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铸造中国品牌
2017-05-12
全国两会一直以来都受世界的关注,而《政府工作报告》更是世人关注的重中之重,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个被人们挂在口头上的常用词语被更加细化地进行阐述,这个词就是“品牌”。
其实,品牌这个词语在2014年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就提到过,而这四年来,每一份《政府工作报告》都未曾缺少“品牌”一词。可以说“品牌”已经成为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一个重要词汇。
从2014年“支持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到2015年“加强品牌建设”,2016年提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品牌建设。可以说,“品牌”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今年报告中不仅再次强调“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而且在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中首次提到“加快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而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之后,今年则进一步强调“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一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发展新常态。传统的发展方式正在革新,传统的格局正在打破,新的增长力量正在孕育和崛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博弈之中,如何有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从总量上的快速增长转为质量为重的内涵式增长,有效提升中国品牌竞争力,塑造品牌强国形象成为这场博弈的关键,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2016年11月21日,《品牌蓝皮书: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2016)》在北京发布。报告梳理了自1983年以来我国对品牌发展的重视,也寻找到这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品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我国,尚未形成纵览全局、内涵全面、覆盖全面、重点突出、层次递进的品牌战略制度体系。
然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过渡,中国经济也在经历一个速度换挡和结构调整时期。品牌蓝皮书指出,以品牌为核心,整合各种要素,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变得日益迫切。
早在2015年5月8日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则多达27次提到“品牌”一词。《中国制造2025》更加全面的阐述了我国在品牌发展中的处境。
“我国仍然处于工业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
《中国制造2025》在此情况下提出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权,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中国制造2025》还进一步提出:加强品牌保护,建设品牌文化,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大中国品牌宣传力度,树立中国制造品牌良好形象。
正是在中国经济由粗放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由追求增长速度转向追求质量结构的发展,“品牌”一词也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国家的生产生活层面,同时也越来越多进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视野和生活中来。“品牌”不简单是一种产品标签,而日益成为一种创新、恪守、精益求精的质量代表。
二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质量之魂,存于工匠。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工匠精神”也成为2017年博鳌亚洲论坛的重点话题之一。在2017年3月23日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围绕着“工匠精神”,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大咖们分享他们对于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的理解。
日本国宝级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谈到:在日本,徒弟10年以后方可出师,出师后5年间,仍然在为师父做助理。“工匠精神”如此方得以传承。
“北京有一个大钟寺,大钟寺里面有一口大钟,是在600年前永乐年间建造的。6.75米,46吨,奇妙的是整个钟表面处处都是文字,一共有23万字。万无一失,居然23万字无一失,每个字都那么清楚,没有沙眼,没有错字,敲起的声音那么洪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作客博鳌亚洲论坛在诠释工匠文化时如是说。
一场关于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喜欢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自己手中升华的过程。
提倡工匠精神,就是希望打造行业最优质的、同行难以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而言,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顾客至上的服务精神。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把中国制造做到“极致”,不仅仅是工匠精神的要求,更是中国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打造享譽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进入质量发展时代的必然选择。
三
2017年初,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参加央视《闪亮的坐标》节目时说:“国家强,则民族兴,制造业是中国强大的基石。22年来,我们始终专注于制造业。希望用创新技术,用工匠精神,与其他民族企业,一起撑起中国制造业的脊梁。”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就在2017年2月,比亚迪唐100实现了百公里加速4.9秒的卓越表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的表现堪称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学霸”。2015年2月,比亚迪电动巴士在日本东京投入运营,比亚迪也成为首个成功打入日本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此外,比亚迪电动巴士还出口到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全球多个汽车生产强国。
2017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提到商标保护、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众所周知,格力一直秉承“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信念,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国品牌。十年前,格力提出“打造精品企业、制造精品产品、创立精品品牌”战略,朝着“缔造全球领先的空调企业,成就格力百年的世界品牌”的愿景奋进。十年走来,格力正是凭借着品牌战略,多元化、社会化发展,逐步做大做强,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正因如此,格力也轻松进入“百姓心中最能代表中国制造的消费品牌”前五行列。
正是像这样一批批能够代表中国质量的中国民族品牌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才有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才能弘扬中国工匠精神,也才能带领中国经济朝着内涵式增长前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一起撑起中国制造业的脊梁。
四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农业品牌创建。“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这是李克强总理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
相关领域的两会代表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发表了自己对于“农业品牌创建”的看法。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雅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牛产业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而我们培育的黑牛品种“山东黑牛”是中国自己的品种,按国际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品种品牌跟产品品牌结合,品牌打造成熟我们就可以向国外出口,这就是品牌效应。
董雅娟同时还表示,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创新型技术来弥补我们的不足,这样促使我们的产业更加完善、更加标准化、更加适合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她建议成立国家级的黑牛研发中心,在这个中心平台上进行培训,搞自己的基因图谱、建库,进行平台交易。推动农业企业上市不仅仅是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更是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通过农业企业上市,充分利用我国农业资源,打造国际品牌,将中国农产品推向国际、推向全世界。
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孙斌鸿源农业开发集团董事长孙斌深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讲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方面要在在农产品的培育种植和农业产业结构上创新,另一方面更要在企业品牌上创新,实现农业规模化、品牌化。
孙斌首先想起了用自己的名字作商标。用自己的名字来作企业品牌的的名字,品牌臭了,自己的名字也就跟着臭了;品牌做好了,自己的名字也跟着光鲜了。把自己的名字和企业的名字牢牢捆绑在一起,无疑是把自己的人格信誉和企业的荣誉紧紧绑定,用自己的人格和信誉担保企业和品牌的信誉。同时逼着自己把產品做好,把品牌做强。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致,做到极致。
无论是在制造业,在农业,在各行各业,中国品牌都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国品牌”仍然是摆在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面前的难题,也是摆在我们国家面前的难题。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常态下,如何更快地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发展潮流,可能会决定中国经济接下来的发展,也会决定中国企业的存亡之路。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创新,追求质量,树立一批属于自己的品牌,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中国品牌”名享世界,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