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2017-05-12吴旭敏
吴旭敏
【摘 要】 随着新课改教学的实施,很多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都进行了合理科学的改良。但是在整体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学教学的大纲进程和学生们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将针对小学书写课堂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学生和老师在教学学习中的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教学中的工作经验对教学应用的效果进行合理的专业教学技术性研究和整理,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在探析了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过程中,有很多解决的内容和教学技术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改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段和教学中的内容时差误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技术性改良。应用新教学的教学手段和举措可以正确地实施教学应用的具体标准和应用,完成教学的优化目标,完成正规的教学程序和计划实施。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常见问题
1.缺少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受到传统加血理念和制度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教学依然留有传统教学“弊端”的影子。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人性化的管理。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刻板的授课模式,通过固定的授课程序和思维引导方式,课后继续坚持固化的练习模式对学生进行强制的课程巩固。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在基础教学的模式下传授学生数学知识,难以培养学生优秀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思维。
2.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固化。很多教师在自身的受教过程中都是经历了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会习惯性地导用主导教学地位的理念和传统固定的教学思维模式。在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以教学的知识内容为主,并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发能力开发。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不到优质的教学和学习思维锻炼的课堂。严重影阻滞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3.学生缺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受教过程中,对不同程度的受教课程的内容进行感官上的分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处在思维和行动非常活跃的状态中。受到年龄的影响,学生们在心理上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大部分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在这一时期的孩子的求知倾向普遍是在游戏和视听感官的教学中。加之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非常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对学生以及课堂的优化策略都进行了相关的改善和应用,在具体的应用策略过程中能够体现新教学方法的应用效应和对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提升,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数学教学在应用中的作用和地位。
1.优化小学教学中的人性化管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科学的人性化管理。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改良和规范。例如,在曙光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分成练习组和应用组,对两组的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记录。最后再评定两组的学习成绩。此番举措一是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二是能够探研学习方法的正确效用。
2.巧妙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求知意向对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改良和技术實施。针对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筛除没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指导理念,针对课程内容以实现教学启发式思维引导。例如,我是第二小学在小学数学“加减法混合运算”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游戏式思维教学。让学生扮演故事剧中的动物角色,然后根据加减法公式运算结合故事情节以运动的方式进行“加减法混合演练”。这样具有极强的运算教学应用效果。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能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学科相对抽象和枯燥,很多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厌倦感和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学习观念以及学习习惯进行科学巧妙的引导。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过程中,乘法口诀表中,教师可以对乘法口诀表在音乐上进行改编。让乘法口诀以歌曲的形式进行演唱和学习。并带动学生们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对乘法口诀进行系统的演唱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深度,最主要的是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需要对学习的机制进行合理的改变。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相关问题做具体的分析,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求知意向问题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践应用误区都做了简要标识和明确意向。本文结合了相关教学指导意见,参考了相关的教学数据和文献,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实际具体的分析,从教育专业的角度总结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力.合作学习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培训,2015,(20):252.
[2]唐春荣.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221.
[3]单士俊.合作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5,(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