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
2017-05-12李丹凤
李丹凤
【摘 要】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众多领域的发展均离不开事业单位的间接或直接参与。同时,事业单位也是国家形象的代表,肩负着社会责任和监督管理职能。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是保证单位高效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基于以上背景,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内控建设的意义分析入手,并结合相关现状和问题逐步提出了加强预算管理水平,提高内控建设力度的措施,希望能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建设
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之一,在事业单位内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引导财政资金的正确流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但目前事业单位在内控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問题,如全员预算不足,缺乏预算监督考核等,因此事业单位需面对这些现实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和内控制度建设。
一、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控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1.内涵
(1)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在对内外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以全局战略角度出发对单位某一期间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统筹规划,包括事前、事中、事后预算,可实现单位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资源的有效控制与合理分配,促进单位在某一时间段内能早日完成目标,并对未来时期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
(2)内部控制是指为了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和资产的完整准确,保证国家政策方针贯彻落实,从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控制、约束、评价、调整的一系列手段。内部控制以全面预算为主要手段,通过全面预算提高风险评估,从而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意义
(1)可协助领导层确定事业单位发展目标
事业单位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和内控建设,可从长远角度对发展方案进行设计,以国家经济政策和市场经济实际情况为导向,建立发展战略,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保证稳定发展。
(2)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全面预算和内控建设是针对事业单位所有人员,可将单位内部各项工作进行整合,并通过统一管理规划,将单位远期发展目标细化分解为各阶段的短期小目标,下达到各部门后通过相互协调、分工合作,能明确每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充分利用好单位内部的优质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目的。
(3)促进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
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为事业单位日常管理活动提供了重要凭据,通过建立预算管理目标能让单位各部门按照目标来开展各项管理活动,且在内控制度下能对预算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监督,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二、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控建设的现状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和考评方法
部分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仍然采用传统的单一方法,对预算管理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导致预算管理难以有效应对后期外部环境的变化,若外部条件与预算编制质检产生较大的差距,固定预算也就失去了作为日常管控与业绩考核依据的重要作用。此外,不少事业单位在预算考评上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缺乏应有的刚性指标,考核力度低,缺乏考评的动态管理等,不仅无法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权威性,而且会导致预算管理的约束监督效能被削弱。
2.全面预算管理执行效率不足
全面预算执行效果的优劣对管理成败有直接影响,在事业单位实际管理过程中通常会出现预算指标分解不彻底、事前/事中预算控制不够完善、对整体预算目标缺乏准确把握的问题,尽管很多事业单位领导层对总预算目标进行了分解细化,但针对分解后的预算管理小目标缺乏详细的业务说明与工作指引,导致实际活动与具体预算指标任务之间缺乏联系,导致单位基层人员和各个部门无法准确把握全面预算子目标,从而影响到单位日常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内控制度不健全
(1)记账凭证填制。有的事业单位对不同业务没有进行严谨区分,导致一张记账凭证上混合多种经济业务账面,且未对原始凭证张数进行明确标注,不同业务由一个管理人员来负责,从而导致贪污违规现象发生。
(2)票据管理。事业单位票据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票据的来源复杂,不仅有财政部门票据,也有自印、自购票据,且单位所使用的票据主要用于非税收入的收取,给票据管理带来难度,容易导致票据监督出现漏洞,损害单位甚至国家利益。
(3)会计核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普遍存在失真现象,例如没有对专项拨款和正常经费进行明确区分,导致二者使用界限和资金去向模糊,有些事业单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专款虚列现象,最终导致年终结余虚增或虚减,不仅给单位和个人用账带来诸多不变,而且会影响到单位信用体系的建设。
(4)财政和审计监督体系不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控法律监督机制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漏洞,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且外部监督机制通常受单位自身经济效益和保护主义的影响,无法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导致内部违规问题。
三、加强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控建设的对策
1.综合考虑单位各方面因素,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预算编审小组需结合单位上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经济发展情况,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制定单位、部门的年度总体目标。首先需对单位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全面清查登记,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其次,编制收入预算,并明确具体收入项目、征收标准以及征收科室和负责人,再对单位收入预算进行审核汇总,努力将通过挖掘单位工作人员潜力,尽可能实现的收入纳入到预算当中;最后,在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核准结余的原则下编制支出预算,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任务经费和专项工程项目经费几大方面,在编制时需充分考虑到单位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讲究优化配置,按照效率最优的算法编制支出预算。
2.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力
(1)事前管理。将预算编制的单位年度总目标进行分解,根据资源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在支出预算的人员经费方面,可分两部分进行分配,一部分按照社保部门核定的标准进行分配,另一部分按照单位人员经费和人事部门核定的人数标准进行分配,对经法定程序批准的预算指标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到单位具体部门和个人,不得出现未落实的预算,并根据责、权、利三者结合原则和可变即可控的原则,对各职能部门与个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享有的权利与应承担的责任进行合理确定。
(2)事中管理。在预算管理方案执行期间若外界因素发生变化,需以灵活性原则及时调整预算目标,从而及时、真实、准确的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例如出现财政拨款与专项工程项目资金重复或遗漏,但单位又暂时缺乏资金时,可结合预算内拨款情况,按月从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拨入到单位支出户,并在月报表中做好用款计划标记。
(3)事后管理。在年度预算目标执行完毕后及时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并展开讨论,不断完善和创新,为下一年度的全面预算管控积累经验。
3.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1)由单位领导层、监管机构制定完善的内控措施,对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约束,并在各部门分设预算管理小组以便于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例如在部门记账和收款,不同业务由不同工作人员负责,并对各类票据进行分门别类,杜绝单位因管理漏洞导致的贪污违规行为。
(2)完善和加强内控制度制度的执行力度。每个业务流程执行严格按照内控制度的规定执行。落实岗位责任人,对采购环节和资金支付使用环节,严格履行单位采购申购制度,申购人和采購人相分离,采购人和验收人相分离等;执行按照财政要求采购流程方式进行采购,严格执行对资金使用权限审批制度,对“三重一大”事项严格执行集体决策的制度等等,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3)加强单位预算监督。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以及单位自身三者互相配合,共同构建整个预算管理过程中的监督机制,从预算编制工作直到预算执行结束,始终履行监督职能,并对整个预算过程的实际绩效情况进行深入考核,消除内部控制中的盲区和保护主义,保证各项预算指标得到有效落实。
四、结束语
综上,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具体实施途径,且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因此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需从单位长远战略目标出发,对内外环境进行充分考虑后编制预算目标,合理分配优质资源,并通过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力,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内部控制的成效,从而实现事业单位战略目标,促进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海.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30(2):180.
[2]王卫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31(6):82.
[3]苗江.浅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J].中外企业家,2016,33(3X):45-46.
[4]孙晓敏.探讨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策略以及内部控制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32(31):117-118.
[5]任俨.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J].中国经贸,2016,21(10):24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