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逸凡 想改编昆曲为话剧的法国人
2017-05-12姜浩峰
姜浩峰
“昨晚我去看了,竟然没有一个空位,经典艺术的魅力!”上海师范大学的颜琪老师在微信群中发出这么一条,不免令人心生好奇:颜老师去看的什么?
原来,3月5日晚,她在学校的霞棐剧院看了一场话剧——《海鸥》。《海鸥》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戏剧代表作之一。近年来,在国内舞台,由赖声川导演的版本曾经引起一些反响。而这一次在上海上演的《海鸥》,导演不是赖声川,演员们暂时也还未出名。
这出戏的导演是法国人Ivan Ruviditch。断断续续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十年的Ivan Ruviditch,不仅有个标准的中文名字——卢逸凡,如今的他,还是上海师范大学有编制的副教授。
作为由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戏剧工作室与法国里昂国立高等戏剧学院(ENSATT)、上海浦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一出作品,卢逸凡版本的《海鸥》不仅在3月2日至5日晚于上海师范大学霞棐剧院演出,还作为“上海·浦东国际戏剧大师班”项目成果之一,于3月9日至16日在上海浦东兰馨·悦立方影剧厅演出。
在此之间,我在卢逸凡的工作單位——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与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中,我了解到,《海鸥》的成功排演,还只是这位教授拉丁语和法国诗学、唐诗翻译等课程的学者之戏剧初步计划。接下来,他的团队将排演中国经典话剧,譬如田汉的作品之类。而未来,他的目标是将中国古典戏曲改编、排演成话剧,并进行演出。“我觉得,昆曲是个很好的选项,因为昆曲比较典雅。”卢逸凡如是说。
不谙熟古典就无法追求现代
《海鸥》是契科夫的名作。其讲述了一群平凡人悲欢喜怒的故事——父母均为演员的青年康斯坦丁渴望成为作家,可他的作品演出时遭遇冷嘲热讽。剧中人遭遇种种磨难,最终还算有个圆满的结局。
契诃夫曾说,自己的《海鸥》中包含“好几吨的爱情”。剧中的人物虽然爱得疯狂,但这些爱情故事却几乎都非常波折。除了探讨爱情的真谛以外,该剧还主要探讨了生活与艺术的本质,包括现实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间的冲突,不同时代艺术家们在理念上的分歧也在剧本中有所体现。
在卢逸凡看来,同为汉语演出,演员也都是中国人,但自己执导的《海鸥》,与赖声川的版本还是有着不同的风格。从演员来说,譬如主演刘宇彤,是上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生。演出团队亦有刚从上师大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更有来自社会本与上师大无关的戏剧爱好者。他们通过考试,加入到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戏剧工作室。
尽管目前,设在上师大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的该工作室,既没有硕士点,又没有特别多的经费,但这些爱好话剧的年轻人,在卢逸凡门下,以钻研话剧为乐。卢逸凡告诉我:“2015年3月,工作室成立的时候,我们招募了20位演员。并非只是戏剧爱好者,就能够加盟工作室。我们不仅要考试——面试的时候会评估学员对文学的爱好,是否爱读书、爱读剧本等问题,因为经典剧本文学性比较强,该背下的台词相当多,不怎么爱读书的人会遇到障碍。我们还在舞台上淘汰演员。譬如有的人知识量很大,但在台上紧张,或者有其他不适合演出的地方,只能淘汰。”两年多以来,从工作室退出者并不多,被淘汰者,除了不适合舞台演出者外,也有人无法坚持业余参加戏剧活动的。如今,当年招募的20人中,仍有17人在工作室。刘宇彤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不算作上师大的课程学分,但国际戏剧工作室一般每周安排四次课程。其中三次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从18点30分到21点30分。另有一次安排在周日下午,从14点到19点。这么算下来,平均每周有14小时课程。而假若有外籍专家来开办讲座,则每天晚上都会开课。譬如去年,巴黎第十大学戏剧里是与戏剧美学教授比埃(Christian BIET)、意大利演员麦格尼(Marcello Magni)、《黑鸟》的导演克劳迪娅·斯达文斯基(Claudia Stavisky)等,都曾前来授课。包括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郭斯嘉等的课程,都挺受欢迎。
去年,上师大召开过保留剧目国际会议。在卢逸凡看来,如何整理、挖掘经典剧目,在目前来说,是国际戏剧工作室他和他的团队需要去做的。“每年能排演三四部剧目吧。其实正常情况能排演三部已经很可喜了。”卢逸凡说,“在中国,譬如莎士比亚的最著名的几部剧,当然不愁知名度,也不愁没人排演。但譬如契诃夫,还有法国的拉辛、高乃依等人的作品,就很少有人去排演。”
在卢逸凡看来,如果能排演这些戏剧史上大师的经典剧目,则未来不怕排不出当代作品。卢逸凡拿毕加索来做比喻:“毕加索为世人知,主要是他的抽象作品。然而,作为大画家,其实他十六七岁时,已经能很好地掌握传统绘画的技法了,并留下来一批作品。就话剧来说,我知道,上海是鼓励原创的,但我认为原创者不能太早去追求原创,必须谙熟古典,才能追求现代。”
高校戏剧向何处去
颜琪看到,《海鸥》于霞棐剧院演出时,座无虚席。在没有发布广告的情况下,于高校剧院进行的演出,竟然这么吸引人,令上师大校方也感到惊喜。
在卢逸凡看来,于2015年落成的霞棐剧院是一座很专业很好的剧院,理应有更多的演出。由此,上师大或可建立适合此地演出的剧团,包括专业的仓库等。令卢逸凡感到可惜的是,他听说,在霞棐剧院落成前,早前有上师大其他演出团体演出完后,演出服装等无处可藏最终丢弃了。假设基于霞棐剧院而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辅助机构,使得演出能够经常进行,则剧院设施就不至于浪费。
实则,上师大霞棐剧院落成以来,托其位于师大内之福,还经常有演出活动。而目前上海新造的剧院不少,譬如浦东的兰馨·悦立方影剧厅,演出就很少。乃至卢逸凡的《海鸥》剧组前往演出,还不得不临时招募同学来担任检票工作。
在卢逸凡看来,上师大国际戏剧工作室与各大戏剧学院等是由不同之处的。其办在人文与传播学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就应该有文科高校的特色。尽管目前,国际戏剧工作室不能发放文凭,前来排演的演员也没有收入,但在卢逸凡的梦想里,未来的国际戏剧工作室,该建立一个艺术硕士点,甚至开设戏剧博士点,同时利用综合性师范大学的资源,与美术学院等联合,加强舞美,使工作室越来越专业化。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与舞台艺术结合起来,慢慢地变成专业剧团,能够时常代表学校演出。但这样的剧团,又不同于传统的戏剧学院。它的规模不该有那么大,但要有影响力。“在法国,有很多学校剧团接触舞台,接触社会观众。”
在卢逸凡的心目中,高校剧团可以更多做中外戏剧比较研究,并且实践之。工作室曾于2016年10月先后参加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项目与第四届乌镇国际戏剧节“嘉年华”单元。分别表演了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爱的徒劳》,与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女学究》,演出颇受好评。
卢逸凡如今在上师大教授拉丁语和法国诗学、唐诗翻译等课程,是有正式编制的副教授。他早年毕业于巴黎第七大学东方语言与文化系,获得博士学位,曾在中国四川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进修唐代文学、诗词;并曾在多家法国政府机构和企业担任顾问和翻译工作。作为一个中国通,他告诉我,接下来,他的团队将排演中国经典话剧,譬如《雷雨》之类。而未来,他的目标是将中国古典戏曲改编、排演成话剧,并进行演出。“我觉得,昆曲是个很好的选项,因为昆曲比较典雅。”卢逸凡如是说。而将昆曲排演成话剧的形式,无疑将是中国当代话剧可能的亮点。如果未来,话剧流派中有一派能叫做中国派的话,恐怕源自昆曲者,将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