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色土辣椒田间肥效试验

2017-05-12张德全范贵国邓小强

农业与技术 2017年7期
关键词:高量施肥量磷肥

张德全+范贵国+邓小强

摘 要:采用“3414+1”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习水县紫色土辣椒产量和施肥量的关系,并建立辣椒产量和施肥量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辣椒综合经济性状好、肥料利用率高、增产效果明显。回归分析得出,最大产量施肥量N16.73kg/667m2,P2O58.97kg/667m2,K2O21.31kg/667m2,干椒产量达197.7kg/667m2。最佳施肥量N15.79kg/667m2,P2O58.12kg/667m2,K2O19.79kg/667m2,干椒产量达197.2kg/667m2,N、 P2O5、K2O配比为1:0.54:1.27。

关键词:辣椒;“3414”试验;施肥模型;产量

中图分类号:S14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32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习水县紫色土地区辣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在肥料施用方面存在用量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致使产量不高,肥料利用率低,经济效益较差。为此,于2015年进行了紫色土辣椒 “3414+1” 田间肥效试验,旨在探讨辣椒氮、磷、钾肥施用最佳配比与用量,摸清紫色土辣椒种植区土壤养分效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施肥模型[1],为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在程寨乡石门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内,E10616'24.5",N 2822'48" ,海拔903m。土壤为紫色土(紫胶泥土种),肥力中等,地势平坦,冬季休闲。土壤理化性状:有机质19.6g/kg,全氮1.44g/kg,碱解氮163.1mg/kg,有效磷13.2 mg/kg,缓效钾418 mg/kg,速效钾82 mg/kg,pH6.0。

1.2 试验材料

供试辣椒品种:遵辣6号。

供试肥料:氮肥用尿素(含N46%),磷肥用过磷酸钙(含P2O512%),钾肥为硫酸钾(含K2O50%)。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1-2],设15个处理,采取正交排列法,无机肥氮、磷、钾3因子4水平14个处理,有机肥1个处理,即“3414+1”,见表1。各处理设2次重复,小区 (长5.56m,宽3.6m) 面积20m2,小区之间走道50cm,四周设保护行1m。

肥料施用:100%磷肥、50%钾肥、20%氮肥作基肥,在辣椒移栽时施用;50%钾肥、30%氮肥在辣椒移栽后的25d作第1次追肥施用,20%氮肥在辣椒移栽后的45d作第2次追肥施用,15%氮肥在辣椒采收第1次后进行第3次追肥,15%在辣椒采收2次后進行第4次追肥。15处理有机肥(优质清粪水)60%作底肥在辣椒移栽时施用,40%有机肥(优质清粪水)作第1次追肥施用。

1. 4 试验经过

辣椒采用育苗盘漂浮育苗,播种期3月10日,出苗期3月22日,移栽期4月28日。栽植密度:行距60cm,窝距27.8cm,每小区栽6行,2株/窝,8000株/667m2。辣椒移栽各处理管理一致。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从表2看出,各类试验处理产量综合比较:氮磷钾区>缺磷区>有机肥区>缺钾区>缺氮区>无肥区。经方差分析,区组间(F=0.741F0.01)产量差异极显著。经多重比较。

无肥区处理1产量与缺素区处理2无显著差异外,极显著低于缺素区处理4、8和氮、磷、钾配施处理,说明氮肥与磷、钾肥配施极显著促进辣椒增产。

缺素区中,除处理4外,产量极显著低于全肥区处理,处理2与处理8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极显著低于处理4,表明不用氮或钾肥对辣椒产量的影响远大于不施用磷肥。

以处理2不施氮肥,只施中量磷、钾肥且用量相同作对照,增施氮肥至处理3(低量)、处理6(中量)、处理11(高量),产量:处理6>处理3>处理11>处理2,处理6产量极显著高于处理3、11、2,处理3、11产量极显著高于处理2,处理3、11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施用氮肥对促进辣椒产量提高作用极明显,氮肥施用量达到中量水平时增产效果最好;以处理4不施磷肥,只施中量氮、钾肥且用量相同作对照,增施磷肥至处理5(低量)、处理6(中量)、处理7(高量),产量:处理6>处理5>处理7>处理4,处理6、5、7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处理4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说明施用磷肥对辣椒的增产作用明显,磷肥施用量达到中水平时增产效果最好;以处理8不施钾肥,只施中量氮、磷肥且用量相同作对照,增施钾肥至处理9(低量)、处理6(中量)、处理10(高量),产量:处理6>处理10>处理9>处理8,处理6、10、9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处理8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说明施用钾肥对辣椒的增产作用明显,施用量达到中水平时增产效果最好。

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处理中,中量氮磷钾配施的处理6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低氮水平的处理3、低氮钾水平的处理13和低磷钾水平的处理14与高氮水的处理11,显著高于低氮低磷水平的处理12;高量氮与中量磷、钾配施的处理11产量极显著低于处理6、5、10、7,显著低于处理9、12。施氮对辣椒产量影响较大,高量的氮辣椒产量极显著下降。在施用中量水平氮的基础上,配合中、高量的磷或钾施用,辣椒的产量水平较高,尤以中量氮、磷、钾施用,产量最高。

有机肥处理产量极显著低于处理6、5、10、7、9、12,显著低于处理3、14。

2.2 经济性状

从表3可见,各处理株高在81~95.3cm之间,其中无肥区(处理1)、缺氮区(处理2)、有机区(处理15)和缺钾区(处理8)株高较矮,在81~85cm之间,其他处理株高均在90cm以上,植株最高的是处理6、5,分别为95.3和95.1cm;株幅在64~72cm之间,最小的是无肥区(处理1)、有机区(处理15)和缺氮区(处理2),分别为64和65cm,最大的是处理6、5,分别达到72和70cm;分枝数最少的是无肥区(处理1)、缺氮区处理2,分别为3.7和4个/株,最多的是高氮区处理11,为9.3个/株;单株结果数变化较大,在9.4~18.7个/株之间,较少的是无肥区(处理1)和缺氮区处理2,分别是9.4和10.7个/株,最多的是处6和处5,分别是18.7和18.4个/株;单果鲜重6.3~6.9g/个,果长5.26~6.31cm,果径1.6~1.76cm,变幅不大。说明施肥对辣椒株高、株幅、单株结果数等经济性状影响较大,对单果鲜重、果长、果径等经济性状影响要较小。综合分析,无肥区(处理1)、缺氮区(处理2)经济性状表现较差,处理5、6经济性状表现较好。

2.4 施肥技术参数

2.4.1 最佳施肥量

试验结果经回归分析,得到辣椒施肥量与产量的数学模型[3]为Y=96.2294+6.532N+0.5367P+4.1681K+0.335NP+0.0437NK+0.1029PK-0.3129N2-0.4647P2-0.1366K2,说明该供试土壤平均基础生产水平达到96.2294kg/667m2,回归方程检验(F=12.2225>F0.05)达到显著水平,方程相关系数为0.9823,通过回归系数检验,N项系数达到显著水平,N2项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从方程各项系数来看,常数项与空白(97.4kg/667m2)产量接近,N、P、 K项系数均为正值,表明氮、磷、钾肥均为正效应,且肥料效应:氮>钾>磷;二次项系数均为负值,说明过量施用氮、磷、钾肥,将会造成辣椒产量降低;氮磷、氮钾、磷钾交互效应系数为正值,说明二者存在正交互作用,氮、钾、磷配合将促进产量增加。N项系数较大,表明氮肥效应较强,施用氮肥对辣椒产量影响较大,在合理施用磷钾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氮肥能明显提高产量,但施用过量可导致辣椒产量下降,这与试验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按当地市场价:辣椒22元/kg、N: 5.2元/kg、P2O5:7.0元/kg、K2O:6.3元/kg计。干椒最高产是197.7kg/667m2,最大施肥量:N16.73kg/667m2,P2O58.97kg/667m2,K2O21.31kg/667m2,N: P2O5:K2O为1:0.54:1.27;最佳经济产量197.2kg/667m2,最佳施肥量:N15.79kg/667m2,P2O58.12kg/667m2,K2O19.79kg/667m2,N: P2O5:K2O为1:0.51:1.25。回归分析所得的最高产量、最佳经济产量均略低于试验最高产量处理6,最大施肥量的氮、磷比处理6减少,钾比处理6增加,最佳施肥量与处理6比氮减、钾增,磷相当。

2.4.2 肥料利用率

由表4可知:以处理2不施氮肥,只施中量磷、钾肥且用量相同作对照,增施氮肥至处理3(低量)、处理6(中量)、处理11(高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是57.8%、46.3%、14.3%; 以处理4不施磷肥、只施中量氮、钾肥且用量相同作对照,增施磷肥至处理5(低量)、處理6(中量)、处理7(高量),磷肥利用率分别为8.9%、5.0%、2.2%; 以处理8不施钾肥,只施中量氮、磷肥且用量相同作对照,增施钾肥至9处理(低量)、处理6(中量)、处理10(高量),钾肥利用率分别是40.1%、27.7%,15.8%。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在磷、钾中量施肥水平下,氮肥以中量配合施用,氮肥利用率较高;在氮、钾中量施肥水平下,磷肥以低、中量配合施用,磷肥利用率较高;在氮、磷中量施肥水平下,钾肥以低、中量配合施用,钾肥利用率较高。综上所述,综合表现为中量氮、磷、钾配合施用的处理6(N18kg/667m2,P2O59kg/667m2,K2O18kg/667m2),氮、磷、钾肥料利用率最佳,其值分别为46.1%、5.0%和27.7%;其次是中量氮、低量磷、中量钾配合施用的处理5(N18kg/667m2,P2O54.5kg/667m2,K2O18kg/667m2),氮、磷、钾肥料利用率较高,其值分别为43.5%、8.9%和25.6%。

2.4.3 土壤供肥量、养分贡献率与丰缺状况

通过以无肥区处理1为对照,根据全肥区处理6,缺素区处理2、4、8的产量结果进行计算(见表5),试验地(紫色土-紫胶泥土种)土壤供肥量N:11.15kg/667m2;P2O5:1.51kg/667m2;K2O:9.66kg/667m2。养分贡献率N:57.2%;P2O5:77%;K2O:66%。土壤养分丰缺状况:N 为中,P2O5 、K2O为低,土壤养分缺乏程度:钾>氮>磷。

3 小结

试验结果说明,县内紫色土区施氮、钾肥对辣椒产量影响极显著,磷次之;中量氮、磷、钾肥配施,辣椒增产效果最明显,处理6(N18kg/667m2,P2O59kg/667m2,K2O18kg/667m2)产量最高,干椒202.2kg/667m2,综合经济性状好,其次是中量氮、低量磷、中量钾肥配施的处理5(N18kg/667m2,P2O54.5kg/667m2,K2O18kg/667m2),辣椒增产效果也明显,产量较高,干椒197kg/667m2。

试验回归分析结果,最佳经济产量施肥量N、P2O5、K2O分别为15.79、8.12、19.79kg/667m2,最佳产量为干椒197.2kg/667m2, N、 P2O5、K2O比为1:0.54:1.27,相对于处理6,氮略减、磷相当、钾略增,最佳产量略低于处理6。

试验结果获得,本区紫色土土壤供肥量N、P2O5、K2O分别为11.15、1.51、9.66kg/667m2;土壤N、P2O5、K2O养分贡献率分别为57.2%、77%、66%;土壤养分丰缺状况P2O5为中,N、K2O为低,土壤中氮比钾缺乏。

参考文献

[1]农业行业标准.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2011)[S].北京:农业部,2011:3-4.

[2]高祥照,马常宝,杜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13.

[3]韩峰,高雪,彭志良,等.贵州水稻3414肥料试验模型拟合的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09(6):235-238.

[4]高志奎. 辣椒优质丰产栽培——原理与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43.

作者简介:张德全(1960-),男,农艺师,从事果树蔬菜工作。

猜你喜欢

高量施肥量磷肥
蔬菜施肥量控制技术指南
印度磷肥需求提升
印度磷肥采购量增加
长期施用污泥对土壤-萝卜系统重金属积累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全球磷肥价格上涨
印度磷肥需求提升
山中宰相高量成
为相为国理事,退休为民造福
水果红薯无土高产栽培的最佳施肥量研究
省工棉2号最佳种植密度及最适施肥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