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如何搭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桥梁

2017-05-12王妍许建宝

人民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公信力民众监督

王妍++++许建宝

【摘要】政府公信力的形成从本质上来说也不是来源于媒体,而是来源于通过良好的服务而获得民众的信任。因此,政府应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媒体通过产业化和市场化运营实现自身的经济独立,将媒体打造成政府公信力的表达者。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 媒体 市场化 监督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双向平等沟通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来源,其基础在于政府要切实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去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施政理念,并将政府公权力的运行置于媒体的客观舆论环境之下,将媒体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进行信息平等传递和消除信息失衡的途径。政府要将媒体纳入法治约束之下,才能确保公权力运行于媒体的监督之下,从而提升自身的公信力。

媒体是政府成为“透明的政府”的实现途径

首先,媒体能够将“负责任的政府”形象传达给民众。当前,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日渐强烈。现代媒体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媒介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政府的经济依赖,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和自由度的社会性传媒。因此,客观、及时、准确地向民众传递信息是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媒体在以受众为中心的时代生存和发展的不二法门。媒体有能力为政府与民众充当交流互动的舆论平台,能够鞭策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施政行为中,充分考虑民众和媒体的社会反映。

其次,媒体是政府成为“透明的政府”的实现途径。当前,监督机制相对不健全,仍然是国家政治机体对腐败等有损政府公信力建设行为缺乏免疫能力的原因之一,而现代媒体形成的舆论环境恰恰可以对政府公权力的运行形成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民众可以借助现代媒体,包括具有社会化倾向的传统媒体,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微博、论坛、博客、QQ、邮箱等新媒体形式,对政府和官员进行超越时空、超越国界和超越人群的批评、辩论,并针对一些社会事件形成公共舆论,从而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乃至约束。

再次,媒体的民意倾向可以对政府服务进行有效监督。在现代媒体环境之下,媒体可以将政府机构的职能和具体的行政流程及时传递给民众,并可以通过民众、媒体与政府间的互动,对政府行政机制中制约行政效率提升的因素进行公开和透明的社会辩论。尤其是民众可以对政府行政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即时反馈,并在非常广阔的社会舆论空间中展开相关的舆论分析,针对政府行政机构的固有缺陷,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政府也可以通过媒体,及时掌握民众对政府行政服务的现实需要,并调整自身的服务内容,为民众提供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

在政府公信力建设中,我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

社会大众关于我国媒体受政府管控的观念尚未得到完全消除,不信任政府的心理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当前,我国的新闻管理制度在不断改革完善,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在加强。随着我国媒体机制改革的推进,媒体逐渐卸下政府财政供养下的事业单位身份,成为媒介市场上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媒体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以广告收入为主体的经营收益,而广告收益的多少直接取决于民众对媒体的关注程度。为此,个别媒体为吸引民众眼球,不惜制造虚假新闻、传播虚假信息以博得民众关注,从而增加广告收入。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大众对媒体与政府关系存在根深蒂固的观念,媒体发出的声音往往被民众当作政府的声音,即便虚假信息得以澄清,民众也会将对媒体公信力的质疑转嫁到政府身上。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结构正处于解构和重建之中。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地域发展存在差距等社会现象往往能够与社会热点事件融为一体,成为媒体高度关注并引起民众广泛讨论的新闻。揭露社会弊端、反映社会矛盾固然是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但以博取民众眼球为目的,并对社会阴暗面进行故意放大,显然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公然挑战。

有些媒体无法取信于民,从而无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以匿名的方式参与论坛、微博和博客等形式的媒体互动,已经成为我国媒体发展的重要形式。网络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的媒介管理模式构成了直接冲击,政府对媒体的行政管理遇到挑战。比如代理服务器的存在,导致政府无法对有损政府形象的负面新闻进行及时屏蔽,结果使政府难以對社会的舆论导向进行有效管控。尤其是一些国际国内敌对势力往往炮制一些故意抹黑政府形象、诋毁政府信誉的虚假消息,并经由网络在虚拟的舆论空间中迅速传播,对政府公信力构成了较大冲击。

媒体要真正成为政府的监督者,政府要靠提升自身服务质量来塑造公信力

媒体要真正成为政府的监督者。随着媒体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政府无法采用既有模式将媒体完全纳入政府组织架构,而对媒体采取指令性干预。政府在新形势下需要变通媒体的管控模式,推进媒体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充分尊重媒体的公益原则,主要以法律、经济、政策和技术手段对媒体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政府还是媒体的监督对象,不能因为拥有媒体管理权而拒绝监督,而要做到管理媒体的同时主动接受媒体的监督。有鉴于此,政府应当将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对媒体的有效管理纳入当前的行政体制改革,树立接受媒体监督的主动意识,学会在媒体监督之下开展政府工作。

政府要靠提升自身服务质量来塑造公信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充分掌握社情民意是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质量的前提。媒体作为联系政府与民众的桥梁,是沟通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然而,媒体代表民众发出来的声音,既有正确错误之分,也有进步落后之别,还有积极消极之异。媒体的舆论监督虽然必不可少,但这种监督也有其局限性。因此,政府可以赋予媒体舆论监督之权,但决不可将舆论主导权交给媒体。尤其是在网络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政府更应当在网络媒体良莠不齐的信息传播中牢牢把控住舆论导向。为此,政府应当构建相应机制,让媒体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形成推进改革、有利发展、增进和谐的主流舆论导向。

提升媒体职业水准,引导媒体树立客观、真实的舆论导向。新闻自由作为媒体的社会权利与其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媒体的每一份新闻自由都意味着其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媒体只有将新闻自由纳入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之中,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然而,现实中,我国媒体利用新闻自由和舆论监督进行寻租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关系新闻层出不穷。因此,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在充分尊重新闻自由的同时,将媒体的权利置于法规规范和制度管理之下。

推进媒体产业化步伐,赋予媒体市场主体地位。在发达国家,媒体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不仅占到其GDP的重要比重,而且有些大型传媒集团,如美国的时代华纳、法国的威望迪环球集团和默多克的世界天空传媒集团等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垄断性的国际传媒巨头。有鉴于此,推进媒体产业化步伐,赋予媒体市场主体地位,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媒体的商业化运作正在改变媒体的视角和焦点,有些媒体经受不住利益诱惑,盲目聚焦社会丑闻,故意放大社会矛盾,极力渲染社会阴暗。因此,政府在推进媒体市场化、产业化的同时,还必须保证媒体在利益的海洋中坚守职业准则,杜绝媒体为追求发行量、收视率和广告收入,而丧失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堕入庸俗化的泥淖。

(作者分别为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美]尼葛罗·庞蒂著,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②叶皓:《从被动应付走向积极应对——试论当前政府和媒体关系的变化》,《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责编/温祖俊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公信力民众监督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爬绳子上船(环球360°)
什么是四个监督?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路径浅析
大数据时代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管理舆情
落实依法监督、科学监督、高效监督
谁造成了不明真相
圣诞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