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案设计。[2]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极为重要,相应的硬件设施支撑非常关键。但很多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紧缺、起步晚等原因导致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就社会工作专业而言,社会工作实验室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备的支撑条件。首先能培养学术兴趣,拓展学生对书本知识和原理的认识,进而获得从事社会工作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其次,实验室也是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平台,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务、科研的整合发展。实验室基本设施应具备摄像放映系统、个案小组社区模拟实务系统、学生及案主档案管理系统等。应拥有台式电脑、电话等基础办公设备,数码照相机、摄像机、DVD机、录音笔等科研设备,笔记本电脑、投影机、投影屏幕等教学设备,可以支持实验室观察监控、田野实务调查、教学演示等需要。在本院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硬件设备均已齐备,但未建立系统的社会工作实验室,未能为学生提供个案小组社区模拟实务系统、学生及案主档案管理系统等相关设施,相应地也没有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学生学习、研究、模拟实务和教师教学等造成极大不便。
2.师资力量不够,师资结构不合理。社会工作最早形成于西方社会,引入中国后较早地仅在东部沿海城市及一线城市发展,中西部起步较晚,地方院校开办此专业一般起始于近十年。就全国来说专业年限不长,积淀不够深厚,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遂很多地方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后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师资引进困难。就本院来说,首先人数上,在社会工作开办之初专职教师不足10人,经过四年的发展达到12人,外加兼职教师共22人,对于现有教学任务来说师资力量不够。其次结构上,现任专职教师中年轻教师、中级职称教师为主,专业角度社会工作专业的仅有2名,其他皆为社会学、民族学等专业转型而来。获得初级社工师证的一名,中级社工师证的1名。总体而言,老中青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因人设课,教学不专业等问题。
3.社会合作不深入。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本科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晚,与地方社会组建的实践教学平台有限。社会工作专业近年刚开办,与社会相关领域的联系与合作起步晚,遂在校-企合作、政-校合作等方面搭建的平台更加有限,合作不深入。如本院社会工作与安顺市、各区县民政局、司法所、养老院、福利院及各社区等有接触,但实质性、深层次的合作项目尚未得到有效开展,导致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元的兴趣取向和关注热点,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培养服务地方、适应地方的应用性人才来说是一大掣肘,对地方发展和学生成长都极为不利。
4.地方特色不明显。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内高校发展20余年来,虽理论界、教育界、实务界一直在为专业本土化努力,但至今所使用的理论架构及专业方法还是以参照国外成果为主,地方院校在办学中更是沿用这一惯例,在培养方案制定、实务开展方面仿照国内办学较为成熟的高校。总体而言一是西方舶来,二是模仿名校,地方特色不明显,结合地方实际不密切。
二、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优势
以安顺学院为例,社会工作专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在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环节需要补充和完善,但从目前在校生与毕业生发展状态而言,地方院校的社会工作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1.区位上离基层最近,与农村最亲。首先表现为与地方基层空间距离最近,一趟公交就能到达某一社区或村社进行实践活动,方便调查研究、实务开展与了解民情。其次地方院校的生源构成以本省为主,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地区,对当地的习俗及生活习惯较为了解,对贫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青少年早婚、拆迁户等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热点问题非常熟悉,社会工作“帮助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宗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专业理论、方法和技巧反观自身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和技巧,又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家鄉现实问题探索与尝试。
2.地方资源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地方高校另一优势在于扎根地方社会,其专业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就安顺而言,屯堡文化中的古村镇发展与保护,[3]文化遗产传承,布依族苗族村落旅游发展进程中的村民自主自治,三线建设企业老年职工照顾等议题是安顺当地面临的重要问题,安顺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者可利用这些地方资源,扩展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工作。
三、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发展思考
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可谓优势与劣势统一,机遇与挑战并存,既要正确看待过去与现在存在的不足,也要认识到发展的前景,更要勇于担当当地社会发展的重任,在社会变迁、和谐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反思中打磨,在摸索中前进。
1.深化研究。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于8月25-26日在武汉大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高端论坛——十年回顾与展望” 论坛讲话指出:“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研究一要把握好研究方向,二要突出研究重点,三要强化研究保障。”一个专业的发展关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地方院校作为地方最高学府,是人力和智力的集中地,为地方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社会工作要适应地方发展需要,作为当地最具专业性的教学研究团队,更应深化研究,探索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地方实际问题,为困难群体及特殊群体提供专业服务。构建社会保护与关爱支持网络,将党和政府的惠民举措细化落实。
2.加快转型,优化师资结构。前文所述,安顺学院现有专职教师中多数从外专业转型而来,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国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相对紧缺,许多地方高校和本校一样存在相同的问题。遂现有状况之下,只能通过加快教师转型来优化教师结构。如学校层面应出台相关制度增加教师到办学成熟的高校、沿海城市及专业社工机构交流学习、深造的机会,对教师在转型过程中提供外援性帮助,提高专业水平。
3.加强基础设施,加大实践教学投入。社会工作专业技能性强,基础设施支撑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学生实务能力的发展及理论知识的把握。首先,完善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与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深化学校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合作,实现社会与学校共同培养适应地方发展的人才。其次,保证必要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需要多方面条件支撑和一定的经费支持。在地方本科院校有限的办学经费当中应适当考虑实践教学经费的预算,并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使得有限的经费使用在刀刃上,达到良好效果。第三,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并不是一味追求学时上的数字体现,应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使得培养方案切实可行,效果明显。
4.突出地方特色。首先,培养方案上不能一味模仿照搬名校,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标准有别于重点院校,遂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紧扣地方实际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例,安顺市下辖不少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学生在开展社会实务过程中频繁接触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课程开设方面应考虑学生民族文化与民族理论政策、宗教习俗、地方传统文化等知识。开设文化人类学、民族理论与政策、宗教学、贵州文化专题等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避免文化识盲,借鉴田野调查融入式的实务作业能力,熟悉文化背景与理论政策,便于沟通与服务的开展。其次,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和沉淀教学素材,积极研究,形成真正适合于地方院校的自编教材。地方院校培养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相对于重点高校,实践能力更加重要,培养目标有别,教材也应该更有针对性。第三,组建社工机构,承接实践项目,这首先有利于地方发展,产学研相结合,其次让学生有更多深入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四、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社会结构的剧变,心理疏导、扶贫济困、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矛盾调处、社会融入等都需要社会工作者投身奉献,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需求越来越大。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其办学的缺陷与不足,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要客观认识现状,抓住机遇,从教育、研究、实务等领域进行突破,办有特色的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和输送适应地方、服务基层的高品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8.
[2]胡文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实践教学的意义及困境[J].考试周刊,2016(63):141-142.
[3]胡文兰.社会工作的文化视角:兼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J].北方文学,2015(11):99-101.
[4]数据参考安顺市人民政府门户网:http://www.anshun.gov.cn/zjas.jsp
作者简介:胡文兰(1986-),女(布依族),贵州安顺人,安顺学院政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南方民族文化,社区文化,社会工作。
基金项目:安顺学院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贵州省重点学科建设·科研项目(项目编号:asxysxzzjyzdxk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