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滴洒灵魂的维度

2017-05-12

新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波洛克表现主义画布

二十年蓬勃发展的抽象表现主义彻底颠覆了以往绘画的形式和秩序。画家不再对描摹外物感兴趣,而是转为专注内在心绪的泼洒和宣泄。他们崇尚自然,喜欢于简单中现复杂。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就是美国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

波洛克在少年时代受哥哥影响而爱上了绘画。从此,他不断汲取技法和精神上的养分,曾师从本顿研习许多古典艺术大师的作品,随着不断的涉猎和思考,墨西哥壁画、超现实主义、东方书法、荣格心理学等等也都对波洛克的艺术产生过影响。

一、性灵曼舞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旬,波洛克冲破自己艺术上的瓶颈,开始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作画方式:他将硕大的画布钉在地上,随着身体舞蹈一般的移动,他将颜料顺着棒子或者打了洞的颜料桶随性地滴洒在画布上,而不是用画笔直接接触画布。波洛克并不喜欢调色,而是喜欢用颜料本来的颜色,不过,他会给颜料里加点料,比如沙子和碎玻璃,从而让颜料更加粘稠。这种顺着作画工具往画布上滴洒的作画方式,被称为“滴漏法”。而他作画过程中不断的身体移动是他作画过程中極为重要的一环,所以他的绘画方式也被归为“行动绘画”。

在作画时,他将一切交给自己的身体,从不去想自己要画什么,往往是作画过程结束之后才知道自己画了什么。那么他究竟在画什么呢?画中那些厚重深沉的情感冲突究竟来自哪里?也许心理学可以给我们一点答案。

首先,参考弗洛伊德的理论,这些情感宣泄可能来自于波洛克自身的早期经验,也许童年的波洛克经历过某些无法消磨的痛苦,使之在心底深处淤积愈深,在作画那一刻才喷薄而出。这好像只是外人想当然的猜测,然而,三十年代波洛克的自画像似乎可以作为一点依据。画中并非是那时波洛克该有的青壮年模样,而是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瞪大的眼睛里,充满了脆弱和恐惧。这幅画,可以理解为三十年代,面对美国大萧条的波洛克内心深处的惶恐不安,却也可以理解为,画家描摹的是他童年时代的一个梦魇。

其次,根据荣格的理论,人类不断的成长,就是一个自我认识和实现的过程。那么也许,那些画作中的感情表达,只关乎作画那一刻画家的本心,而无关童年。

最后,也许我们也可以参考荣格“集体潜意识”的理论。也许波洛克某些随性而为的画作,其实是人类基因中留存的,远古的召唤。

二、灵魂维度

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乍看之下都是一层层随意滴洒的点和线,看上去混沌而无章法,但却不会让人觉得烦躁,反而显示出一种格外和谐激荡的生命力。近几十年,不仅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也在探索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画作中的秘密。例如,一些科学家,如理查德·泰勒,就试图从“分形”的角度解释波洛克的画作。

分形是关乎维度的故事。我们所熟悉的维度,一条线是一维,面是二维。在分形理论中也是如此,一条线是一维,被填满的一个面是二维。但分形理论所研究的不是1和2,而是介于它们之间的维度值。如果我们用双眼直观感受的话,那么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密度越大的画面维度值越接近2,反之,画面越稀疏,维度值越接近1。以往,西方绘画都会将画布的白底用颜料填满,而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画作却会留白。就如我们国画中的留白一样,它也成为了画作的一部分。

分形也是关于自然的故事。它并不探讨人工的、规则的图形,而是试图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中那些繁复的,却“自相似”的图形。例如,当我们抬头看云,它们各不相同,却有着内在的相似性,似乎在不断地、自然随性地重复着自己。再如,我们回想冬日的枝丫,它们自在生长,也是各不相同,却也有着内在相似性。这就是所谓的“自相似”。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波洛克的画作也有内在的相似性。并且,他摆脱了形式的刻意,甚至不去思考,只是将艺术的实现交给手,交给潜意识,从而实现了另一种“自然”。这也就是波洛克所谓的“我即自然”。

三、所谓气韵

而接下来,一个隐藏的问题浮现出来:同样维度的画作,由不同的人画出来感受会相同吗?对此,我们都会摇摇头吧。在我国古代画论中,有“气韵”一说。例如(五代)荆浩所提倡的:“气者,心随笔运取像……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气韵,是画作的生命,是画作有别于无意义形态的图形最大的不同。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气韵,波洛克也是如此。他仿佛毫无章法的画作背后,是灵魂闪烁在画布上最和谐动人的音符。观者也许并不知道画家在作画那一刻本身的情绪变化,却可以深深地体会到画作中澎湃着的独特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波洛克表现主义画布
波洛克的抽象滴流艺术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关于表现主义
为什么要在画布上割一刀?
让鲜花在画布上盛开
李·克莱斯纳对波洛克绘画的影响
大师的画布
张春旸和她的表现主义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