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饮食中获得快乐
2017-05-12闻声
闻声
作为曾常驻埃及的摄影记者,潘超越其实从未刻意地捕捉过与埃及食物有关的瞬间。不过,他还是拍了很多能够反映埃及人饮食文化的照片,有些是来自事件报道中偶然拍摄到的画面,有些则是在拍摄图片故事的过程中作为被摄对象生活内容之一而拍。他自认为,一直以来,他对于饮食的态度比较“粗糙”,始终信奉的是“吃饱”原则,不会刻意追求美味和精致的美食,因此很少主动想到为食物拍一张照片。
这种态度也影响了他对于埃及饮食文化的看法。在潘超越所接触过的埃及人中,他们对于食物的态度与他相似,饮食习惯相对简单,以“吃饱喝足”为主要目的,快乐最重要。
我想,如果一个资深“吃货”或美食家在埃及生活,恐怕不会这么认为吧。可是,作为报道摄影师,潘超越的工作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与各色人物接触、与各地风土相遇,他这么说也自有道理。这也是这组照片所表达的。
烤肉
潘超越之所以认为埃及人对饮食的态度相对简单,与他驻扎埃及的两年半里(2013年9月?2016年1月),很少遇到会自诩为“吃货”的埃及人有关。而之所以如此,他认为是由于埃及饮食的单调。
作为阿拉伯国家,埃及人的饮食固守伊斯兰传统,烹饪的技法主要就是烧烤和煮,尤其是烤,擅用盐、胡椒、辣椒、孜然、咖喱粉、柠檬汁等来调味,口味偏重,这和中国饮食文化中讲究烹饪技法的多元很不一样。而在烧烤之中,各类烤肉又是最常见的。在潘超越的观察中,埃及人喜吃肉,穆斯林吃牛、羊、骆驼、鸡、鸽子;基督徒则会增加一项猪肉。而对于肉类的烹饪,他说:“埃及人估计只擅长烤,比如烤羊排、烤羊肉棒、烤鸡等。” 当然,烤肉很好吃,潘超越从小便是食肉主义者,所以当他提起埃及的牛羊肉,是最幸福的时刻,他甚至用羊肉棒的阿拉伯语发音Kofta当做了自己的笔名“阔夫塔”。
这种烤制肉食的饮食文化自然与阿拉伯人长时间的游牧生活有关,而游牧生活带给阿拉伯人的另一个独特饮食习惯就是吃骆驼。虽然骆驼肉因为量少、难得,相比于牛羊肉更贵,因此也不是埃及人常用的肉类,但在埃及不少地方,会有一些专门的骆驼肉餐厅,顾客席地而坐、享用腌制后烤熟的骆驼肉,以一种体验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方式存在。在潘超越看来,骆驼肉显出一股“野性”,是在城市里生活的阿拉伯人追溯祖先游牧生活的象征。
甜品
和肉食一样在埃及人的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是甜食。其实不仅埃及,整个阿拉伯地区的甜品文化都非常盛行。几乎所有描述阿拉伯饮食的文章中,都对阿拉伯人嗜甜有所描述。有人认为这和游牧生活的苦有关,有人认为和阿拉伯地区盛产非常甜的椰枣有关,还有人从《古兰经》里找答案。
埃及人也都是吃甜食的大户,宴会或家庭正餐的最后一道菜一定是甜食。甜食大多由杏仁、橄榄、葡萄干、甘蔗汁、柠檬汁和奶酪等原料制成,不少甜点甚至甜到发腻。开罗满大街的甜品铺里总是熙熙攘攘,这让潘超越也着实惊奇,“埃及人出售的糖果、饼干、糕点、冰激凌,对于中国人来说,甜的程度要用‘齁来形容。我不敢断言埃及人嗜甜是为了抵消生活中的疾苦和烦恼,但一定是当地人肥胖的罪魁祸首。”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三教同源。在它们的经书里,这里都被称作是一块“流奶与蜜”的宝地,蜂蜜则是最早被享用的甜食,犹太人受其影响,阿拉伯人同样如此。不知是否因此,阿拉伯人的甜食观根深蒂固。不过现实情况确实如此,直至今日,在埃及,随社会动荡价格波动最大的食品是糖。潘超越也看到,埃及人可以吃不上肉,但绝离不开糖,比如与红茶一道呈给客人的必是一个糖罐子,放三勺还是五勺糖是个人喜好;但不放糖,则会引来旁人的笑话。
水烟
埃及人对甜的喜爱还表现在另一种算不上甜食的嗜好,那就是抽水烟。潘超越说,作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抽水烟几乎是埃及的男女老少(尽管未成年人不被允许抽水烟,但还是可以看到孩子捧着烟枪吞云吐雾的情景)皆爱的全民运动。水烟也是几乎所有咖啡馆提供的服务之一,有些餐厅也有水烟提供。
水烟名称中的“水”字有两层意思,一是烟瓶中会有水或者果汁、红酒等液体,起到过滤烟的作用;二是这种烟由烟草与蜂蜜或者水果混合制成,口味五花八门,有薄荷、苹果、香蕉、芒果等很多水果口味,很多时候可以形容为“水果烟”。抽水烟时,点燃的烟膏通过水过滤,再通过吸管吸进鼻腔和肺部,与普通香烟相比,果香四溢。
水烟起源于阿拉伯地区,而埃及的地理条件对生产水烟也起到积极作用。埃及地处尼罗河三角洲,由于河水和气候条件,这里有盛产农作物的肥土,甘蔗、芒果、椰枣等水果更是远近闻名。
相传,早在古埃及时期,水烟就是富贵与地位的象征,如今,水烟更是已经融入百姓的生活。据说,关于水烟,埃及民间有两条谚语:“光喝茶不抽烟,等于吃肉不放盐。”“喝咖啡不抽烟,就像穿着平民衣服的苏丹。”可见其影响。
咖啡
说到喝咖啡,这也是埃及饮食中不可不提的。
在埃及,茶或咖啡是餐后必备的饮料,无论是在餐厅用餐还是前往家里做客,“茶还是咖啡?”是必做的选择题。不同的是,阿拉伯地区是咖啡起源地之一,而茶是舶来品。“不论是装潢精致、还是露天摆摊,咖啡馆是埃及街头随处可见的场所。”潘超越说。
《广州日报》在2013年曾有过报道,说在埃及首都开罗,每250人就拥有一家咖啡馆,可见咖啡馆的数量惊人。在埃及,咖啡馆不仅是喝咖啡和休闲的场所,也有类似俱乐部一样的功能,那里是舆论中心,也是三教九流汇聚之所。
很多讲埃及咖啡馆的文章,都会提到埃及著名作家、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他是一家叫做费萨维咖啡馆的常客,总在那里喝咖啡、抽水烟及写作。马哈福兹在咖啡馆里观察埃及的市井生活和开罗的社会百态,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了《宫间街》《思宫街》和《甘露街》等名作。而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中,甚至有一部就称作《咖啡馆》,讲述三名常在一家咖啡馆聚会的大学生因政治原因屡遭迫害的故事。
可以说,如果你想体验埃及文化,咖啡馆真的是不可不去的地方。
我国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都会体现出当地的民族风情,也是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比如,我们可以在中国饮食中看到包容,在法国饮食中看到浪漫,在美国的饮食中看到便捷,在土耳其的饮食中看到热辣。而埃及的饮食,不少人会提到快乐。是啊,大口吃肉,大口吃甜,大口吸烟,如何不快乐?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的饮食文化悠久而宽广,以上四个词必定无法囊括其特色,不过,他们都在传递一个观念,从日常饮食中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