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了不起的奇女子
2017-05-13彭立昭
□本刊记者 彭立昭
一位了不起的奇女子
□本刊记者 彭立昭
杨洁是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第一代女电视艺术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制片人。30多年前拍摄《西游记》时,她与主创人员一起在选角、选景、拍摄过程中,历经千难万险,可以说,剧组的全体演职员是用当年唐僧取经的精神和毅力来完成这部巨著的。尤其是在技术和经费都十分简陋和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竟能将一部魔幻题材的经典巨著近乎完美地呈现于广大观众面前,其间的难事、险事、趣事、神奇事,让人吃惊、担心、大笑、感动不已!杨洁也因此片获得“飞天奖”“金鹰奖”“星光杯奖”等众多奖项。1988年,获得“十佳电视剧导演”之首;2005年在第一届电视剧风云盛典获得“终身成就奖”;2010年1月,荣获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杨洁导演去世十天前,“猴哥”六小龄童刚在微博上为杨导庆祝88岁生日:“杨洁导演不仅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的艺术老师,没有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就没有今天的六小龄童……今天是杨洁导演88周岁生日,祝杨导生日快乐、健康长寿!”仅仅十天后,六小龄童却又悲痛地发文:“从迟重瑞先生处惊悉我国第一代电视女导演、尊敬的杨洁导演去世的噩耗,异常悲痛,这是中国电视剧的巨大损失……我们永远怀念您……愿杨洁导演一路走好!”当天,他以“心情太过悲痛”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又辗转联系上杨导的女儿杨芸菲,她说,目前家里人正在低调处理母亲后事,“妈妈一生低调惯了,她也希望自己安安静静地走。”连追悼会的具体时间,她都没有透露。还好,六小龄童工作室郭捷发来一则消息:4月21日上午11时,八宝山告别杨洁导演。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4月15日杨洁去世当天,李健在《2017歌手》总决赛上唱了《女儿情》,这首歌正是86版《西游记》所有歌曲中唯一一首由杨洁导演作词的作品。
16岁时父亲送她去延安
为什么是杨洁拍出了《西游记》?她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奇女子!很少有人知道,杨洁出生于一个英雄世家,父亲是烈士杨伯凯。杨伯凯先生曾是《华西日报》和《民众时报》的创办人,一支铁笔,文风犀利,正气凛然。杨洁幼承家教,从小就喜欢小说、戏剧、电影,深知艺无止境,一生追求不辍。
15岁时,杨洁和家人住在华西日报社的大院,在那里她认识了一批当时文艺界的名人,比如应云卫和他领导的中华剧艺社。“他带领着著名的导演和演员——贺孟斧、张瑞芳、舒绣文、陶金、耿震、李纬、金淑芝等,以及剧作家神童吴祖光、漫画家丁聪,他们都成了我艳羡的对象。”当时华西日报社大门内有一个舞台,中华剧艺社的演员们经常在那里排练,深深地吸引了她的眼光。她很快着迷于戏剧所营造的世界——多么有意思,那是另外一个天地。于是,她壮着胆子向父亲提出自己想参加剧社的想法,但被父亲制止了。“搞文艺?不可能!将来你要做的是去延安!去革命!”从此父亲对她管教更严,不许她和演员来往。在这期间,她有感而发,写了《禁闭室的女性》和《他有什么罪》两篇小说。父亲认为写得不错,还在《华西日报》上发表了。从这两个标题可以看出,杨洁在年轻时代就有着热爱思考的个性。
16岁时,父亲送她去延安。从重庆到延安,她坐的是运输机。那是她第一次坐飞机,印象很深:里面没有一排排的座位,只有背靠机身面对面的两排座位;中间是空的。因为紧张,大家都吐得一塌糊涂。飞机很小,里面放了一些担架,上面可见斑斑血迹,大概是伤员们的鲜血还留在上面,令她联想起战争的惨烈场面。飞机上的座位都被担架占据了,大家都坐在担架上。后来,杨洁从延安转赴张家口,进入华北联合大学学习,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组织分配到文工团当演员。此后她先后在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济南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负责播音工作。正是这些早年的人生经历,培养了她倔强中不乏浪漫的性格,并为她后来拍摄《西游记》奠定了基础。
其实,杨洁老师第一次被人们所熟知,是在1949年。“青岛同胞,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刚接管的青岛市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今天是6月2日,青岛解放第一天。”那是1949年6月2日晚,杨洁向青岛市人民发出了第一条“青岛解放”的消息。
拍《西游记》圆人艺梦
解放后,杨洁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到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文艺部,她参与了各类文艺节目的播出。作为我国第一代电视导演,杨洁执导过《香罗帕》《追鱼》《十五贯》《小院风波》《蝶恋花》等著名古典剧和现代剧,积累了驾驭大型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功底。1979年,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她是导演,在一个时代变迁的转折点上,她用欢乐的交谊舞、热情的《祝酒歌》、柔美的《茉莉花》等中国人熟悉的、难忘的却被封存了许久的艺术品,让很多人惊喜连连。
杨洁生前曾回忆,“1953年,我在北京养病时,就溜出医院去看了《龙须沟》,从此爱上了人艺的戏。以后,《雷雨》《日出》《北京人》《虎符》……对剧中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印象十分深刻。1958年我到了电视台,为有机会更多地接近北京人艺而兴奋。所以我争取转播北京人艺当年上演的新戏《蔡文姬》,但被拒绝了。原因是电视台成立不久,技术尚未过关,摄像机经常坏,无法保证播出质量……之后,我专门负责电视戏曲节目,因此和戏剧从此无缘,更甭说人艺的戏了。只有等到拍摄《西游记》时才圆了我的‘人艺梦’。”
观众们发现,北京人艺的很多演员参加了《西游记》的拍摄,扮演了剧中的角色,如郑榕、吕齐、蓝天野、黄宗洛、林连昆、周正等老一辈艺术家以及吕中、吴桂苓、韩善续等,还有一些优秀青年演员,比如濮存昕、郑天伟、杨立新、李洪涛、梁冠华等。
曾在86版《西游记》饰演“黑狐精”的人艺著名演员吕中告诉记者:“我觉得她称得上那个时代非常有成就、非常卓越的一个导演,她把我们国家古典文学当中很多的精华在《西游记》当中都表现出来了。她那一代导演注重的是人物,《西游记》最能够抓住人的,就是她把《西游记》当中所有的人物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确实如此,杨洁导演一直注重人物的塑造。她拍摄的第一个电视剧是《聊斋》里的传奇故事《崂山道士》。播出后,剧中扮演王七的演员蔡渝歌还经常被人认出,还有不少人打听剧中王七的“钻墙术”是怎么搞的,认为很神奇。《崂山道士》之后,杨洁又看中了《三言二拍》里的《女秀才》。请了中国京剧院的两位编剧邹忆青、戴英录改编。她也曾建议拍摄一部完整的《三国》戏剧电视连续剧。
拍摄《西游记》之前,杨洁专门去北京电影制片厂找了老化装师王希钟先生,和他商量为《西游记》制作人物造型的事,没想到他们两个意见一致:妖魔鬼怪,神仙佛道,包括小妖小怪都需要造型。有的要全脸,有的是半脸,有的可用零件——鼻子、耳朵、眉骨等对面部进行局部改变。总的要求是:不但各有特点,还要尽量美化。“尤其是孙悟空,一定要使他既有猴相,又漂亮,美猴王嘛。猪八戒一定要可爱,不要像猪头一样……”
为了人物塑造,杨洁导演选角不拘一格,只要是适合人物形象、气质的,不论是越剧、评剧、黄梅戏、话剧演员,还是电影学院的学生,甚至是同乘一列火车的乘客,杨导全都“不拘一格”地悉数考虑在列,堪称首开“海选”先河。她对女演员的要求更是细致和苛刻,也难怪观众直呼当年西游女演员个个是“女神”。
用真火炼就火眼金睛
回忆起当年拍摄《西游记》的经历,杨洁曾用“历经艰辛”四个字来形容。当年,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杨洁带领团队,走遍中国名山大川,遍访各地隐士高人。在拍摄黄狮寨外景时,山路崎岖险要,那斜坡上边覆盖着小草,下面有湿的泥,她刚走第一步就滑倒了,在大家的惊呼声中向山下直滑下去,还踢倒了有功夫的文武小生黄文政。刹那间,她脑子里闪现出一个念头:“完了!他也完了!”幸亏当时杨洁被断树桩拦住了,才没有跌落悬崖。多年后,她说:“我相信真的是张家界的灵气救了我!”
拍摄《西游记》的难度,杨洁导演曾在很多采访中提及——比如《西游记》前11集全部都由同一台老旧摄影机拍摄,因为担心温度变化导致机器关机,剧组拍摄洞穴戏时就会连续工作四五天;比如当时完全没有特效、威亚的概念,剧组在香港学习威亚技术后愣是用细的钢丝带吊起演员,孙悟空师兄弟几个都因为钢丝断裂摔伤过,甚至还被摔得昏死过去。
拍摄难,杨洁要求又异常严格。在所有提到杨洁的微博里,六小龄童都尊称杨洁为自己的“老师”,因为她对他要求很严。在拍摄《西游记》之前,杨洁曾录播过六小龄童父亲六龄童的舞台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记得当初杨洁导演千里迢迢把他从绍兴选入《西游记》剧组时,他的母亲对杨导说:“你就把金莱当自己的孩子吧。”杨导也就像妈妈一样爱护六小龄童,“金莱必须作好吃苦的准备,生活要能自理,剧组不可能有专人照顾他;学习要刻苦,你现在所会的东西,距离孙悟空还很远,必须学习新的表演方法……”
1982年7月初,《西游记》在扬州开机。首先拍摄的是试集《除妖乌鸡国》,酷热的天气里,竟连续拍了23个小时。试集播出后,批评的声音很多。“我觉得自己演得像个大猩猩。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个星期没有出门。当时最担心的是杨洁导演把我换下去。”幸运的是,杨洁导演一直非常信任六小龄童,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一再提醒他,“金莱,注意猴气!”“她跟我说,你的表演要生活化,电视表演和戏曲表演的路子不一样,但如果一点戏曲化都不要,我找你这个戏曲演员干吗?你要把戏曲的精华运用到表演中去。”杨洁导演的话给六小龄童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顶住了压力。后来,《除妖乌鸡国》进行了重拍,也算弥补了六小龄童的遗憾。
在六小龄童的记忆中,杨洁是他遇到的要求最严的导演,定好了几点拍摄就不能迟到。“虽然她身体一直不好,但不管是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她都以身作则。”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西游记》里很多火烧的镜头,杨导都要求用真火烧。比如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就“火眼金睛”这一场戏。烟雾师为炼丹炉涂上了凝固汽油,拍摄时,烟雾师在拍摄区点火,并用鼓风机送烟。“我一钻进炼丹炉,火苗就蹿起一尺多高,我在里面火烧火燎。我心里想,导演怎么还不喊停啊。过了好几分钟,导演说‘好’,我对着镜子一看,‘猴毛’被烧焦了,眉毛、睫毛也都烧没了,脸上贴的猴脸也被烤得变了形。”
在《大战红孩儿》这出戏中,红孩儿要向孙悟空喷三昧真火。杨导让他里面穿上石棉衣服,外面套上孙悟空的盔甲,烟火师在身上洒上水,刷上凝固汽油。开拍时,红孩儿一吐火,他们就点火。一开始凝固汽油刷得太少了,火势不够理想,杨导觉得画面不逼真,要求重拍。汽油刷的更多了,但危险也加大了。当时唐僧在旁边拿着一桶水准备灭火,猪八戒拿着铲子准备铲沙子灭火,沙和尚拿着一块麻布袋,随时准备给他灭火。随着导演一声“开始”,大火把他的眉毛、睫毛以及猴脸左侧的毛都烧掉了,猴脸也被烧变形了。但杨导还没说停,他只好在地上拼命打滚。杨导看着监视器说:“好!好!好!”全剧组的人都兴奋起来,一起喝彩。
“大家都以为我在即兴表演,其实是求生的本能让我拼命往镜头外滚,杨导这才发现不对劲,赶紧让全剧组的人给我泼水、灭火。我足足窒息了一分钟,后来吸了一些氧气,才慢慢缓过劲来。这次把杨导吓坏了。”拍摄《三调芭蕉扇》,六小龄童系上钢丝,被大吊车高高吊起,只觉得胸口被勒得发闷。这还仅仅是开始,等火焰山的大火燃烧起来,他立刻成了架在烤炉上的“羊肉串”了。孙悟空上天入地,烟熏、火燎、捆绑、悬吊、翻滚,并且许多高难度、危险的武打动作,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由六小龄童自己完成的。为什么不用替身?他说,“真正的艺术,是无法用高科技代替的,表演艺术的魅力永远胜过高科技。”
把每一集都当电影拍
演员还可以只管演戏,但作为导演的杨洁,则是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为这部戏操碎了心。六小龄童说,“杨洁导演纵揽全局,大家都笑称她为‘如来佛’。”
“前25集竟然拍了6年,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六小龄童说,“我饰演孙悟空,从造型到表演到色彩,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完善。我们日日夜夜、时时刻刻都在摸索,每集都按电影的标准拍摄,等于拍了25部电影……6年25集的整体投入600万元左右,不算多。演员中我的工资最高,每集80元,导演和我们都一样,6年一共2000元工资。虽然不多,可是观众给我们的支持,我在其中的收获,是远远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历经艰险,深耕细作,回顾漫长的拍摄历程,我为整个剧组感动。”
1987年的大年初一,《西游记》剧组为了介绍该剧的拍摄情况,请各路“神仙”、“国王”给观众拜年。晚会没有太多大腕和高科技的声光电,但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获得网友很高的评价。“6年拍完25集,时隔10年,再补拍完后16集。前后共计17年,杨导和我们终于完成了《西游记》这部鸿篇巨制的拍摄。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取来了真经,回返我华夏。鬓添白发,减损韶华,战胜了八十一难心不老,赢得了世代传颂是酬答。人生总有限,功业总无涯……”六小龄童至今还记得补拍完最后一个镜头时的情景,“当片尾曲响起时,杨导和我们不禁热泪盈眶……杨导于我,是伯乐,是恩师,是杨导改变了我的一生。”
一份初心铸就经典
《西游记》拍摄时条件非常艰苦,可谓历经了八十一难才成就经典。拍摄本身遇到的苦和难,其实还并不是最严重的。
据《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透露,因为《西游记》拍摄周期长达6年且边拍边播,随着知名度慢慢提高,一些闲言碎语开始风传。中央电视台成立调查组到剧组了解情况,结果发现剧组生活太苦,反而表示要给他们加拨100万。不过,此后没多久,《西游记》依然被要求停拍,理由是前15集已经花掉了300万,预算用光了。无奈之下,杨洁提出由剧组自行找钱拍摄。而这,也是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现称中铁十一局)最终出现在《西游记》片尾“联合录制单位”中的原因。
中铁十一局信息经营管理办公室工程师斐东文先生告诉记者,1985年前后,制片主任李鸿昌通过关系联系上了中铁十一局,拉到了300万借款当做《西游记》的后续拍摄经费,“当时他们找不到钱嘛,急得够呛。”因为投钱给《西游记》,他需要每月到剧组去“监控”拍摄情况,因此跟杨洁以及中央电视台不少工作人员都很熟。他回忆称,在当时甚至连演员都不够用,制片主任李鸿昌是山东话剧团的演员,一人就分饰了7个角色:渔翁、黑虎精、多目怪、蜈蚣精、大臣、客商、接引佛祖。还有,六小龄童一人也分饰了N个角色——孙悟空、长安茶客、姨婆、九尾狐狸、车迟国老道、观音院小和尚、金光寺的和尚、中年道士等;迟重瑞、闫怀礼、马德华一人都分饰了多角。在他的印象里,杨洁导演事业心很强,“非常干脆,说一不二。她说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不为名利,集体用性命去搏,用心血创造。”一份初心,铸就了每个人心中的《西游记》。
清洁透明光明无比
2012年杨洁导演参加录制《鲁豫有约》“西游记剧组30年再聚首”的时候,笔者就坐在台下,这是我第三次参加有关《西游记》和六小龄童的节目录制了。在杨洁导演和老伴王崇秋老师走上台的那一瞬,内心涌起的一股暖流和一种说不出的亲切,至今记忆深刻。而首次见到她的时候,感觉她一定是一位“女强人”,但出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一位和蔼的老太太,眼神十分宁静。伸给你的是一双纤巧细软的手,甜润的话语时而伴着“咯咯”的笑声。
在杨洁导演的身上,总觉得有一股力量和自信在支撑着她。她遗憾地说,尽管一些电视节目为《西游记》剧组举行了“20年再聚首”“30年再聚首”这样的活动,但剧组的人却没有自发在一起团聚过。“拍摄的时间太久远了,乌鸡国国王没了、铁扇公主没了,沙和尚没了……在的人也各有各的事,而且岁数也大了。”悲伤的话语里,依然有她的心伤在。“《西游记》剧组最值得说的,是那个时代电视人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命精神。花絮讲得太多,实在太重复了。”但回忆起拍摄《西游记》的那段艰苦岁月和往事,杨洁导演表示:永远无怨无悔。
《西游记》是杨洁导演人生中最光华灿烂的一笔,也几乎是她影视事业的尾声。《西游记》之后,她还执导过《司马迁》《西施》《朱元璋》等不少其他电视剧,也都深受好评,甚至现在的年轻人也在豆瓣上给出了高分。
晚年的她,人淡如菊。看淡了一切的杨洁,生前和老伴王崇秋,居住在北京南郊大兴的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婉拒一切采访和活动,过着安静闲适的退休生活。王崇秋老师是《西游记》的摄影师,他不仅是杨洁导演事业上的重要伙伴,而且在生活中负责照料杨导的起居,多次在病床前服侍妻子,将她从病危中拉了回来。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堪称传奇。在他们家的客厅里,有一幅装裱好的书法作品最能表明杨洁导演的心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她对事业和人生,诚如她的名字——杨洁,清洁透明,光明无比。杨洁导演,您一路走好。
本文参考了《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等报道。
图片由六小龄童工作室郭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