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显赫的财富家族:它们是如何续命的?
2017-05-12
洛克菲勒、罗斯柴尔德、摩根……这些家族古老、神秘、腰缠万贯。当大多数中国企业家思考如何二代接班、富过三代时,这些欧美家族已走过百余年。它们是如何续命的?
洛克菲勒家族:石油帝国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爷爷约翰·洛克菲勒是家族创始人,他创办的石油巨头美孚如今已被分拆演化为多个分身:埃克森美孚、雪佛龙、BP及康菲。凭借石油积累的财富,约翰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被人们称作石油大王。
在美国南北战争时,他用装病、找替身的方式逃避了兵役,却在办公室张贴了一张美国地图,并用不同颜色标注最新战报,有人分析,这张战况图实际是一张商业进攻图:黄色代表谷物,红色代表火腿。
以石油垄断为基础,通过控制庞大的金融网络,洛克菲勒家族不断延伸势力范围,控制了美国工矿、军火、航空等重要经济部门,成为银行资本控制工业资本的典型。
戴维是家族族长、第三代继承人。在担任曼哈顿银行董事长期间,他将银行资产的净值从二十亿美元发展到三十四亿美元。《纽约时报》称,尽管洛克菲勒家族在曼哈顿银行的股份从未超过5%,但长期以来还是被称作“洛克菲勒银行”。作为哈耶克和熊彼特的学生、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同学,戴维对经济学有独特理解。他重新定义了企业家身份,这个身份代表着一种机会,代表着发明创新、追求权利和赌博的本性。他看重追逐财富的过程,相信利润只是一种值得付出努力的副产品。
戴维的一生堪称传奇。他曾要求美国总统卡特允许被废黜的伊朗国王赴美治病,并由此引发发生在德黑兰的美国人质危机。他与全球政商界私交颇深,在1973年尼克松访华时,跟随拜会周恩来总理,与邓小平、荣毅仁等均有往来。
数年前兄弟姐妹相继去世,65岁的儿子也在2014年的一次飞行中坠机身亡,漫长的生命让他对物质生活有双重体会,“可以让一个人过得快乐,不过,如果没有好友和重要的亲人,生活会非常空虚和难过,那时,物质的东西也不重要了。”
自强自立是洛克菲勒家族的一贯传统,“人生只有靠自己,靠谁也不行”。
爷爷约翰认为赚钱的能力是上帝赐给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份礼物,财富归上帝,人只是管家。为了培养他的警觉性,父亲颇费心思。在一次从高椅子上往下跳的游戏中,父亲没有伸出双臂将其接住,而是让他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以此希望他记住,“绝不要完全相信任何人,哪怕是你父亲!”
父亲小约翰以信托形式传承财富,这种机制可以发挥规模优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避免分家导致财富变少。家族企业打破了“子承父业”的传统,后代只能凭借实力担任企业管理职务。
尽管戴维含着金钥匙出生,却不是纨绔子弟。孩提时的他并没有享受过富豪生活,父母故意将其置于经济压力下。零用钱需要自己从劈柴、拔草、捉老鼠、擦鞋等家庭杂活中去挣,还要将收支详细记入账本。精细的财富管理让他看不惯另一位富家子弟的大手大脚,“他是我认识的最不幸的人,结了三次婚,换了数次工作,永远也不会发挥自己的能力。”
至今,洛克菲勒家族已延续六代,在美国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副总统、风险投资业开创者、摩根大通银行董事长等身份都有他们家族成员身影。根据福布斯美国最富有家族排行榜,该家族健在的成员有200人左右,净资产总计约110亿美元。不过,有些后代却舍弃了洛克菲勒家族的金字招牌,隐姓埋名闯荡世界。
从事慈善事业是家族传统。戴维也承诺,自己的过半财产都将捐赠给慈善事业。洛克菲勒基金会以时间跨度长、规模大、成就广泛著称于世界慈善界。它的投资项目多元,生物、化学、物理、考古、遗传、农学、经济学都有涉猎,曾援助建设北京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生物系以及周口店“北京人”考古项目。
肯尼迪家族:诅咒缠身
第一个踏入美国的是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30岁去世时他留下了5个孩子,唯一的男孩白手起家积累财富,当上了马萨诸塞州的议员。
最广为人知的肯尼迪自然是那位遇刺的总统,但他的父亲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才算是家族兴起的关键,他25岁担任波士顿一家银行的总裁,与波士顿市长女儿结婚后,肯尼迪家族开始进入核心的政治圈。
自此,肯尼迪后代们从出生起便戴有姓氏光环,却也被一种恐怖的诅咒笼罩。
“只要你姓肯尼迪,你就别指望在床上静静地死去。”这句话被报纸用来形容渲染“肯尼迪诅咒”的可怕。
肯尼迪家族的巅峰时刻是约翰·肯尼迪在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且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组阁时,约翰·肯尼迪受父亲之命,把弟弟罗伯特安排到了内阁,并得到司法部长一职。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遇刺身亡。
之后三年,18名关键证人相继死亡,其中6人被枪杀,3人死于车祸,2人自杀,1人被割喉,1人被拧断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这种巧合的概率为10万万亿分之一。”英国的一名数学家曾在《伦敦星期日時报》称。一直到1993年,共有115名相关证人自杀或被谋杀。
肯尼迪遇刺40周年之际,ABC广播公司的调查显示,70%的美国人认为肯尼迪遇刺是一个更大规模的阴谋。
有一种说法认为,刺杀肯尼迪总统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背后操纵。
肯尼迪总统的父亲约瑟夫在1929年股票崩盘时再次聚敛财富,跻身在亿万富豪行列,而约翰·肯尼迪当政后却要断他人财路。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11110号总统令,“以财政部所拥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银,包括:银锭、银币和标准白银美元作为支撑,发行‘白银券”。
1961年11月30日的《纽约时报》中提到:“白银的价格冲上了41年来纽约市场的最高价位,星期二肯尼迪总统宣布全面改变美国政府的白银政策,决定由市场来决定白银的价格,第一步就是立刻停止财政部出售白银的行为。”
阴谋论者认为正是肯尼迪的这一行为颠覆性地破坏了国际银行家的图谋,包括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
如今,肯尼迪家族成员依然热衷于政治舞台,约瑟夫·肯尼迪三世出任马萨诸塞州众议员,爱德华·小肯尼迪是康涅狄格州参议员,肯尼迪总统与杰奎琳·肯尼迪的女儿卡罗琳·肯尼迪刚刚卸任美国驻日本大使,她的儿子在读大学期间也表达过参政愿望。
杜邦家族:火药化工帝国
杜邦家族在200年前的法国境内就已经出名。老杜邦是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他撰写的一系列文章,影响了《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等学者,他的人脉关系广泛,后来的美国总统杰斐逊是其朋友。
伊雷内·杜邦,28岁随着父亲老杜邦来到美国。他偶然发现,美国火药质量奇差,于是决定创办火药厂。1801年,伊雷内和哥哥一起返回法国,购置设备。次年,杜邦家族在美国特拉华州正式成立。家族与美国总统的关系给了杜邦第一笔政府订单。
1834年,伊雷内去世。当家族成员亨利继承家业时,公司通过兼并手段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美国火药产业的老大。
亨利时期的杜邦,家族强人说了算,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都是家族成员,管理模式高度集中。他虽然将杜邦带到新高度,但其管理模式则成为公司的阻碍。待亨利去世时,继承人因管理无能,导致企业衰落。
1902年,杜邦迎来百年庆。那时候家族董事会因为无人出头,差点把公司给卖掉。好在家族成员、年轻人艾尔弗雷德认为,祖宗基业不能旁落他手,于是和两个堂兄弟一起携手接班。这就是人们日后津津乐道的杜邦中兴三巨头。
三巨头划分了股份,明确了职责。他们抛弃了家族封闭、集权以及财产公有制的治理形式。在家族股权与经理人的结合下,探索出了新的管理体制。到1940年代之后,杜邦公司执行委员会位处高层的杜邦老人全部退出,一批非家族职业精英进入管理层。
1967年底,族人科普兰将总经理一职史无前例地交给了非杜邦家族的人士担任,并对管理方式进行再次变革。他带领着杜邦实现了第三次管理转型,家族企业开始向现代巨型公司转变。
科普兰的改革取得满意的效果。除了化学产业外,公司又向建筑、汽车、钢铁等领域进军。
据《福布斯》杂志在20世纪90年代估计,公司在当时至少拥有150亿美元的财富。1982年《福布斯》第一次发布400富人榜时,该家族成员占有28席,占总人数的7%,当时杜邦公司已经成立180年。如今,它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379位。
罗斯柴尔德家族:沦为三流公司
2009年,罗氏家族第六代掌门人大卫·罗斯柴尔德访华,做客央视《对话》节目时,他委婉地表示“书中(编者按,此书是宋鸿兵所著的《货币战争》,该书的阴谋论调饱受争议)描写的内容与家族真实情况有差异”。当被问及家族到底多有钱?大卫说,他从不对外公布财富数目,因为“数钱已经毫无意义”。
罗斯柴尔德家族发迹于19世纪初,其创始人是梅耶·罗斯柴尔德。他和他的5个儿子即“罗氏五虎”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和维也纳、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银行,建立了自己的银行产业链。
二战期间,身为犹太人的罗氏家族损失惨重,旗下超过三分之二的金融机构灰飞烟灭,北美与澳洲的金融资产被吞没,欧洲大陆的资产也所剩无几。而且,还有家族成员在战争中死去。20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已大为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摩根家族等更现代化的财团。
2003年,家族第五代掌门人伊芙琳·罗斯柴尔德退休,家族的英法两家分公司宣布正式合二为一,并称“罗斯柴尔德集团”。这个绵延200多年的金融业豪门基业,开始由大卫掌舵。
如今,該家族只能算一家三流的投资公司。究其原因,除了纳粹的打击,还有对美国投资市场的忽视。在19世纪南北内战时,就撤出部分投资。20世纪,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走强,而罗氏家族却在衰败的欧洲进行投资。
到1967年,它才开始在美国设立银行相关机构。
华尔街的银行都形成良好的激励制度,以鼓励员工。而罗氏拒绝这么做,自然要落后于高盛和摩根。上世纪60年代,它还是家庭作坊的模式。
后来,罗氏做出了改变,引入职业经理人,建立激励制度。但为时已晚。即使是在罗斯柴尔德家族利润最好的年头,也只有1亿美元,还不到高盛的百分之一。
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地都设有办事处或资产管理公司。事实上,早在1979年改革开放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开始研究中国市场。大卫访华时毫不避讳地坦言:“我们的客户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样的央企,还有小肥羊、阿里巴巴这样的民企。作为财务顾问,我们曾参与了和中国相关的最大并购案,中国联通以240亿美元收购中国网通。”
目前,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包括:持有青岛银行4.98%的股份,以1.5亿元竞得中海基金股权成为第三大股东,与中信华东集团在山东蓬莱合资成立罗斯柴尔德男爵中信酒业公司。虽然在华直接投资并不多,但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南京汽车和上海汽车的合并、吉利收购沃尔沃等项目中,都能看到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身影。
摩根家族:银行巨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摩根家族的成员几乎控制了那个时代的银行业,他们因稳固的金融王朝以及几代人积累的巨额财富而赫赫有名。
很难为这个王朝确定一个具体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不少学者认为J.P.摩根的去世是辉煌终结的主要原因。J.P.摩根也是这个王朝的实际领导者。
1636年的威尔士,格拉摩根郡兰达夫,20岁的迈尔斯·摩根与其兄弟怀着对新世界的向往,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登陆。迈尔斯身上并无比远渡追梦更壮阔的故事,他的儿子纳撒尼尔倒是为家族的基因做了展示:他做过监察员、土地保卫人、押收家畜人、巡官、勘测员、税收评估员等多种工作。
第一个进入金融行业的家族成员是约瑟夫三世,继承而来的农场难以引起他的兴趣,1812年,他作为私人银行家进入华盛顿慈善协会,并把家搬至康涅狄格河谷最繁荣的贸易中心。
之后他购买了一家咖啡馆,那时的咖啡馆并无文豪或贫苦的画家,而是当地商业事务和社会活动的中心。约瑟夫三世在这里与客户见面,九年之后,他收购了哈特福银行、哈特福火灾保险公司。
纽约的一场大火,让他展示了公司的赔付速度和负责任的态度,一时间新业务数量猛增,几年之后合伙人都收获颇丰。进军金融业的时间到了。
约瑟夫三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银行业务与兴趣,1864年,他将乔治皮博迪公司更名为J.S.摩根公司,并领导该公司成为美国和欧洲最重要的银行之一。
由此J.P.摩根自幼便接触父亲J.S.摩根的生意,从会计做到合伙人,之后开始收购并重组铁路公司,“摩根化”一词在那时被用来形容他收购公司创造垄断、消减竞争和成本的手段。世纪之交,他已改变并控制了众多行业,包括电力、铁路、钢铁。
J.P.摩根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包括银行家信托公司、保证信托公司、第一国家银行,总资产34亿美元。摩根同盟总资本约48亿美元,由国家城市银行、契约国家银行组成。当时,在历史中最富有的美国人中排名第24位。
摩根集团的早期历史,记录的是一去不返的垄断时代。随着垄断时代的终结,世界商业权力也逐渐分散。所以如《摩根财团》一书中所言:“再也不会有哪家银行能像摩根财团那样强大,那样神秘和富裕。”
但摩根家族创造的“摩根化经营管理体制”至今仍然影响着华尔街。“推动历史的不是法律,而是金钱,金钱!”这是J.P.摩根的名言。
(编辑/张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