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下传统制造业人才造血机制研究
2017-05-12贾薇
贾薇
【摘 要】随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确定,各行业都将面对新经济状态下的挑战与变化,规划对制造业的要求是要分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同时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的精神和指导,鼓励和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加快发展,逐步淘汰落后、低效的制造产业,以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发展,形成经济运行的良性格局。传统制造业只有建立有效的人才造血机制,才能突破发展瓶颈,顺利完成转型升级。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传统制造业;人才造血机制
在“十三五”新形式新要求下,传统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难度可想而知,更有专家预测未来3年传统制造业将有一半左右会面临倒闭。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产业发展战略调整、资源全面高效配置、营销模式转型升级、人才高精尖培养等多方面入手,但是,能长久解决行业发展的瓶颈,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良性行业生态循环却要依靠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传统制造业造血机制的根本,解决了人才培养制度的核心问题,才能给传统制造业的逆转不良局势带来希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制造业转型难的问题。
一、传统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队伍依然庞大,工资待遇较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但从业人员技术短缺,学历不足,培训一两个月甚至几天时间即可熟练上岗,研发人员薄弱,顶尖创新人才不足,传统制造业还处于效仿阶段,缺少对中高级技工的培养,人力资源费用支出较高,却没有更高层次的效益产出,低效重复性的工作被片段化地安排在低工作水平的员工身上,周而复始,行业发展逐渐失去了生存的足够活力。
人才结构的设计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工艺型创新人才岗位过少,而基础重复性岗位过多,学科专业不对口,缺少综合管理或生产运营能力,盲目用员工数量来扩充产量,导致后续人员培养难度大,岗位职业精神程度低,服务理念缺乏,岗位角色的转换成本过高,距离实现创新型、经营管理型技工人才培养标准还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
二、“十三五”发展规划对传统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在“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传统制造行业无法再坚持采用固有人才培养模式来维持有效运转,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将智能化、综合化、国际化渗透到整个行业当中,颠覆了制造业的固有模式和方法,形成智能制造的新局面,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国外高端制造业回流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规划开始显现,中端产业已经向印度、越南等中低收入国家迁移,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已不再明显,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出现的倒闭风潮,真是这一趋势带来的连锁反应。尽快实现产业转型,改变人力资源结构,拓展人才培养领域,为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做好充分的人力资源准备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三、对传统制造业人才造血机制重构的建议
1.以“互联网+工艺”发展模式为造血基准
中国传统制造业在“十三五”规划指导下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聚焦,要突破发展的瓶颈,必须面对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人均产能、提升人才储备水平的问题,而“互联网+工艺”的行业趋势,将成为完善传统制造业人才造血机制的基准。
目前,我国的制造模式是将制造工艺分解成片段,原本一个复杂工艺被拆解成甚至上百个步骤交由不同批次的员工进行分步组合,这样每位员工掌握的技能都是单一的、碎片化的,能掌握完整工艺流程的员工太少,能对工艺进行深化、完善、创新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互联网+”的趋势下,缺少核心工艺,缺少掌握及完善核心工艺的人才是行业转型的短板,打造“互联网+工艺”发展模式,提升人才对工艺的精进程度,不盲目追求数量和进度,着眼于员工对于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才是人才造血的根本。
2.以高校定点人才培养为重要造血手段
人才的培养是行业持续有效发展的核心要素,一味引进人才很难形成行业稳固的根基,只有拓展人才培養模式,与高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开放式教育平台才能解决人才缺乏的根本问题,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学校订单式培养,开展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参与高校课程研发,从人才教育的起点进行基础完善。
按“十三五”规划要求,建设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科研院所研发实验基地及企业研发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工业园、科技园,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造多主体参与的创新教育生态系统。同时重视职业教育对岗位员工培养的重要作用,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培养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满足制造业工艺的技术储备,这样的双向协作才能使智能制造创造中端附加值成为可能,高校定点人才培养将成为传统制造业最重要的造血手段之一。
3.以营销综合能力培养为造血机制重要补充
人工成本持续增加,提高人均效能成为传统制造业的核心命题,随新兴技术的运用、机器设备逐渐在代替单一的劳动力,减少剩余的低效能工人成为了制造业节省成本,维持生计的方式,但是引发的后续矛盾和问题不断,所以制造业企业都在面对裁员难、不裁更难的局面。裁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员工职业能力的单一化,技术工人无法顺利胜任其他岗位,企业无法承担转岗成本。与人才培养同样重要的是企业营销策略与水平的提升,行业造血机制的重要补充则是营销综合能力的培养,从高校定向培养到企业员工自身能力提升培训再到引入新的人才,都应着重与研发和营销能力,扩充销售人员的队伍规模与素质,强化基础岗位的应用性,才能确保行业造血机制的长效运行。
重塑我国制造业新竞争优势的出路在于科技和产业创新,而能带给行业生机的是自体的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打造这一机制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十三五”形势下,对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思考和突破将成为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刘菊香,胡瑞文.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十年需求预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
[2]孙睿.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07).
[3]王建莲.试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的路径[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